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安
彭德怀是著名军事家,平江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和红三军团的创建者。在长征中,他先后担任红三军团军团长和陕甘支队司令员,率部纵横11省,驰骋二万五千里,抢关夺隘,抢险飞渡,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克服常人难以逾越的恶劣自然环境,并同张国焘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一、深入领会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高超指挥艺术,率领红军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军事基础
在“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下,中央红军无法打破国民党的“围剿”,党中央及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蒋介石调集重兵企图一举歼灭红军,如何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最艰巨任务。为粉碎蒋介石的战略图谋,彭德怀全力执行中革军委制定的高度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指挥大军纵横驰骋疆场,率部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战斗,为中央红军摆脱困境,取得战略转移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突破国民党设置的四道封锁线。论者通常以红军与广东军阀陈济棠达成“借道”协议而不大注意突破第一、二、三道封锁线的战斗,认为没有经过严重的战斗。实际上并非如此。时任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回忆说:可能粤军前沿阵地没有接到“放路”命令,1934年“10月21日我们过信丰河时仍然遇到粤军的抗击,战斗十分激烈”,此战红军损失3700多人。但在彭德怀指挥下,红三军团胜利完成了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的任务。其后,粤军按照协议,朝天鸣枪,减少了红军的伤亡。湘敌的阻拦和围攻仍是凶狠的,敌情仍很严重。但在彭德怀的正确指揮下,红三军团打了许多巧妙仗。在通过敌第二道封锁线时,彭德怀根据汝城敌军据城坚守,一时难以攻下的情况,决定以一部监视汝城之敌,主力绕城西进,避免了损失,争取了时间。其后,又根据敌军主力尚在湘赣边界,其第三道封锁线兵力空虚的情况,建议中革军委:“我应迅速坚决突破宜、乐、郴间封锁线。”并指挥所部乘虚攻取宜章县城,顺利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为此,他受到中革军委通令嘉奖:“军委赞扬三军团首长彭、杨同志及三军团全体指战员在突破汝城及宜、郴两封锁线时之英勇与模范的战斗动作。”并号召各军团指战员向红三军团学习。
湘江血战是一场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按照中革军委指示,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与战斗力最强的桂军展开血战。他指挥红三军团在湘江两岸的界首、光华铺、枫山铺和新圩、杨柳井等地,与国民党重兵浴血奋战四昼夜。为指挥方便,他把指挥部设在距离界首渡口几百米的地方,三天三夜不下火线,并亲临前线检查、督战,在付出重大伤亡代价后,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掩护军委纵队渡过湘江,胜利完成了中革军委交给的任务。
四渡赤水是红军赢得战略转移胜利的关键环节。这个胜利,是毛泽东正确领导的结果,而彭德怀在其中努力贯彻毛泽东和中革军委的战略部署,又从战略全局考虑提出许多建议,对毛泽东和中革军委的决策产生了直接影响。一是土城战斗,按战前情报,川军郭勋祺以4个团兵力对中央红军衔尾紧追,但后来战况激烈,双方伤亡都很大,后来根据侦察得知:川军不是原来预计的4个团而是8个团,彭德怀立即建议中革军委“脱离此敌,转向新地区前进”。中革军要采纳了彭德怀的意见,从而避免了红军的更大损失和陷入困境。二是从俘虏那里得知娄山关守敌只有3个团,离娄山关南5华里有敌黔军1个旅后,立刻向中革军委建议“拟以迅速动作歼灭此敌”,获准后受命指挥全军,由此在遵义地区歼灭和击溃敌2个师又8个团,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三是在三渡赤水后,根据国民党军再次向南集中的敌情,建议红军四渡赤水:我军应继续西进,吸引川、滇两敌然后脱离川敌,与滇军作战,为迷惑敌人应以红九军团单独向西急进至川南地区迷惑滇敌,红一、五军团继续向回龙场及其以西引川敌向古(蔺)、(叙)永,然后脱离该敌向娄山关前进,在适当时机渡赤水河,打回黔西、大定地区,谋求与王家烈、薛岳决战。目前,我应避免与相等兵力敌军决战,保持自己的优势兵力,不应攻坚乱碰。他的这个建议与毛泽东的主张不谋而合。红军迅速四渡赤水甩掉敌人。四是在四渡赤水后,中革军委曾考虑向西南行动,扩大机动以转移战局。彭德怀分析战场态势后,与杨尚昆向中革军委建议:“目前向西南寻机,首先需突破周(浑元)、吴(奇伟)、王(家烈)、孙(渡)纵队,在战役上很难。如向东南乌江流域则比较有利。近日部队很疲劳,须有一两天的休息和准备时间,故不宜有较大的机动。”中革军委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决定集结主力南下。随后,红军迅速渡过乌江,把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远远甩在后面。
