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亚莉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具有其特殊性,如何提高课堂教育效果一直是高职教育探讨的问题。文章以传感器课程为例,对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的构建模式进行讨论,提出了几种合理可行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微课网络项目化评价系统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已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作为社会构成的一大分支,自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信息化大潮当中。
在高职教育当中,广泛存在学生听课不认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较差等问题,适时适度推出信息化教学课堂,将会有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将传统的教育课堂比喻为胶卷相机,那么信息化课堂就是先进的数码相机,这样的课程形式丰富、内容直观,课程资源可存储可优化,既符合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将教研成果有效利用,可谓一举多得。信息化教学课堂的构建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手段。该课程形态集翻转课堂、微课教学、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法于一体,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综合的挑战。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推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但多数以硬件环境的改进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采用电子课件作为辅助手段,远未达到教育部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近年来,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信息化教学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不仅提升硬件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软实力,将信息化教学思想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各個环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文章以学院《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构建为例,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技术融入课堂,实现全新的教学模式。
构建完整的网络学习平台
在“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下,通过互联网构建信息化课堂势在必行。完整的网络学习平台是信息化教学课堂构建的基础环节,它将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置于一个公开的、平等的、自由的环境当中。网络学习平台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在时间、空间、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并具有费用低、教学内容更新快、教学过程交互性强等特点。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可将学生需在课下完成的学习内容进行发布,如相关微课资源、知识点测试试题、相关参考资料等;另外还可进行学生课下学习效果的评价统计,教师根据课下学习评价信息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学生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进行课程资源学习,完成测试,并能够通过平台向教师提问,实现打破时空界限的师生交流。
网络学习平台一旦开发完成,学校所有师生都可以共享,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不断积累和资源共享,推动职业教育院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传感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智学客”网络学习平台,平台集成了资源发布、能力测试、互动专区、效果评价等多个模块。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微课视频、预习要求、学习参考等,还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此外,系统也能够实现客观记录学生整学期的学习时间、测试成绩、提问次数等功能,通过平台可以完整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有效实现过程评价。
开展系统的项目化课程设计
无论采取任何教学载体,项目化课程设计以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思想始终是最核心的内容,信息化教学是在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在一个实际任务的驱动下,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解梳理,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后,进行实际任务的分析解决。这种教学方法实质上是教师预先将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筛选,一个任务中只学习与本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避免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的时间大约为15分钟。项目化教学在提出任务后,一般采用10—15分钟进行相关理论的讲解,之后进入任务解决阶段,学生广泛参与,体现了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思想。
学院《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于2014年完成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全课程共提炼形成9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小任务。通过项目化设计,梳理出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直接指导教学微课视频的制作。学生完成一个学期的学习,即完成9个项目的制作,形成作品实物或解决方案。结合项目具体内容,部分任务采用在虚拟方针平台下实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以致用,不再认为理论学习枯燥乏味,并且通过实践动手的过程能够总结归纳出检测技术的理论和技术的核心,所谓“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亦可以来源于实践”。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更新学生的自我认识,职业院校的学生一样可以完成优秀的设计,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涯充满自信。
所以项目化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增强了其教学效果。
开发丰富的微课资源
信息化教学平台和项目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将课程中关键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的形式是必要的。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将课程中关键的、抽象的知识点应用三维动画及模拟演示的方式展现,迎合了新世纪学生热衷于流媒体方式的学习兴趣和方式。微课教学时间较短,一般为5—8分钟,解释清楚一个知识点即可。从资源容量上来讲,微课视频一般在几十兆左右,方便学生在移动终端设备上使用,真正做到随时学、随地学。
在传感器这门课程教学中,依据知识体系的重难点划分,全课程共形成15个微课视频资源,如表1所示。
在实际教学中,课前将微课视频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发布,学生通过手机端课下自行学习基础知识点,而在课堂上随教师一起解决实际问题,让教师的指导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这也正好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微课资源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在电子设计竞赛中纷纷选取传感器模型制作的课题并完成优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endprint
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
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基本上是一张试卷定乾坤,这样的形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错误地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忽略了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信息化教學课堂要求多维度、多时刻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生课下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效果、思考的问题都可由系统自动记录,既客观又公正。课上的模拟实验成绩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可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记录统计。结合教师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实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有效的评价系统是信息化课堂构建的重要一环。
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化课堂的构建不仅要求客观的设施设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配套,对教师的要求更为重要。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除了掌握基本的微课或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采用生动、形象、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实现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之外,需要及时关注当下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新资讯,学习了解最新的信息化手段。
学院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多次指派教师参加教育部、交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研讨会,委派专任教师调研东南沿海城市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学院只有不断开阔视野,跟随技术发展前沿,才能将信息化教学做到更好。
在二维动画、流媒体视频、网络平台、仿真平台高度发展的同时,目前已逐渐兴起VR、AR等多种虚拟现实教学手段。通过VR可穿戴设备,学生可进入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能够更真实地看到复杂设备的内部构造,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信息化教学本身即是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构建信息化课堂必须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动态,用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武装自己。
总体来讲,信息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微课程,把信息化手段充分应用到项目化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势必会极大增强学习效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许瑞:《浅析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年第6期。
[2]郭晓功、徐鲁宁、张吟:《建设高质量的信息化课堂初探》,《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年第5期。
[3]王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设计与实施》,《职教论坛》2014年第30期。
[4]谢幼如、王淑芳、董继燕:《教学设计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5]黄霞:《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解决策略》,《现代计算机》2016年第8期。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