(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应用转型视角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良设计研究
于前成周玲玲
(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目前我国大约有600 所普通本科院校将转型为职业本科院校。在这一过程中,本科院校所承担的主要责任也逐渐转变为普及高等教育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党和国家对当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教育转型视角下,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经管类人才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培养模式的改良设计,将会提高本科院校在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能力,对于推动本科院校以及社会发展而言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转型;课程教育体系;应用实践体系
我国目前有1055所非“211”重点院校的普通地方本科高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转型,向职业教育类转型。这样一种转型的目的,一方面是让本科高校摆脱专业对口率低、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状,同时也会给社会人才结构予以合理的优化配置。在此背景下,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要努力以教育治理方式创新去引领教育发展方式创新。现实情况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向高等教育治理的转变,强调政府管理由微观向宏观、由直接向间接、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目前,国内高校的经管类类专业在教学体系上,原本就存在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应用的现象,仅有较低比重的实践技能教学内容,绝大多数的教学都集中在完成学生初次就业所需的成熟知识和技能等“门槛培训”,缺少对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中高层级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在实践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基本依靠信息教学软件来开展单纯的演练式实验教学,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在内容在形式上与实际社会的应用也存在很大偏差,其根基依旧是立足于基础理论之上,并未充分考虑社会应用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差异;教学活动中,学生按照专业设定分别按照各自所属专业的教材及实践内容学习和训练,各专业之间相互独立,未能按照实际工作和业务需要相互关联,使学生技能应用呈现割裂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应用技能水平的综合提升。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经管类专业为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相继建设了一批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中心,很多商学院也在尝试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邀请资深企业家为学生上课,但效果都不够理想。与此相比,一些欧美国家实践教育的优势在于他们的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都相对完整,且与整个实践过程息息相关,学校在实践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开展了多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1]。因此结合高等教育转型的政策要求,构建适合我国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教学体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针对目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弊端,对当前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性的改良设计研究,为经管类专业探寻一条较为适合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促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我国社会应用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当前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推动部分高等教育院校转型为职业本科院校,对国家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宏观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对于高等院校这一大本体,如何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如何在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如何保护和保持原本的教学优势,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美国技术教育专家德维瑞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把技术知识划分为物理性知识(材料的物理特性)、功能性知识(材料能实现的功能)、目的—手段知识和行动知识(如何建立一个程序以生产某种物品的知识)四类[2]。针对当前经管类人才需求的实际特点,其培养改良设计的流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衔接,且富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培养板块。
对于高等院校开展对经管类人才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运用产学研合作的契机,从而进一步地实现更为深入的合作体系,实现建立产学研三方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点是完善高校同社会科研机构的合作方式和高等院校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方式。由此,可以对经管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专家指导互动、模拟实践训练和联合培养模式三大板块。(1)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同时,配套组织学生参加有关专家的指导活动,其形式主要包括讲座、辩论赛、演讲等形式。主要目的是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全方位的考察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和知识输出能力,并在有关专家参与和指导下,发现问题和不足,为学生和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依据性的价值参考。(2)在专业理论学习阶段,配套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模拟实践训练。其具体形式包括校内实践校内实践(ERP沙盘模拟实验、情景模拟实验等校内实训环节)、创业创新实践(目设计大赛等。其主要目的是深化经管类专业理论和社会应用对接的基础,为后续经管类学生形成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起到奠基作用。(3)在前沿理论学习阶段,配套对经管类学生实施联合培养模式。它包括组织学生参与研究课题、校企联合开设专业兴趣课程、企业学生会(深入了解和体验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技能)等。高等院校具有充足的人才资源,科研院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企事业对于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导向性的重要作用。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可以使来自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业理论研究最终都要落实在企事业的生产实践中,并对科研内容的有效性进行实际的检验,同时对经管类教育本身而言也起到了补充和修饰的作用,完善了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实践体系。
在当前高等院校转型的时代,高校如何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特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发展的状况,也关系到人才自身的发展问题。经管类人才是企业为更好地融入市场活动的纽带,不仅承担着满足市场产品消费需求的任务,还需要为政府解决国民的岗位提供,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引导社会向和谐发展的方向趋近。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而决定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是高等教育体制。因此,在以往高等院校对转型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要改变覆盖面小,层次低的状况,解决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人才培养提升社会效益等问题。因此,经管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素质。
1.转变思想观念,健全人才激励管理机制
任何高等院校若不能转变原有的陈旧思想,依旧沿用固化的没有激励人才心理的管理机制,将永远不能使人才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情况达到最佳的状态。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应真正的对原有的人才激励管理机制进行改善,不能只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人才的内在素质和思想的提升;高校的学生也要积极转变个人观念,不能把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实践活动看做可有可无的环节,不能只是关注学分的累积,更要把每一个实践机会视作将来就业的准备基础,调动起主观能动性,将自我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以及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因此,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积极的正向思想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良设计之中。
2.推进校内社会文化建设,建立大学科技园
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教学科研成果推进社会文化的建设,吸引学生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与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实践能力,并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和市场运营规则和程序,真正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大学科技园的建立也会提升高等院校教学办学活力,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丰富的内容。
3.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有利于经管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其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需求是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唯一标准。因此,要加强重点用人单位与学校的人才信息对接关系,将经管类人才在实践工作中的表现反映给学校,学校通过与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践状况,查找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缺陷和问题,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改善;同时用人单位也将经管类人才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践状况与目前的实践工作进行比较分析,切实帮助其更好地实现胜任工作的目的。与此之外,学校可以邀请在用人单位工作稳定的经管类人才重返学校开展讲座和指导活动,为学生进行方向性的指导,促使学生产生配合和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展开和不断完善。
4.加强人才交流,拓宽联合培养渠道
在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培养模式的同时,也要拓展人才培养的空间。在同类高等院校之间可以建立一些发展经管类人才的合作项目,使学生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感受不同的学术氛围,获得更多的学习交流平台和交流对象,全方位的吸取专业性的前沿信息。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也可合理配置资源,对经管类人才培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我强项,为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氛围。与此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内心产生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认识,主动与自身学习相结合,更好地为人才和高等院校的共同发展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平行道路。
[1] 丁永波,崔宏桥,霍晓艳.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 国 管 理 信 息 化,2011(2).
[2] 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