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睿
1937年,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贺龙:“贺老总有三条嘛:一是对敌斗争坚决;二是对党忠诚;三是联系群众。”贺龙在晋绥革命根据地时期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身经百战敌破胆
抗战时期贺龙领导的八路军第一二师驰骋在晋西北的土地上,经历了大大小小上百场战斗,他们就像天然屏障一样保卫着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
1940年夏,日军对晋西北根据地进行了多次疯狂“扫荡”,都在贺龙的指挥下化险为夷。6月底,敌人又一次来势汹汹,日军分两部左右夹击妄图合击我军指挥机关。强敌进攻,当避其锋芒、击其惰归。贺龙当机立断率部转移到兴县一个叫湍枣墕的小村庄。这里位于可能成为敌人合击目标的兴县以西谷地一侧,离黑峪口和黄河都不远。贺龙命令在这里停一停,看看日军的动向再做抉择。次日凌晨突然下起小雨,贺龙让部队做好转移准备,等待判明情况。这时参谋跑来报告:从康宁镇方向来了1个中队的日军与新军总指挥部遭遇,日军人数众多怕顶不住。贺龙听后说:“不用慌,让警卫连去顶一下。机关的干部、战士当中有枪的都留下来,一起到东南面的土岗子准备掩护,其余的跟我走。马上派人通知续总指挥(续范亭,此时也在附近),快撤下来跟我们转移。”他从容不迫走在前面,带着部队通过村西南的小路下到黄河边,沿黄河南去。续范亭和贺龙汇合后,对他说:“师长,情况紧急啊!”贺龙鎮定地吸了口烟笑道:“没关系,转一会儿就把他们甩掉了。”果然,贺龙率部及时从湍枣墕绕到日军侧后,顺利转移到武家峁,让日军扑了个空。
为什么在紧急情况下贺龙常能化险为夷?人们都说:“贺师长的脑子里长有地图。”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贺龙为人精细,记忆力极强,对敌情特别是地形道路了解得一清二楚,哪里可能是敌人合围的重点,哪里可能是合围的空隙,他都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
两天后,贺龙得悉,大部日军都已撤回原据点,占据兴县的日军还没有走,正在放火烧房子。他当即说:“好,到时候了。”他集中兵力,准备在兴县以东的二十里铺伏击从兴县东退的敌人。他命令在康宁镇的三五八旅和在窑头村以西的独一旅7月3日前赶到二十里铺至明通沟以南山地设伏,命令独立三支队、五支队到兴县阳会崖以北山地设伏,形成一个口袋。随后又把师部转移至兴县羊湾里。7月4日上午,日军2000多人分成3个梯队沿大川向东撤走,刚好落入贺龙布置好的口袋里。我军在贺龙的指挥下猛击日军,给敌人以重大杀伤。7月6日,日军退出兴县,1940年夏的日军反“扫荡”就此结束。
1940年11月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晋西北军区司令部成立,后改为晋绥军区司令部,贺龙任司令员,统一领导一二师和晋西北各抗日武装。他率部粉碎了日军在晋西北地区的多次疯狂大“扫荡”,领导晋绥军民艰苦奋斗,度过了抗战最艰苦的岁月。
1945年8月,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国内政治形势急剧变化,国民党蒋介石妄图侵吞整个抗战胜利果实。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党中央交给贺龙的任务是:“统率晋绥部队,占领太原,控制山西和绥蒙。”为了打几个好仗,用实际行动配合毛泽东去重庆进行的国共谈判,贺龙决定攻打仍由日伪军占领的文水县。其位于在太原西南约80公里处,是太汾公路上的重要县城。他亲自部署作战,命令晋绥八分区为主力部队从三面攻城,留下一面“围而不攻”,以待适当时机赶鱼入网,聚而歼之。
1945年8月30日下午,贺龙指挥部队发起战斗。正当部队向文水城接近时,突然阴云密布大雨滂沱,部队行进十分困难。当时晋绥八分区的领导心里着急,他们向贺龙请示:雨太大,道路泥泞,部队行动困难,可否待大雨过后攻城?贺龙听后斩钉截铁地下令:“风雨无阻!”“风大雨狂,敌人一般疏于戒备,正是我们击敌不备的大好时机。”
“风雨无阻”这4个字铿锵有力。传达到前线部队,便成了一道强有力的动员令。战士们纷纷表示,再困难也要完成任务。他们咬牙坚持,在泥泞中顽强挺进。八分区二支队隐蔽越过战壕,剪断铁丝网,通过布雷区,把云梯靠上城墙,以迅雷之势登上了城东北角,并迅速突破前沿向纵深发展。独一旅冒着暴风雨,人拉肩扛把几门炮驾到离城几百米的地方准确地轰击敌人,支援突击部队。经过一天激战,敌大部投降,一股残敌龟缩西城顽固抵抗。贺龙命令攻城部队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围攻,迫敌西窜。31日傍晚,残敌果然由西门突围而出钻进了贺龙布置的口袋,全部被歼。敌城防司令以下500余人被俘。