渡过乌江后,红军佯攻贵阳。其时,中革军委判断滇军孙渡部和国民党军吴奇伟部有追击和侧击红军的可能,为摆脱该敌,寻求先机,曾决定红军向贵阳西南的广顺、长寨集结。对此,彭德怀与杨尚昆再次建议:广顺以西至北盘江西岸,山石峻峭,居民多是苗族,于我不利,易成对峙局而,故我野战军应迅速渡过北盘江,袭取平彝、盘县,求得在滇、黔边与孙渡作战,周(浑元)、吴(奇伟)两敌距离愈远,亦更宜于战胜该敌。“日前我军务须继续抓紧时间往西入滇,只要给滇敌一个较大打击,我便有较大机动地区,则更能争取时间,争取群众,从而能巩固和扩大红军,实现北渡金沙江的战略意图。”中革军委分析后,接受了建议。红军战史充分肯定了他们这个建议的作用:“对于中央红军摆脱敌人重兵包围,迅速西渡北盘江,入滇争取更大机动,以至实现中革军委北渡金沙江的战略意图,有着重要意义。”
考察这段历史时,还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就是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许多战斗是彭德怀具体指挥的,如夺取娄山关、遵义大捷、强渡乌江等。他不但指挥红三军团,而且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指挥红一军团、红五军团和干部团等部队共同作战、共同行动,大都取得了胜利。
二、全力维护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为长征胜利奠定了领导基础
在中国革命的极度危难时刻,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了毛泽东对全党的实际领导。但是,这个对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中央领导层的变化的重要性,当时一些人并没有认识到。因此,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曾遭到多次挑战,彭德怀身不由己地卷入到这些事端之中,他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对党中央化解这些矛盾,维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产生了重要作用。endprint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指挥中的“得意之笔”,在中央红军取得战略转移决定性胜利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当时一些人并不理解毛泽东的战略意图。由于连续行军和作战,人困马乏,有些人产生了埋怨情绪。如红一军团长林彪曾给党中央写信,带头反对毛泽东的领导,他提出:我们走的尽是“弓背路”,“这样会把部队拖垮的,像他这样领导指挥还行?”他给中革军委写信,要求撤换毛泽东:“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并打电话与红三军团联系,要求彭德怀出来指挥。彭德怀明确拒绝了林彪:“我怎能指揮北进,这是中央的事。”在四川会理城郊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德怀发言,坚决支持毛泽东的领导:“坚决拥护新领导,继续北上,红一、四方面军靠近。”
但在这次会议上,彭德怀却受到错误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林彪给中革军委写信是彭德怀鼓动的结果;二是红三军团政治委员杨尚昆和政治部主任刘少奇联名给中央军委发电报,反映部队的不满情绪,说成是彭德怀“对失去中央苏区不满和右倾情绪的反映”。实际上,这是对彭德怀的误解。因为:第一,彭德怀事先不知道林彪的信。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时,林彪才申明说,“那封信与彭德怀无关,我写信彭德怀不知道。”第二,他对林彪的提议持批评态度。他批评林彪说:“遵义会议才改变领导,这时又提出改变前敌指挥是不妥当的,提出我更不适当。”第三,反映部队不满情绪的电报是杨尚昆和刘少奇所发,彭德怀觉得电报内容与自己看法不同,没有签字。但他顾全大局,对毛泽东等对自己的误解采取了事久自然明的态度,并从严格要求自己的角度作了自我批评,说:“因鲁班场和习水两战未打好,有些烦闷,想要如何才能打好仗,才能摆脱被动局面,烦闷就是右倾。”
彭德怀的支持对维护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当时,毛泽东出任红军前敌政治委员才两个多月,虽然四渡赤水期间,毛泽东展示了高超的战役指挥艺术和谋略水平,但基层部队对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理论内涵理解不深,加上部队连续行军造成的极度疲累和减员,以及土城战斗、鲁班场战斗的失利,部队中仍存在着一些不满情绪,因此,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尚未完全巩固,而作为红一方面军两支主力部队,红一军团长林彪对毛泽东的指挥已经不满意,要求更换指挥,在这种情况下,若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再支持林彪意见的话,会对毛泽东的领导造成何种严重影响,不言自明。
