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正光
☆扶贫攻坚☆
农村贫困现状观察及脱贫路径研究
——重庆市丰都县文汇村贫困现状调查与思考
□代正光
自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后,精准扶贫逐渐成为指导中国农村扶贫的基本方针,成为贫困户摆脱贫困,贫困村摘掉“贫困帽子”的关键。本文在对贫困村进行整体观察,对建卡贫困户进行入户访谈、问卷调查、分层座谈、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汇村的贫困现象进行剖析,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路径进行思考,以推动贫困者的脱贫致富,实现贫困户的华丽转身,加快贫困村全面小康的建成步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文汇村隶属于重庆市丰都县社坛镇,地处丰都县西北部,距离县城约40公里,离丰都县社坛场镇约5.1公里,位于社坛场镇东侧,地理坐标东经107°38′,北纬29°57′,地处蒋家山脉大风堡山,海拔高度500~900米,全村地貌呈山地型特征,地势较陡,土地贫瘠,幅员面积9.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1050户3185人,贫困户148户364人,非贫困户902户2821人。
扶贫攻坚之初,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通行标准进行统计确认,文汇村的1050户农户家庭中有贫困户148户,贫困户总占比为14.1%,贫困发生率高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重庆市农村贫困发生率6%的1倍以上;文汇村2013年的年人均纯收入4927元,低于重庆市公布的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8332元的60%。文汇村无任何集体产业和收入来源,无集体经济收入和集体资金余留,为空壳村。
(二)调查对象贫困特点
1.发展基础薄弱
缺乏有力的发展基础是文汇村最为重要的贫困特点。第一,地理位置偏远,交通相对不便。从文汇村到丰都县城区需2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加之地形复杂,路况不稳定,交通较为不便。第二,耕地面积少,且耕地质量差。该村人均耕地面积0.94亩,仅为全县贫困村1.69亩平均耕地面积的55%。由于地处山区,以旱地为主,良田较少,且耕地坡度大、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差。第三,耕作方式传统,劳动生产率低下。文汇村呈山地型地貌特征,耕种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人力劳作为主,少有的年轻人购置了一些小型农业机械,但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时间长,劳动生产率低下,想要依靠传统种植致富较为困难。第四,经济资源单一,开发利用不够。有关部门对该村实地勘察后,并未发现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自然资源,也没有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仅有储量不大的石材,但在交通不便、环保要求高的客观限制下,开采利用难度大。
2.贫困分布面广
文汇村的贫困面分布广,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地理分布广。文汇村的贫困户分散于各村组之中,分布较散、不集中。该村一共9个村组,每个组都有贫困户家庭,贫困户各组之间分布不均衡,离村活动室远的组贫困户相对较多。其中9组离文汇村中心最远、最偏,贫困户最多,一共26户贫困户占文汇村贫困户总比的17%,比各组贫困户综合平均值高出50%,且零散的分布在该村的不同位置。从整体上看,文汇村贫困户的地理位置分布面广,并与距村级活动室的远近呈正相关关系。第二,贫困种类多。该村共有非低保贫困家庭148户364人,不同贫困级别的贫困户都有涉及。其中A类23户,占15.5%;B类54户,占36.5%;C类71户,占49.0%。第三,年龄构成杂,老、中、青都有。60岁以上的贫困人口为主体,有171人,占47.4%,其中八十岁以上的60人,占16.5%。中青年贫困人口多为残疾人或重病患者。青少年多为贫二代,主要为父母双亡,或父母重病等。
3.脱贫致富难
在对文汇村已脱贫的贫困户进行走访发现,已脱贫贫困户巩固脱贫成果相对困难,脱贫可持续性较低。第一,部分通过养殖家禽、家畜脱贫的农户,他们基本上不具备专业的养殖经验和科学防范疾病的能力,当家禽、家畜生病或者死亡,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收入来源。第二,对于种植农作物致富脱贫的农户而言,每年还要仰仗“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才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当出现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收成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三,已脱贫的贫困户由于刚迈过贫困线,家境本来就不殷实,如果有家庭成员患重病,或者出现其不可控的天灾人祸发生,这些家庭又将再次跌入贫困的深渊。综上所述,脱贫之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已脱贫的贫困户十分容易在贫困与非贫困之间转化。
4.绝对贫困突出
当前,文汇村由“整体贫困”向“局部贫困”或“个体贫困”转变,整体贫困大幅减少,而极个别贫困日益突出。现存贫困户中的相对贫困户几乎已顺利脱贫进入脱贫巩固期,而余下的贫困户则很难脱贫,属于绝对贫困家庭。文汇村原建卡贫困户共151户,其中已死亡和清退贫困户12户,处于脱贫巩固期的贫困户128户,未脱贫贫困户10户,分别为1组1户、3组1户、4组3户、5组1户、8组2户、9组2户。笔者通过对这10户家庭进行走访后,发现这些家庭绝大多数属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脱贫的绝对贫困家庭。按照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医疗有保障、教育有保障)的标准,发现这些家庭几乎很难脱贫,必须另辟蹊径。整体而言,文汇村现存贫困户家庭几乎呈绝对贫困状态,主要为因病和缺乏劳动力致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不具备脱贫的客观条件。综上,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贫困人口逐步减少,剩存贫困户正由整体相对贫困向个体绝对贫困转变。
(一)基施设建管不好
