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述王大任视察晋东南

2017-12-08 00:54李振华
党史文汇 2017年11期
关键词:沁县西沟大队

李振华

王大任生于1917年,今年是他誕辰100周年。时光飞逝,王大任离开我们已经十几年了,但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那是1978年的8月间,时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的王大任风尘仆仆、轻车简从到晋东南地区视察,在沁县、长治、屯留、襄垣、黎城、壶关、平顺等县深入几十个公社和大队进行调研。当时,我任晋东南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一路陪同他视察。虽然仅10多天时间,但受益匪浅,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现在,追忆那些往事,以表达对老领导的怀念之情和敬仰之意。

母子话家常 登门访乡亲

沁县乌苏村是王大任的故里,由于肩负重任和公务在身,他近半个世纪都没有回过家。这次到晋东南地区视察,在同志们的提议下,他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大任同志的母亲独居在家,他进村后一边和乡亲们打招呼,一边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快步走进老宅。看到母亲,他用浓重的乡音喊了一声“娘”,老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笑逐颜开,一时说不出话来。这天夜里,他让陪同人员回县招待所休息,自己却留在家里和老母亲睡在一条土炕上拉家常。临走时,他依依不舍地对母亲说:“我不能在身边陪您,您老人家一定要保重身体。”大任同志虽为领导干部却是个真正的孝子。

回村拜访中,大任同志与十几位老党员、老干部进行了座谈,激励他们在农村建设中要继续发挥带头作用。他访问了小学校,询问了教师们的工作、待遇等情况,谆谆嘱咐他们沁县一向有耕读传家的好传统,要下大力抓好教育工作。他还走访了几家困难户,并拿出自己的钱来予以资助,表达了他对群众的一片深情。乡亲们则热心地给大任同志端上窝窝头、红面擦圪斗,他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聊,充满欢乐的笑声,没有一点官架子。

点拨沁县路 搞好农工副

回到沁县城里,大任同志听了县长马贵书和县委办公室主任田来儒的汇报后,深情地说:“沁县要向前发展,不仅要抓好农业,而且要抓好工副业的发展。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引进各类人才,努力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沁县大多为丘陵地,尤其要抓好植树造林和畜牧业。通过植树造林,让几千年的荒山绿起来。”他在参观沁县食品厂时,对厂负责人和职工们说:“核桃是天然食品,营养价值极高,被誉为‘脑黄金。你们经过加工制作的核桃罐头,要扩大规模、上档次,保证桃仁质量,搞好包装。这样,优质核桃罐头就能出口创外汇。”

离开沁县前,我们随同大任同志参观了修建在城南二郎山上的“沁县南涅水石刻”陈列馆。馆内藏有石刻造像760件,最早的为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最晚的为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其间,东魏、北齐、隋唐诸朝代的石刻均有。石刻以造像石为主,有单体造像、组合造像、造像碑、碑刻及零星残存石像。这些石刻数量大,内容丰富,刻工精湛,时代特点鲜明,有“皇家石刻看云岗,民间石刻在沁州”之说。观看石刻造像后,一贯重视文物工作的大任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文物不仅要发掘好,更要保护好。这部分文物是珍贵的分期断代依据,是研究南涅水历史的宝贵资料,是研究南北朝时期以及唐代佛教在晋东南地区的发展佐证。文物工作者一定要珍视它,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

抓科学种田 促粮食增产

离开沁县后,大任同志来到了“文革”中他下放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长治县。在听取县委书记郝永和关于班子建设的汇报后,又深入到高河公社的小宋大队参观访问。小宋大队的支部书记李有成(党的十一大代表)是个勤劳办社的典型,他还实行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员福利保障办法,这个大队还是毛泽东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带队蹲点调查的地方。大任同志充分肯定了小宋大队的做法,鼓励他们继续坚持勤俭办社的方针,把大队的生产、生活搞得更好,特别强调要搞好养牛,既能积肥增粮,又能增加集体收入。

离开小宋大队后又马不停蹄地去了屯留县。在屯留县听取了县委书记王岽周关于屯绛水库沿渠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汇报后,感到很满意。