三、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进行坚决斗争,坚决维护遵义会议形成的政治局面,为长征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1935年6月,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并制定了两军会同北上,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方针。但张国焘却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对革命产生悲观情绪,想偏居一隅、逃避革命。他不顾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经过8个多月长途行军和战争消耗的客观事实,只看到红一方面军剩下不足3万人,衣衫褴褛,装备不足,而自己领导的红四方面军有8万余人,枪多势大,于是政治野心和军阀思想急剧膨胀,企图以枪指挥党,窃夺党的最高领导权。他提出“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拒不执行中央北上的方针,要求由他任军委主席,并给以“独断决行”大权。他采取阴谋手段,挑拨离间,拉拢一方面军领导人。彭德怀就是他重点拉拢的对象。他请彭德怀和聂荣臻吃饭,准备了在当时来说十分丰盛的筵席,还表示要派两个团补充给他们。据杨尚昆回忆,张国焘还曾向彭德怀表示:“我给你两个师,听你指挥。”并派秘书黄超给彭德怀送来牛肉干和大米,还送来二三百元银洋。彭德怀回忆说:“黄住下就问会理会议情形,又说到当前的战略方针,什么‘欲北伐必先南征,西北马家骑兵如何厉害等等。把上面这些综合起来,知来意非善,黄是来当说客的。不同意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挑拨一方面军内部,阴谋破坏党内团结。”
在当时,一些人并没有把临时中央和遵义会议后的中央区分开来,没有看到遵义会议后中央领导的新变化,把临时中央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挫折的不满和意见,不加区别地对准了新的中央,埋怨中央、不满中央。因此在张国焘的拉拢下,一些人倒向了他。这既助长了张与中央闹独立的气焰,又便利了张分裂阴谋的得逞。彭德怀不仅拒绝了张的拉拢,而且在观察和识破张的阴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其危害党中央。一是张就任红军总政委后,收缴了各军团之间互通情报的密码本,使红一、三军团失去联系。为防止意外,彭德怀指示另编了密码本,派人带着指南针寻找红一军团,恢复了红一、三军团之间的联系,这对后来反对张的分裂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感觉到张有阴谋后,他每天都到前敌总指挥部去了解情况。当发现陈昌浩上午还谈北上,下午则完全改变了意见,说“阿坝比通南巴还好”时,他敏锐地判断:“这无疑是张国焘来了电报,改变了行动方针”,“即赶到毛泽东处告知此事”,并向毛泽东请示预防措施。他的汇报和提醒,给毛泽东判断张的阴谋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秘密派一个团隐蔽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住处不远,以防万一。张爱萍回忆说:“长征到达阿西、巴西,张国焘搞突然袭击,妄图武装挟制毛泽东及党中央南下。一天夜间,彭总突然来到我们团宿营地,对我们传达了这一情况,要我们团立即在巴西河岸上布防,掩护中央机关北上。他亲自率领一个团护卫中央机关秘密撤走。”四是,当陈昌浩发觉党中央率领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后,立即派人送信给彭德怀,要他“即率队转向阿西”,并挑拨红三军团和党中央的关系,妄图策反彭德怀,遭到拒绝。同时,派红军学校教育长李特带领一队骑兵去追赶中央,进行所谓“劝说”。李特问毛泽东:“现在总政治委员张国焘同志来了命令要南下,你们怎么还要北上?”跟随李特的几个警卫员,手提驳壳枪,指头按着扳机,气势汹汹地逼近毛泽东,气氛十分紧张而危险。毛泽东不畏李特的武力要挟,从维护全党全军团结统一的大局出发,对李特晓以大义,耐心讲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任务及南下的不利情况,明确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只能北上,万万不能南下”,并严肃地正告李特:“彭德怀率领三军团就走在后面,彭德怀是主张北上,坚决反对南下的,他对张国焘要南下,火气大得很哩!你们考虑考虑吧!大家要团结,不要红军打红军嘛!”毛泽东的严正警告使李特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彭德怀在红军中享有能征善战的威名,他们不能不有所顾忌,从而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endprint
四、协助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陕甘宁,为长征胜利提供了稳固的落脚点
张国焘的分裂活动,给党中央和红军的长征造成了严重的困难,极大地妨碍了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的实行,又使红一方面军的两个军被席卷南下,力量遭到很大削弱;同时,朱德、刘伯承等重要军事将领被挟持南下。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彭德怀临危受命,担当起协助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北上的重任,并在其后成为毛泽东领导鞏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军事指挥员。