基础设施是农民从事正常生产生活的基础,与农民的收入息息相关。文汇村的基础设施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道路建设滞后
据测算,如果有较好的农村公路,化肥成本会降低14%,农民收入会增长12%,而农业产值会上升32%。而文汇村公路里程共计30公里,其中通畅道路20公里,通达道路10公里。离村中心较偏远的2组、6组、9组等公路通达率低,交通极为不便,路窄、路弯、路陡,大多为泥结石路,离公路500米以上距离的有28户,84人。
2.水利管护不足
全村共有水库两个,水面1100平方米,蓄水量88000立方米,其中一个为镇场镇饮用水源;有小型、微型山坪塘26口,水面15600平方米,蓄水量62400立方米,理论上基本满足用水需求。但是,其配套设施管护不足,使之供给能力严重下降。一是渠堰12公里,大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建设水平低,年久失修,功能丧失严重,有十多公里的主渠堰长期没有通水,能利用的仅1.1公里,可利用率仅为9%。二是没有集中处理、提供生活用水,靠水井和长距离管道引水;生产用水保障不力,基本靠天而作,靠天吃饭。
3.公共服务滞后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电、科技等公共服务设施没有、残缺或功能丧失。教育、医疗基本靠场镇的辐射解决,小孩读书成本较高,农民就医极不方便,许多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用药、卫生常识,听信游医、胡乱吃药现象大量存在。通信信号较差,宽带进村入户率较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生活条件和运用电商服务生产,出售农产品,提高商品率基本没有起步。基本没有文化娱乐设施,村活动室少量的图书资料,涉农的少,使用率低。
(二)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转变因循守旧的观念和‘等、靠、要’的思想,是全面脱贫的前提。”通过对360个建卡贫困人员的文化构成进行分析发现:文盲113人,占31.5%,小学及初中文化236人,占65.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1人,占3%。这样的文化构成致使文汇村村民存在严重的发展意识不强的现象。
1.乐贫争贫严重
一些人存在自甘落后,安于贫困,穷光荣的思想。甚至有一个社竟然存在争当贫困户,贫困帮扶的钱物统一上交后再平均分配的现象。
2.被动脱贫严重
脱贫致富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我脱贫的主观能动性不够,过多的寄托于政府、帮扶责任人和其他爱心人士的扶持。
3.小农意识严重
调查对象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小富即安、安于现状、封闭保守的小农意识,甚至相互攀比、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现象。
(三)扶贫帮扶不够精准
1.资金投向不准
多头投入,针对性不强,集中度不高,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等现象。综合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深层次贫困问题的针对性整合力、持久性不够,扶贫项目资金和扶贫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加之建卡贫困户的信用等级、项目包装、发展能力、偿还能力所限,金融支持的精英偏好,金融扶贫收效甚微。
2.政策投向不准
农业、农资、农机、水务、银行、财政、保险、保障、通讯、电力、医药、卫生、文化、教育、供电、土地、建设、规划等部门对扶贫攻坚都有一些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和投入。但在密度、结构、对象等方面存在投向不精准,存在扶农不扶贫、精英偏好现象,各村之间相互攀比,贫困和和非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和争议,竞相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建卡贫困户的权益受到截留、挤压、侵占。
3.对接帮扶不准
文汇村帮扶部门由三个部门构成,贫困农户的帮扶干部由四个方面的干部组成,各部门帮扶的力量和帮扶的力度差异较大,贫困户得到的帮助和扶持差异较大。一些帮扶采取简单的送钱、送物代替扶贫帮扶,用生活性帮扶代替生产性帮扶,使部门帮扶不深入、不具体、不科学、不长远,成效不明显,有的甚至引起一定程度的负反响。同时,社会帮扶没有动员和激发起来,扶贫帮扶的参与度不高。
(四)脱贫产业支撑乏力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产业落后是文汇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文汇村产业仍然是典型的传统粮猪型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仅有少量的石材开采和零星的商店。农业的产业化程度非常低,粮食由各家各户分散种植,以水稻、玉米、榨菜为主,品种单一,以自己食用和饲养为主,无规模化,商品率很低;养殖以生猪、鸡为主,有少量的鸭鹅、山羊、鱼类等,以赶集售卖、走亲访友送人为主,规模化、商品率也很低。近年来种植的花椒,尚属起步阶段,只有200亩,仅占全村土地面积的1.38%,尚未形成发展规模,且栽种的范围相对分散,分别在文汇村4组、5组、6组。全村有5个专业合作社,实际发挥作用的只有3个,而且规模小,参与人数少,带动力不强,经济贡献率不大。
贫困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反贫思想和贫困治理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治理的多元性、参与性、互动性,凝聚起脱贫攻坚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资源,创新精准扶贫理念,拓宽精准脱贫思路,优化贫困治理路径,统筹协调,精准发力,综合施治,铲除贫困生存土壤,阻断返贫路径,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协调发展。
(一)智力扶贫
“扶贫先扶志,物质上的贫困可以通过客观条件的改善快速改变,但主观上的贫困则是很多贫困群体无法彻底脱贫的根源。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自强自立才能做到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因此精神脱贫理念的引导是重中之重”,扶贫先扶志与智,加强贫困人员思想、观念、技能引导、提升是精准脱贫的战略重点。
1.打造脱贫文化
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脱贫思想理论,采取集中讲解、入户解释等形式宣讲精准脱贫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致富办法举措、经验成效、典型标杆。
