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2017-12-09 13:27
金融经济 2017年18期
关键词:淮安现代农业农产品

(淮安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江苏 淮安 223005;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1)

新常态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梁文凤王宏宝

(淮安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江苏 淮安 223005;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1)

我国政府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非常重视,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并明确提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加快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奠定城市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分析淮安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的制约因素,为常态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对策研究。

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现代农业;淮安;发展对策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并明确提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非常重视。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自古是个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农业的发展始终是淮安发展的重中之重。新常态下,与以往相比,农业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不同,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国务院《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等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淮安迎来了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加快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淮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奠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淮安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主导产业持续做强。扶持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及休闲观光农业五大产业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成立淮安大米产业联盟,优质稻米基地面积扩大到200万亩,占到全市水稻种植面积440万亩的近一半。高效园艺产值2015年底达160亿元,较“十二五”初翻了一番。拥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主体近500家,创成省级农业休闲观光精品线路9条。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创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51家,市级253家。年销售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92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总额950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550亿元。

品牌农业建设实现突破。创成淮安红椒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淮安黄瓜、淮安黑猪等农产品地理标志5件,盱眙龙虾、淮安大米等中国驰名商标6件;淮安红椒、洪泽湖大闸蟹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1件,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十二五”以来,完成成片造林18.6万亩,建设省级绿色示范村447个。减控农业面源污染,农药用量连年下降,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提高到530万亩,可亩均节本增效30元以上。多元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进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畜禽生态循环健康养殖,建成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项目398个,省级畜禽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18个,全市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率分别达91%、90%。2016年,大力推进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建成全国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3个,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74.73%,接近省75%目标值。

二、淮安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一) 发展基础较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仍较低,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目前,与省内其他发达地区比较,淮安现代农业的投入水平尚存在一定距离,据统计,按照每亩耕地的农林水务财政支出计算,淮安只有无锡市和苏州市的十分之一左右。全市农村道路、农田基本建设、灌溉渠网、农业信息化、机械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标准还有待提高、覆盖领域还有待拓展。目前全市未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占比58%,尚有11.2万亩耕地没有灌溉设施,设施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社会化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驱动动力不足,还不能适应加快全市农业现代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内部结构还不尽合理,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二三产业比重较小,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

农业产业体量、产值普遍较小,支撑带动力不够。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全市销售超5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为零。传统农业因规模小、分散化,不能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生产潜力,这种生产组织管理和经营模式更不能适应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驱动动力不足,等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在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方面的落后成为影响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水平不高,量质不同步。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省名录库管理的只有985个,评为星级合作社2619个,分别占总数的11.6%和30.8%。从运作上看,相当比例的合作社流于形式,缺少应有的合作成份,内部管理薄弱,财务和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带动能力不强。从家庭农场发展看,农场主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高达73.2%的家庭农场主尚未取得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较低,导致对农业功能价值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中,影响了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农业科技人才匮乏且队伍不稳定。

三、加快淮安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具备现代条件,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用现代产业体系支撑、用培养的新型农民发展。

(一)强化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保障

政策方面,围绕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针对淮安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完整、有序、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重点制定和贯彻引导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产业扶持和限制政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核心要素集聚的人才引进政策、科技创新奖励政策等。资金方面,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灵活应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利用其杠杆引导作用,带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与农村增长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标准,不断创新和丰富支农信贷产品,实行扶优限劣的差异化的金融监管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在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注意防控金融风险,构建多层次、可持续、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方面,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资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农技人员入股、共同兴办社会化服务组织,尤其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财税金融、土地用电等方面服务,构建集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一体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建设的可靠服务力量,全面提升全市农业服务体系能力和水平。

(二) 推进“4+1”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国际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更替和升级是社会科技文化进步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淮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构架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确保传统型农业基础产业稳固升级、促进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强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协调发展,构建“4+1”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框架体系,确保全省现代农业产业高地和农业强市目标的实现。

具体地说,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以食品工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延伸产业链条,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比如,开发淮安红椒系列产品,开发成可观赏的盆景等;设计一系列以淮安红椒的商品性状为特征的工艺品和纪念品;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出以益生菌发酵为技术的红椒腌制品、红椒罐头等系列食品。这些正是“淮安红椒”产业延伸开发的一部分。组建“淮安大米”产业集团,依托白马湖、洪泽湖,培育推广淮麦、淮稻、淮猪等地方特色品种,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构建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多元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业企业化经营。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鼓励和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到出口目标国或地区申请商标注册、创立品牌、设立海外销售窗口或商务代表处。重点抓好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直供直销、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各类农产品营销组织和农业生产耕种、育苗、植保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建立完善农业网络销售体系和服务体系。充分借助“互联网+”,更大力度普及农业物联网技术,打造农产品流通新载体,创新营销方式,加大营销力度,不断完善农产品供销链条,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全产业链。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难题,吸引鼓励大学毕业生返乡务农创业,着力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扩大联耕联种联管联营试点范围,建设一批产业化示范基地。深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落实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组织返乡农民到农民创业基地培训学习,引导广大农民从“打工”到“创业”,着力培养现代农业建设的创新力量。加快引入涉农人才培养和培训机构,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打造一支素质能力过硬的新型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教育平台,对农业企业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管理者加大培训力度,尤其是关于自贸协定、“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等专业知识培训,培养一批开放型农业人才,加强农业现代化的人力资本保障。

(四) 大力实施农业名品名牌战略

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商标认证工作,创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组织各类主体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帮助开拓市场,有效提升产品知名度。一方面,推进品牌创新,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品牌创建中。比如口味风格、饮食习惯包括名人故事、神话传说等,通过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可以扩大淮安农业品牌的影响,激发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线上线下相结合,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品牌”营销计划。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农业展示展销平台、大众媒体等,宣传推介农产品品牌。如阳澄湖大闸蟹在产品未上市之时,就通过“饥饿营销+网络营销”方式,利用微博炒热并进行团购预定,使品牌获得了飞跃。积极培育农产品新型专业市场、结合线下品牌农产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业,不断提高品牌农业的影响作用范围。

[1] 淮安市农业委员会.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Z].淮安市农业委员会,2015.

[2] 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淮安市“十三五”规划[Z].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

[3] 陆益龙.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变革的方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猜你喜欢
淮安现代农业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现代农业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