离开屯留后,大任同志又直奔襄垣县。在县委书记赵刚的陪同下,视察了科学种田、优种培育、科学施肥、农家肥发酵等项目,参观了县综合食品厂、挂面厂和上丰陶瓷厂。赵刚在汇报中谈到,这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依靠科技,振兴农业,宣传科普,服务农业”这一指导思想,以县农业、科技部门为中心,给每个公社配备了农业技术员,建立了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培训农村青年学习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并实施了“优种培育”“丰产试验田”等系列工程,开展了农业技术咨询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种、化肥、农业机械等,对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接着,他从农业学大寨、多产粮的角度,详细讲了科学种田、小麦增产的指导意见,从如何播种、施肥、管理,一直讲到灌溉,给人们以信心、鼓舞和力量。他还讲了沁县、襄垣各县的特点和优势。我应时插话中说了沁县是产粮县,襄垣西南部有商贸集散地,历史上就有“拉不完的待贤(沁县村名),填不满的夏店(襄垣村名)”之说。大任同志鼓励襄垣县要在前进中取得好成绩、好经验。两县要加强商贸往来,互通有无,共谋发展。

在襄垣县期间,大任同志还专门去视察了20世纪50年代初晋东南地委试办的十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之一的南娥大队,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发扬爱国爱社精神把生产搞上去,不断提高社员的生活水平。他还在襄垣县召开的公社书记、各部委局室、县直各单位的负责干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当时,我作了表态发言。离开襄垣时,赵刚上了大任同志乘的车,继续汇报工作并听取指示,一直送到襄垣与黎城的交界处才与他告别。

从襄黎交界翻过一座山,就来到了黎城县上遥公社水利工程漳南渠的工地。大任同志视察了工程和听取了县委书记胡计松的汇报后,十分赞赏当地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再三嘱咐:一定要保证工程质量,同时要做好支毛斗渠和平田整地等配套工程,争取早完工、早受益。

认真察灾情 指导有灼见

大任同志到晋东南地委机关后,焦急地询问全区旱情。当时,我重点汇报了壶关县的受灾情况。该县坐落在石灰岩地带上,缺少地下水,连续3年大旱,每年降雨量不到正常年份(降雨量仅为600多毫米)的一半致使全县人民赖以吃水的旱井、旱池基本未蓄到水。全县大小18个水库中,除磨掌水库尚存水万方外其余全干涸,40多处小泉小水断流,有7万人口和4万头牲畜无饮用水。粮食估产最多收五成。当时该县正在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开展抗旱斗争。endprint

听完汇报,大任同志对灾情极为关注,要去壺关灾区考察。第二天上午,便匆忙赶到壶关县。一见县委书记张国太便开门见山地说:“壶关灾情重,我们的时间也不多,咱们边走、边看、边访,这样省时间。”

路经川底大队看到禾苗干枯时,他让车子停下来,径直走进地里与耕锄的农民亲切交谈,询问这样的大旱往年经过没有,对战胜灾害有没有信心,对上级有什么要求,队里有什么解救办法?临别时,他还叮嘱农民们:“党和政府会帮助大家克服困难的,你们不用担心。”在店上公社,他察看了从百尺引旧煤窑井筒水到店上的10万方大旱池吃水工程现场,并向工程负责人详细询问了有关水量、水质、渠距、投工、投资等情况,还扳着指头算账,核查引来的水能解决多少人、畜饮用。在东井岭的三郊大队,察看农民打旱井和养家兔情况时,他请一位农民从旱井里打上来一桶水,看到水很混浊,就告诉他要用明矾澄清后再饮用。接着,看了两户农民养家兔的情况。在场的县、社干部说,家兔繁殖快,山区有饲草,养兔是个救灾增收的好门路。大任同志听了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这一路,大任同志率大家途经4个公社,通过太行山大峡谷,行程100多华里,下午到达壶关和河南林县交界的桥上公社。