文水战斗后,贺龙继续指挥南北两线部队向拒降的日伪军展开攻击,先后又收复了平鲁、神池、静乐、离石等城,歼灭日伪军5000余人,并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傅作义集团对绥南的进攻,有力配合了重庆谈判。晋绥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一片赤诚忠于党
早在1937年8月,八路军主力开赴抗日前线时,贺龙从一二师仅有的4个团中抽出1个团又1个营,担负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光荣任务。他在晋西北工作的时候,总是要求部队节衣缩食,克服困难,宁可吃黑豆、土豆度荒,也要尽力支援陕甘宁边区。他多次说过:“党中央是我们的脑袋,我们有责任保卫它!”
1940年1月,中共中央要求贺龙和关向应“将整个晋西北及绥远,南起汾离公路,北至大青山脉化为巩固的根据地,建立西北与华北的战略枢纽”。建立晋绥革命根据地是中共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它不仅是中共中央和各个根据地联系的交通枢纽,更是陕甘宁边区的屏障,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作为晋绥抗日根据地主要部分的晋西北,是八路军最早开辟的敌后根据地之一,但1939年12月 “晋西事变”后的很长时间里,政权、财权大多为国民党所掌握,群众的动员和组织,人民武装和抗日政权建设,无一不受到限制和阻挠,因而根据地的许多工作,都要从头做起。
另外,此时的晋西北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经济问题尤为严重。贺龙派供给部四处筹款,以解晋西北燃眉之急。1940年下半年,师供给部从大青山地区筹到约三四十万块银元。但这时的党中央机关,经费也极为困难。军委参谋长叶剑英发电报向贺龙求援。贺龙把供给部部长陈希云、副部长范子瑜叫来看了延安发的电报,然后问:“你们看怎么办?”两人心想,好不容易弄来的这点钱还不够晋西北用呢!可是,首长问话岂能不答。范子瑜说:“就请老总裁定吧!”贺龙又问:“从大青山筹到多少钱?”范子瑜说:“三四十万块银元。”贺龙沉思片刻便决定:“从中拿出三分之二连夜送到延安去。”陈希云一听急了,马上说:“老总,我们部队还没有过冬的棉衣呢!”贺龙不容置疑地说:“你是要头,还是要身子?”“支持党中央,支持延安,是义不容辞的任务。”整个抗战期间,由贺龙决定从晋绥边区向延安支援了多少钱物,已经无法统计。endprint
1947年3月,国民党部队约25万人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其战略物资供应优越,拥有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运输工具。而此时的西北野战军兵力仅2.5万人,装备极差,弹药奇缺,每支步枪配发的子弹不足30发,物资供应极为匮乏。这时,作为陕甘宁边区天然屏障的晋绥边区所面临的形势也非常严峻,其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与敌相比都处于绝对劣势,部队在常年的连续作战中未能得到补给和休整。此外,所处地域气候恶劣,土地贫瘠,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这种情况下,贺龙正确地分析了全局和晋绥边区的形势,他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制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确定了加强内线作战巩固边区,全力支援陕北战场作战的方针和任务。他号召晋绥党政军民加强团结,精简节约,增加生产,努力克服当前困难,积极备战,以粉碎敌人对晋绥边区大举进攻的幻想,确保陕北东大门的安全。他提出“宁可牺牲晋西北,也要救延安”,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陕北战场。整个晋绥边区党、政、军、民紧急动员起来,“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等口号成为当时晋绥军民抗战的强大动力。
