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多芳
【关键词】 数学教学;预习;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21—0100—0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数学学习也是如此。预习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感受将要学习的新课,了解其梗概,掌握听课的主动权;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预习问题反馈,明晰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针对性地确定课堂需讲解的重点、难点和课堂知识容量。
一、坚持预习,让师生交流更顺畅
预习是回忆、复习旧知识的过程,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预习时,要回忆或重新复习学习新课所需要的旧知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重新弄懂已经遗忘或原本就掌握得不好的旧知识,为顺利学习、掌握新课内容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预习要讲究方式方法,教师可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或者让一些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学生,现场介绍自己的预习经验。小学数学常见的预习方法大致有布置作业法、温故知新法、尝试练习法等。
例如,在教学“利息”一课内容前,笔者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请同学,或邀请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地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都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地告诉笔者他们的发现。这样,既避免了“利息”一课内容的教学公式化,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坚持预习,提高学习起点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预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新课的一些内容,提高自己的学习起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可以明晰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新课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循序渐进。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前,花几分钟时间,和学生一起预习即将讲授的新课内容,告诉学生需预习的重点、要点,教给学生预习的具体方法;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督促、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和習惯,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三、坚持预习,可以让数学探究更深入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让学生随意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短短的课堂时间,显然容易产生探究深度不够的弊端。而预习的高层次就是让学生主动寻找新课中的疑难问题,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才有新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明确告诉学生:既可以提出预习过程中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提出预习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想法。笔者是这样做的:鼓励有能力的学生,从更广阔的空间,自行探究一些有思考价值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或多或少地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
四、坚持预习,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升
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进行。
1.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逐步“消化”这些知识。
2.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3.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打好基础。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之后,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通过练习,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总之,预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听课,更好地自行获取知识,更好地掌握新课内容。坚持预习,不但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起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而且能够让数学探究更深入,数学课堂更高效、更灵动。编辑:谢颖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