张国太在汇报中,除了介绍壶关县受灾严重程度以外,主要讲了全县抗旱救灾的3条具体措施:一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省里拨款400万元,扩建旱井、旱池,切实做到户户有旱井,村村有旱池。在解决当前吃水困难方面,着重将城南10公里处的小泉水汇流引至县城,解决周边4万人的吃水困难;把百尺旧煤窑水引到店上新建大池内,解决周边2万人的吃水问题;县里组织30部汽车送水车队,借以应急。二是生产自救问题。在这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和措施,组织细收细打,采集野菜,保证不能饿死一个人。恢复农村手工业、小作坊,如做缸、做醋、做砖瓦等,可增收几十万元;组织养家兔6万只,可增收20万元;组织3000人外出打工,可收入几十万元。三是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安定人心,鼓舞斗志。

听了汇报,大任同志讲了3点意见:第一,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壶关县的灾情确实重。在这样的灾情面前,县委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主要经验是,实事求是,自力更生,依靠群众。工作做得很活跃,也很实在。第二,把生产自救作为当前工作重点是对的,措施也是可行的。救灾工作发动安排得早,我相信一定能够渡过难关。今后有什么困难,可向省委提出来,省委将全力支持你们的抗灾斗争。第三,抗灾自救,渡过难关,解决当前的问题是对的。但也应往长远想一想,壶关是石灰岩地区,地下缺水,这是不好改变的,但地面上的植被、生态,是可以改变的。现在的山都是光秃秃的,将来如能造林绿化,改善植被,调节气候,增加雨量,日子就会好过多了。当然,这是长期任务,治本之策,县委可以考虑。

多年后,时任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德宝(曾任壶关县长)谈起:大任书记在壶关视察灾情时提出的意见,起了推动作用。我们县作出了发展林牧业的决定。县委和群众一起奋斗,在万分之一的国土上造林绿化,把壶关县建成了一个全国林业先进县。

身教传作风 心中有群众

在晋东南地区视察期间,大任同志始终保持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生活俭朴、不搞特殊的人民公仆本色。不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让提前打招呼,不准迎送,所到之处都是吃家常饭菜。每到一个地方,他总要去看望太行革命根据地的英雄模范、老党员、老干部,问问身体,拉拉家常,讲讲形势,谈谈变化,畅所欲言。劳模们对大任同志的关心、爱护、帮助和支持都很感激,热情端出核桃、柿饼、苹果请他品尝。真可谓“居官不忘民,念乡情谊深” 。

在壶关县视察后,大任同志特别交代说:晚饭要简单点,不上酒,吃老百姓吃的家常饭菜。县委办公室主任刘德宝当晚安排了和子饭,烧了几张烙饼,上了四盘菜:炒山药丝、凉拌豆角、煮山药蛋、煮玉米棒子。大任同志对这顿晚饭很满意。吃饭中还问县委书记张国太:“你们下乡如何吃饭?”国太回答说:“到公社吃饭不上酒,到大队吃饭不上灶(吃派饭)。”大任同志高兴地说:“应该这样,作为一名党的干部,与群众能同甘共苦,不搞特殊,这样才有号召力。尤其是大灾面前,要靠党的优良作风,团结群众,才能带领群众战胜灾害、战胜困难。”

次日,他离开壶关县桥上公社,取道林县特意参观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林县是他战争年代工作战斗过的地方,看到这里的山山水水特感亲切。林县是干石山区,水源奇缺,战争年代曾修了条引水渠道,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生活和浇地用水。如今红旗渠纵贯全县东西,大大改变了林县缺水的面貌。对此他兴奋地说:“战天斗地红旗渠,苦尽甘来幸福源。”

黄昏时到了平顺县石城公社,晚上下榻此地。他叮嘱陪同人员:“有个地方住就行,吃点便饭,不要麻烦群众。”吃罢饭他问公社党委书记岳进全:“你们公社哪个村最贫困?”回答说:“黄花沟”。他说:“咱们明天就去看看。”黄花沟各村是十年九旱的地方,山大、沟深,土地贫脊,农民生活贫困,有的家户吃粮靠供应。到了源头村,他访问了三五家困难户,问寒问暖,关心群众的生活。在和大队干部座谈中,他郑重地说:“改变穷困面貌,要立定愚公移山志,根据自己的条件,谋划出路,合理规划,科学种田。在干河滩,填土垒石,打坝造地;山沟、坡地造林,种植核桃、红枣、苹果、柿子、花椒;发展畜牧业,养牛、羊、猪、鸡、兔,增加农民的收入。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脚踏实地,经过几年的奋斗一定能脱贫富起来。”

