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世贤
摘要:导致大学课堂缺乏吸引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的缺失,因此,争做优秀教师,回归大学课堂是增强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大学课堂;优秀教师;课堂吸引力
一、大学课堂中“人”的缺失
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中说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也。”“大师之大”体现在何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大学教师的首要工作。课堂是教学得以进行的主要场所,大学课堂无疑能够彰显“大师之大”。但目前部分大学的课堂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原因在于“人”的缺失,一是学生的缺失,二是教师的缺失。
1.学生的缺失
大学课堂上学生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旷课,二是学生“人在心不在”。因此,学校对学生的考勤包括出勤率和抬头率。出勤率考查的是学生是否旷课,抬头率考查的是学生是否认真听课,即“心”是否在课堂上。学生上课打游戏、聊天、睡觉的现象在大学课堂上并不鲜见。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会找人代替自己上课。大学课堂上为什么出现学生的缺失?学生为什么选择逃离本应成为其生长基点的课堂呢?学生自身固然有原因,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大学课堂上教师的缺失。
2.教师的缺失
教师的缺失更多地表现为部分年轻教师“人在曹营心在汉”,以及部分教授级别的教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纵然学校有优质的教师资源,但是本科生却难以享受。有的专家、学者曾谈到大学教师在课堂中缺失的问题,他们认为部分大学的教学几乎成为科研的附属品,是大学为了完成工作量而不得不进行的一项任务。这一问题会直接导致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降低,进而影响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
导致大学课堂失去吸引力的因素众多,而教师的缺失无疑是首要的。无论大学课堂现状如何,它依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如何让大学课堂重新焕发活力是目前大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大学教师回归课堂。
二、回归课堂,做优秀大学教师
1.精心备课,优先备“人”
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会认真备课,但是备课优先需要备“人”。首先,教育的对象不同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其对象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每一个个体本身就是复杂的,当他们在一起构成一个班级时,其复杂程度有增无减。在给这个复杂的群体上课时,教师如果只是做到备课,那么课堂的吸引力必将大打折扣。教师只备课,不备“人”,无疑是把一个个的生命个体看成了机器,机械地灌输知识,而非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次,教师本身也是一个生命个体,也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倘若只是把课堂当成知识的载体,为了教而教,这种课堂必将死气沉沉,毫无活力。在这种课堂中教师无法感受到工作的乐趣,接踵而至的将是产生职业倦怠感。长此以往,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最后,课堂是师生心灵碰撞之地,若教师只备课不备“人”,谈何“碰撞”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求,强制灌输给学生复杂的知识,导致双方产生矛盾。
教师如何才能备好“人”呢?第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入手。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以及不同的心理需求。第二,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创造“最近发展區”。第三,从学生的复杂性入手,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人格特征。在面对个体时,针对不同表现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方式。第四,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做最好的自己。教师要了解自己的特点及知识结构,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更多的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2.调动积极性,使学生回归主体地位
大学课堂要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伏案学习”,还应该有“抬头张望”的勇气和精神。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种自由包括回答问题、讨论问题以及发表建议的自由。笔者曾做过调查,所授班级有90%的师范类学生没有亲自授课的经历,缺少教学的实践经验。鉴于此,笔者将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尽力让学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虽然开始难度较大,但是经过多次尝试之后,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将所学的师范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一来,课堂的吸引力大为增加,学生也不再仅仅是课堂的旁观者。
3.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师生灵感
大学教师首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变“单向”为“双向”,变“灌输”为“碰撞”。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与学生是两股“流动的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发生交集,其交点便是课堂。当它们相交时,必然会发生“碰撞”。“碰撞”之后击出的“水花”可能会带来风险,但更有可能会成为师生灵感的共同来源。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需要在备“人”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其最大的自由度,让其充分表达自我,张扬个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