同时,中共中央又赋予贺龙新的历史使命:在西北局的领导下,统一陕甘宁和晋绥两个区的财经工作,成立财经委员会,实施财经工作的统一领导,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战斗。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贺龙先后往前线输送了大量物资。当时向贺龙要物资的电报数不胜数:“贺(龙):请帮助解决弹药……彭(德怀)”“贺(龙):请帮助缝制陕北部队棉衣……董(必武)”“贺(龙):请你们派几批得力人员分赴神府、米、绥各县,用大力动员粮食,只要7000至10000石即可完成1月作战计划。盼复。毛泽东”“ 贺(龙):请发野炮弹700发。炸药则完全没有,请发给,以便执行新任务,王震”“ 贺(龙):野战军在两延、绥、靖预停1个月,需粮草1.428万石,草180万斤。彭(德怀)”,等等。贺龙克服重重困难,坚决完成了一切任务,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也给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后盾。
贺龙就是这样时刻加强党性修养,时刻牢记党的纪律,任何时候都无条件服从党的决定,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关爱军民情似海
贺龙在工作中十分注重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他常说:“坚决地依靠人民,紧密地联系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任何时候决不能脱离群众,这就是我们胜利的基本条件。”在晋绥工作期间,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贺老总”。他一有空就帮老乡挑水、烧火、劈柴、背炭。他特别喜爱小孩,常常是抱着一个跟着一群,每次到蔡家崖附近的北坡看戏,车上总是挤满了一群嘻嘻哈哈的小鬼。在蔡家崖的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贺老总和农民大伯促膝谈心的动人情景:他一面和老大爷拉家常,一面掏出自己的旱烟斗,装满烟丝亲切地送到老大爷手上。不熟悉的人真分不出哪个是贺老总,哪个是老百姓。
1943年秋,兴县蔡家崖山洪暴發,蔚汾河泛滥冲垮了堤崖,毁坏了农田,村里仅有的一口水井也被冲毁,全村几百口人吃水成了大难题。正当大家万分焦急,村干部手足无措之际,贺龙来到群众中,鼓励大家鼓足勇气,团结一致渡过难关。他和村干部踏遍了蔡家崖的每一寸地方勘察地形寻找水源,带领村民打了一口水井,接着又在村边修起数十丈长的护村大坝,保护了全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村前的上百亩良田,当地人称之为“爱民井”和“护村坝”。
1945年,贺龙挥师北上,由于任务紧急,一些部队对群众纪律注意不够,行军踩庄稼、乱拉差的现象很严重。当时正是秋收时节,每个团都动员了几百副担架在团部,这里拉派完老百姓,那里又拉派,人力浪费很严重。一天清晨,贺龙见门口有几个老百姓,问了哨兵,知道是为部队背粮背柴的。紧接着,他又了解到群众说支差重。他对这种破坏群众纪律的行为大为恼火,严厉地批评了各团的供给部长,让把动员的群众解散回去,对于踩坏群众的庄稼也指示一定要做好赔偿工作。9月,部队行军至平鲁口子,突然下起冰雹。这一带被敌人破坏的很严重,宿营条件非常差,全村只有一间完好的房间。号房子的同志要把这间房安排给贺龙住,但贺龙关心的是所有战士,忙着给大家安排房子,烘干衣服。等都安顿好,已是夜里11点多,他才在一间没有门窗的破窑洞里和衣而睡。
1948年春的一天,贺龙在后木兰岗的沟岔里正准备召开会议,突然敌机空袭,他不顾安危,跑到路旁的地里一手拉住正在耕地的百姓一手牵住未卸犁具的耕牛,跑到附近的石洞里躲避飞机,直到敌机飞走,才把缰绳交给百姓。
在晋绥边区群众中流传着一首歌颂贺龙的歌谣,这样唱道:“啊!好同志,你问的就是咱贺师长?咱可见过他:嗬,他的眼睛黑黑又发亮,他的身体魁梧又健壮,活像一座山,那么样稳当;看起来浑身都是力量,讲起话来: ‘老乡们,同志们:……啊!那声音多么洪亮,震得千山都响。谁不知道:他常打胜仗。敌人听说他来了,个个都像老鼠一样。老百姓听说他来了,个个都是喜洋洋。啊!咱们的贺师长,到哪里都搞得兵强马壮,咱们的贺师长,到哪里都是打胜仗!”
贺龙关心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他在晋绥期间和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他用一颗火热的爱民之心,谱写了一曲曲爱民佳话。
(责编 王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