2.激发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的核心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要先脱懒,扶贫要扶志,要通过会议号召、参观学习、现身说法等形式,让建卡贫困户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摒弃“等人送小康”的心态,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奔小康的观念。
3.提升脱贫能力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是解决脱贫、返贫难题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剩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素质较低,抗贫能力弱,脱贫难度大,应着力提高贫困群体自身素质,增强劳动本领和致富能力。”对老年建卡贫困人员要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本领,对年轻的有劳动能力的建卡贫困人员要消除其懒惰思想,提高其生产能力、商品意识、技术运用、方法创新、抗险能力。对年幼的建卡贫困人员要提高其受教育年限,提高其知识文化水平,坚决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成为贫二代、贫三代。
(二)党建扶贫
基层党建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扶贫攻坚的桥头堡。
1.深刻把握党建扶贫要义
“抓好党建促扶贫”是习近平党建扶贫的核心,要深刻把握党建+理念,正确处理好党建与扶贫的关系,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用党建来引领、推进精准脱贫,扎实开展党建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
2.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用组织的力量推动脱贫攻坚;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升村干部的精气神;加强软弱涣散后进村党支部的整顿,切实提高攻坚拔寨,扶贫攻坚的本领;加强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扶持、派任贫困村党支部书记;有机整合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脱贫攻坚力量,做到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同心、同向、同行;与企业、机关、社区党组织结对联建、共建,注入脱贫攻坚新理念、新举措、新方法。
3.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贫困党员亮身份,做表率,激发其带头、带领脱贫的内生动力;非贫困党员责任区域划定,履职帮带,激发其先富带未富,共同迈向康庄路;干部党员要切实肩负起脱贫攻坚的带头、带领、带动的模范作用,牢固树立引带意识,切实提高引带能力,充分发挥引带作用,切实发挥好扶贫攻坚的引路人作用。
(三)产业脱贫
产业发展是脱贫之本,富民之基,农业产业的发展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和主要抓手。推进产业脱贫,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1.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优化交通组织,改善交通条件,提供便利交通;整修水利设施,改善水利条件,实现旱涝保收;完善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建卡贫困户生活生产提供便利条件。
2.推动特色产业脱贫
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实现精准脱贫的根本举措;要整合利用当地优势资源、传统产业,按照一镇一业,数村一品,培养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选择特色优质产品;要引进龙头企业拉动,培养致富能手带动,健全市场体系,完善服务体系。
3.创新产业脱贫机制
要整合政策资源,集中扶持特色产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创新特色产业脱贫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精准脱贫合力,实现政府规划+农户参与+金融助推+企业参与+社会支持良好氛围;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庭院经济;树立互联网思维,以大数据为支撑,推进互联网+精准扶贫、互联网+特色产业、互联网+电子商务。
(四)保障扶贫
制度是一种社会资本,制度的缺失与缺陷也是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大大降低了农民抗风险的能力,致贫、返贫难以避免。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脱贫难度大增,返贫数量增多,提高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性,进行保障脱贫是不二选择。
1.整合涉农保障项目
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危旧房改造等进行梳理归类,系统整合,捆绑使用,做到应合则合、应保尽保,应推即推,精准保障,真正使建卡贫困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帮。
2.突出健康保障重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疾病应急救助是应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三重医疗保障防线,是保障扶贫的核心支撑和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政治优势,应用现代科技创新手段,有效处理保障谁、保障什么、谁来保障、怎么保障等重点问题,努力提高保障扶贫绩效。
3.创新发展生产保障
梳理、整合涉农生产性保障项目,把种植、养殖、林果等纳入政策性保障范围,提高农民尤其是建卡贫困户的抗衡农业灾害风险能力;加强信用制度改革与创新,规范涉农商业保险,增加信贷产品,创新信贷服务,优化金融环境,量身定做金融扶贫套餐,提高金融扶贫成效。
作者:中共重庆市丰都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正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