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芬
《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作为高职旅游地理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实践性较强,又是旅游和地理的交叉学科,因此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教师也在努力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但从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是高职院校定位不清,忽视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在教学观念,还是在教学方法以及培养目标上,存在越来越多不适人才市场需求的情况,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教学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以学科本身为中心
在课堂上仍然存在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内容这一现实情况。同时未能将《中国旅游地理》内容和旅游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存在知识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
(二)教材方面
《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版本太多,而且在不同版本相同的内容又有不同的观点,如对中国旅游区划的划分不一致,马丽明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将中国旅游区划分为东北旅游区、西北旅游区、黄河中下游旅游区、青藏高原旅游区、华东旅游区、华中旅游区、华南旅游区以及西南旅游区;黄远水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将中国旅游区划分为东北冰雪景观运动避暑旅游区、北方历史文化古迹游览旅游区、陕甘宁历史文化古迹游览旅游区、四川盆地巴蜀文化旅游景区、长江中下游山水名胜园林购物旅游区以及新蒙风沙草原景观古迹民族特色旅游区。
(三)教学评价方式较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依靠回答老师问题来衡量学生的课堂成绩;课下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单一、固定,答案较为固定,这种评价方法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期末考试时学生靠背笔记应付考试内容,这样形成了课堂上做笔记、考试前背笔记、考试后扔笔记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形成毕业生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甚至就业难现象。教育改革要改革的是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行新的高职生评价机制,加大高职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内容。在以后的评价中高职院校应增设高职生的创新学分,同时将高职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学校实验、技能比赛成果奖、科研奖项都量化为创新教育学分,并把这些创新教育评分作为高职生评优奖励的必要条件,从而提高高职生的创造热情与创新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改变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在探索体验中学。可以带着学生到现实中去体验、去学习,如,模拟导游老师和旅游地理老师合作带领学生到所学区域进行实地考查学习,模拟导游和当地景区景点结合起来进行融合学习。这样在教学内容方面将模拟导游知识和旅游地理知识很好地进行融合性学习,将知识点互融。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导游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情感方面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感以及爱国情感,也培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将旅游知识和地理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和其他课程教师相互协商,尽可能少地出现知识的重复讲授。在教学方法上,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思考性。
(三)规范教材
教材避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重复;多增加一些图片丰富内容,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减少对文字的枯燥感;对旅游区化这一内容应该规范化。
(四)教学评价方面
在实施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同时,注重考查方式的多样化,这门课程实践行较強,因此,尽量采用开卷的考试方式,如采用实地调查报告、制作地理小报、手抄报等方式。
(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首先,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重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重视反映学科前沿的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专研的积极性。学生还可以通过各种实训活动形式,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尽快与市场需求接轨,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最终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率。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