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荣��
摘要:学校教育不仅是指导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具备多样的知识技能,还担负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文素养;初中語文;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钟声的想起,全面发展成为学生阶段的重要任务。初中三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石。
一、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核心的精神”。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是每个人做事的标准。人文素养是人处事的原则,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人文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成长,而初中阶段是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
2. 高考制度的恢复,让学生重知识轻素养,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现在学生学习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高考的成绩,以成绩为导向的高考,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追求功利,却忘记了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对国事民生不关心,对社会很冷漠。
3. 目前现阶段国人的素质有待提高,更应该从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实素质教育越早越好,从小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不会让座,很多人不知道尊老爱幼,尤其是年轻人,旁边有老人,有的是抱着孩子的妈妈,他们有的当作没有看到,有的低头玩着手机,每当看到这样一幕,我便会震惊于现在年轻人的这种冷漠。这几年碰瓷现象也比较多,很多人以讹诈别人钱财为目的,利用社会上好心人的善举来骗取钱财。现在社会道德观的缺失很让人心寒。如此下去,必将阻碍民族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1. 可以从诗词歌赋中给学生注入爱国情怀。我们现在社会的和平稳定是无数的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抗日战争发生后,中国的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正因为有无数的爱国英雄前仆后继,为民族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今天才能在这样和谐稳定的环境下成长。历史上的爱国人士也非常的多,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岳家军一门忠烈,誓死捍卫国土。还记得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首《满江红》写出了岳飞热爱祖国的心,为了民族的存亡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初中阶段,是教育学生爱国的关键时期,一个学生怀有爱国之心,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
2. 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劳上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很多年轻人靠着父母生活,不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每天拿着手机,玩着游戏,很少去看书学习。调查显示,年轻人看书的比例逐年减少,这个与学生时代读书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学生时候如果没有形成阅读习惯,那么毕业之后就很少再去读书了。现在的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的速度特别的快,如果不去学习,那么我们只能被社会淘汰。
3. 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包括很多方面,学生的为人处世原则,自己做事的行为准则等等。为什么说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呢?这个主要是和我们国人的素质不高有关。节假日期间,很多游客出去游玩,有的人不注重环境卫生,乱扔垃圾,对于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不珍惜。在景点乱涂乱画,我们经常在景点可以看到“某某到此一游”,这样的行为让人深思。现在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不明确,我们倡导现在年轻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初中阶段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总之,我们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初中阶段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重中之重。我们说“教书育人”,我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学习怎么做人才是关键,知识的缺失可以补缺,但是健康人格的缺失却是无法补救的。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我也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可以培养出“高文化、高素养”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成伟.语文课堂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J].华夏教师,2015,(10).
[2]王家谊.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索[J].中国德育,2016,(09).
[3]张炳林.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J].语文教学之友,2014,(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