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荣
【摘要】校歌是学校办学理念、校园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校歌中宣誓着贤才志士的立校宗旨与承诺。《毕原放歌》是咸阳师范学院于2005年创作的一首校歌,蕴含热烈积极向上的气氛,行云流水的乐章,可从诗化的语言中感悟,在动感的音符里品味,化教育形式为旋律,成为师生情感的依靠,精神的寄托。校歌是对学校发展历程的回顾,对现状的描述,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关键词】校歌《毕原放歌》艺术特质文化认同
基金项目:本文获咸阳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重点项目支持(编号:12XSYK075)。
“文化认同”与校歌的内涵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1]”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艺术学科的发展也必须做到自信、自觉、自强。我国自近代新式学校出现以后,就有创作校歌的传统,从著名学校到乡村小学,大多都有自己的校歌。校歌是反映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优良传统,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宣言。
在我国古代,西周是最早办学的朝代;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办学者。近代以后“西学东渐”,我国便出现了众多的新式学堂,后来亦称为学校。这些新式学堂或学校中,仿照西方音乐文化兴起了一种歌唱文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这种歌唱文化被称为学堂乐歌[2]。从广义上讲,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这些新式学堂或学校中所创造的学堂乐歌以及后来在学校中所传唱的歌曲都为校歌。狭义的校歌则专指在一所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和学校特色等内容,是一所学校的音乐符号,也是校园音乐文化和社会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是一首校歌,也可以是多首校歌,这取决于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组成。大学校歌更是学校的隐性文化表现和高校形象与特色的直接展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历史上曾先后成立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首首具有鲜明特征的大学校歌[3]。20世纪80年代以后,校歌与校训、校徽都成为一所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学校领导、师生的重视和普遍关注。
《毕原放歌》是咸阳师范学院合校建院后所创作的第一首校歌,创作于2005年,曾向全校师生发起征集创作,最终选择采用峻阳(笔名)的诗词,由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咸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张玉龙先生作曲。《毕原放歌》蕴含热烈积极向上的气氛,行云流水的乐章,可从诗化的语言中感悟,在动感的音符里品味,化教育形式为旋律,成为师生情感的依靠,精神的寄托。既体现出咸阳师范学院的教学特色,又展现了咸阳师范学院奋进的目标,同时,还是校友们多年后再回母校相聚的美好约定。
校歌《畢原放歌》的创作特色
《毕原放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G大调、4/4拍、中速。校歌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激情豪迈、坚定有力,既有热情似火的赞美、又有铿锵有力的宣誓,体现出创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4]。
全曲为非再现性单二部曲式结构,引子与A、B两乐段共37小节。引子为12小节,1~3小节为第一乐句,4~6小节为第二乐句,两个乐句旋律采用上行模进的手法,以四拍的长音保持与连续的三连音节奏组合而成,就如同吹响号角一般,给人以激动、奋进的感觉。第一乐句从属音D开始,和声保持在属和弦;第二乐句从下属音S进入,和声保持在下属和弦;第三乐句中7~8小节以弱起节奏开始,进行到主和弦所组成的旋律音,再到下属和弦;第四乐句中9~10小节重复上一乐句,但在句尾进行到属和弦,最后解决到主音。引子最后两节11~12小节既是对前四乐句的解决,又作为A乐段的连接部分,节奏以舒缓为主,音乐旋律趋于平稳,较为抒情。
A乐段为16小节,每一乐句是4小节,为四句体方整性结构。A乐段旋律整体趋于平稳,以抒情见长。第一乐句分别由两个2小节的短句组成,旋律音以上行为主,以主和弦音所组成的上行旋律开始,经属和弦进行后落在1级音上;第二乐句旋律仍以上行模进为主,但落音结束在属音上;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反复,与第二乐句起音相比升高了四度,但落音解决到了主音;前三乐句呈现出一波连着一波,一波高于一波的态势,虽为抒情乐段,但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第四乐句开始便呈现出节奏上的变化,以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将音乐由抒情风格转为进行曲风格,既是对前三乐句抒情的总结,同时又自然地引出高潮乐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乐段是高潮乐段,进行曲风格,热情欢快、坚定有力。此乐段共9小节,平行四句体结构,除结束句为3小节外,其余各局均为2小节,各乐句以附点节奏为主,结束句分别以两拍的属音和五拍的主音组成,营造出交响乐般辉煌的结束,此乐段与引子前后呼应,令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校歌《毕原放歌》注重用音乐创造意境,紧扣校歌主题,力求词曲的完美结合,非常适合全体师生的共同演唱。《毕原放歌》首次录音就采用了男女领唱加混声合唱演唱方式,既能展现个人魅力,又凸显出团队的凝聚力,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校歌《毕原放歌》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感觉[5]。“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中华文化辞典》把文化认同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6]。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校歌的最大功能是在学校内部的“传播效应”得到全体师生,乃至校友们的认同,成为大家心理共鸣的符号,进而成为凝聚、积淀、沟通一所学校人文情感的特殊符号。endprint
《毕原放歌》的歌词采用了峻阳(笔名)的诗作,共分为三段。根据对校歌词作者的采访了解到,其诗词原版与现有版本并不完全一致,曾借用他人诗作中的佳句,共同谱写而成,歌词中蕴含着诗人对学校以往发展历程的回顾,对现状的描述,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1.历史的回顾
第一段:“渭水泱泱,北莽苍苍,帝都铅华洗尽,秦汉余韵长。三帝创业写执著,风雨兼程育栋梁。让青春见证记忆沧桑,重教尊师国运昌。”这部分反映了学院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积淀的独特内涵,以及在近三十年办学历程中历经变迁的沧桑,(从早期的周至哑柏和咸阳五陵原、肖家村三地办学,到学院升本建院后师专、教院、电大三校合一)表现了学院伴随国运昌盛、教育大发展而不断寻求超越的历史。
2.现状的描述
第二段:“南湖的灵秀和西山的豪壮,文林韶华初显,毕原正梳妆。莘莘学子志气昂,师院奇葩笑艳阳。看智者跨越世纪梦想,厚德博学兴家邦。”这部分着力描写近年来学院在跨越式发展征程中校园面貌的变化,把师生们践行“厚德博学”新校训,求真务实、齐心协力创建和谐家园的昂扬斗志和拼搏精神表现出来。
3.未来的憧憬
第三段:“征歌嘹亮,行路无疆,春华秋实岁月,真情共寒窗。渭城朝雨催新蕾,和谐教苑数芬芳。用汗水铸就千秋乐章,科学发展铸辉煌。”这段既赞颂了师院师生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谱写辉煌篇章的实干精神和真挚情怀,又传递出全体师院人在走特色办学兴业道路上永不满足的信息,激励大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在前进征途中永不懈怠、继续拼搏。
总之,《毕原放歌》成为一种引导和催促的信号,是全校师生实现目标的强大动力,正如歌词中写的那样是“让青春见证记忆沧桑,重教尊师国运昌”。校歌音乐充满活力,是对全体师生的不断激励,也体现了全校师生乐观向上的精神。校歌《毕原放歌》还告诉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激情洋溢的校歌相伴,就像拥有了洒满阳光的日子,是一种令人向往,令人陶醉的幸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5,第26页。
[3]马军:《近代中国高校校歌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9,第665頁。
[4]徐文正、张劲:《曲式与作品分析》,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3,第252页。
[5]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8,第63页。
[6]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第20页。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陕西咸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