彭德怀为长征胜利做出的重要贡献,一是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和红军战略任务,向中央提议整编北上的红军,被中央采纳,将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经过整编,减少了指挥机关和机关人员,充实了连队,增加了部队的灵活性和战斗力。二是提出和部署部队练习打骑兵。红军长征进入陕甘后,遇到了来去倏忽的西北“四马”和东北军的骑兵,对红军造成很大威胁。针对这一新敌情,彭德怀从进入陕甘起就向全支队提出打骑兵的问题,并指示专门编写了打骑兵歌,教育部队学习打骑兵的方法,在全军掀起研究对付敌人骑兵的战术热潮。这就为以后战胜敌人骑兵做了有效准备。三是指挥进行了切“尾巴”的战斗。陕甘支队刚进入陕北根据地,国民党何柱国的骑兵第二、第六师和马鸿宾的骑兵第二十五师就跟踪、追击而来。毛泽东指示,不能把敌人带进根据地,要想办法打。彭德怀指挥陕甘支队伏击来犯之敌,消灭敌人1个骑兵团,打垮另外2个团,并抓获大批俘虏,缴获许多轻重武器和战马。敌人遭到了沉重打击,在此后一段时间再未敢前来滋扰。
长征到陕北后,毛泽东提出“以发展求巩固”方针,指出:红军的下一步战略发展方向是东征,即过黄河到山西、河北去发展。因为陕甘地瘠人稀,物产不足以供应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而北面是榆林沙漠,西面和南面是国民党中央军和张学良的部队,地理环境对红军作战不利。但是,“当时有很大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和军队领导同志不赞成,普遍的情绪是不愿离开根据地。”尤其是担心东渡黄河而被国民党军堵截,不能返回根据地。这时,又出现了北进和南下两种主张。林彪是主张南下的主要代表,他态度激昂,反对东征。杨尚昆回忆说:“这个时候,林彪给彭德怀打电话说,我不赞成东征,他(指毛泽东)要走就让他走吧,我到陕南去。”彭德怀也有顾虑,但“他比较顾全大局,没有听林彪的”,而是积极协助毛泽东解决东征的具体问题,与毛泽东共同指挥了东征作战。
接着,彭德怀根据中央的部署,指挥进行西征。他作为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独当一面地指挥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等部向甘肃、宁夏进军,并连战告捷,迅速夺取了曲子、阜城、旺县、洪德城、盐池、预旺、同心城等地,给宁夏“二马”以沉重打击。
彭德怀参与和指挥的东征和西征,对于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具有极大意义。第一,巩固和扩大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东征、西征在消灭敌人、扩大党的政治影响的同时,扩大了红军,缴获的枪支和物资补充了红军装备,迫使“进剿”陕北的晋军撤回山西,使陕北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又开辟了纵横200多公里的新根据地,使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展到陕甘宁三省的广大地区。东征和西征奠定了陕甘宁边区的基础,为三大主力红军结束长征后提供了良好的落脚点。第二,对战胜张国焘分裂活动产生了重要作用。张国焘分裂活动被粉碎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央红军的一系列胜利则是一个重要因素。党中央积极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尽最大力量争取张学良、杨虎城部,但出于保密需要未将此通报给红四方面军,故对统一战线之事他们是不知道的。但军事斗争的胜利却是公开宣传的,如直罗镇战斗胜利的消息就刊登在红四方面军的报纸上,红四方面军将士无不知晓。南下的严重失利和北上的巨大胜利,形成了鲜明对照,直观地说明了北上的正确和南下是死路一条,在红四方面军中产生很大反响,在广大将士中形成强烈要求执行党中央北上方针的情绪,成为党战胜张国焘分裂活动的重要因素。第三,西征直接策应了红二、四方面军的北上。由于南下失败,经过党中央的斗争、争取和督促及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与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斗争,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同意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但到甘南后他又提出“西出宁夏,自成局面”。根据中央指示,彭德怀一面对其错误计划提出批评“似觉仍欠完善”,因西进“雪山草地无发展余地,并且脱离目前政治形势”,积极配合党中央争取张国焘早日北上;一面亲率部队南下进至西(安)、兰(州)大道以北的海原、固原地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南下部队吸引和牵制了红二、四方面军当面之敌并占领会宁、静宁,为红二、四方面军的北上和三大红军的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在长征中,彭德怀以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党的事业高于一切的党性追求,坚韧不拔,始终恪守党中央、中革军委的战略擘画,协助毛泽东化解党忧外患,为取得长征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责编 侯春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