扬西沟精神 建美好平顺

离开石城后,大任同志到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所在的西沟村。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热情接待了他。大任同志对申纪兰说:“我在省里看望过顺达同志,我们海阔天空地聊了很久。我对他说,别看我工作忙、年纪大,我还要去西沟看看哩!今天我终于来了,向顺达、纪兰同志和西沟人民学习。”

在申纪兰陪同下,大任同志到老西沟、南赛等地访问了五六户住在土窑洞和新建房屋里的社员,参观了松树林、苹果园、水库、梯田和综合加工厂,到处呈现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在访问和座谈中,他认真听了西沟公社党委书记申万义和大队干部情况的介绍。西沟村山大、沟深,石厚土薄,灾害频繁,生存环境很差。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在山上种植松、柏、山桃、山杏和核桃,在河沟里建谷坊、修水池,在河滩砌石垒岸、打坝造地,向荒山要钱,向河沟要粮,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硬是把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穷山沟,建成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新农村。对此,大任同志深有感触地说:“每当看到西沟人民用心血和汗水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心里就特别兴奋,常常给人们讲,顺达同志是山区建设的带头人。他所领导的西沟大队具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年年有新点子,年年有新变化,年年有新贡献。”endprint

在西沟接待站,大任同志还给大队干部讲了一些难忘的往事。他说:“60年代初,我曾到西沟检查农田基本建设,听了李顺达带领西沟群众建设‘西沟田的经验非常高兴。我给顺达同志讲,只要抓住‘土,地就能生万物,鼓励他把西沟的农田基本建设搞上去。1970年10月,我下放到长治县工作。期间,曾多次到西沟、川底、羊井底看望李顺达、申纪兰、郭玉恩、武候梨同志。在那个年代,我们大家在一起交谈时,都说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忠诚党的事业,坚定理想和信念,团结和带领干部群众,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艰苦创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大任同志兴奋地说:“在当今新的形势下,我期望西沟人民在山区建设中,紧跟时代的步伐,以艰苦奋斗的精神,铸造新的辉煌。”

离开西沟到了川底村,大任同志看望了全国劳模郭玉恩,语重心长地说:“在川底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中,你是立过汗马功劳的人。如今年事已高,该歇歇脚了,要多保重身体。”川底大队干部在座谈中讲了两件事:一是坚持少花钱、多办事,把资金用在发展和巩固集体经济上。凡是自己能做的能修补的从不花钱买。全队的犁、耙、耢自己造,小农具零件自己打,车马輓具坏了自己修。二是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全队大、小队干部都在田间劳动与领导生产,和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大任同志对川底大队发扬革命传统、坚持勤俭办社的经验,特别赞赏并给予充分肯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只有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与群众同命运、共呼吸,脚踏实地、奋发拼搏、扎实工作,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到了平顺县城,听了县委书记李相魁的汇报,大任同志肯定了县委在大旱面前带领全县人民抗灾自救的措施,还说:“平顺县这几年发展很快,不仅修了漳河桥,还修了战备渠、西河水库。平顺是老区,战争年代贡献很大,如上党战役,民工出了3000多人,1000多付担架。西沟在争年代,就是边区的一面旗帜。现在仍然是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我们要弘扬‘西沟精神‘劳模精神,带领全县干部群众,顽强拼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勇攀高峰。”他说平顺县是劳模之乡。我即时说到全國著名劳模4个,省劳模11个。他特别强调在各项工作中都要发挥劳模的带头作用,把平顺县建设的更好。

通过陪同大任同志在晋东南地区视察,我深感他是位优秀的共产党人、令人敬重而有见识的领导干部、真正的人民公仆。他那实事求是、扎实工作、严以律已、关心群众、以诚待人的高尚品格永留我记忆中!

(责编 孟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沁县西沟大队
沁县:用好“金钥匙”凝聚“动力源”
革命中的传统乡村转型之路*——《西沟:一个晋东南典型乡村的革命、生产及历史记忆(1943-1983)》述评
河南西沟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心系老区环卫 扮靓水城市容——记沁县环卫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建军
驱猴大队
厚重的沁县文化
大队委竞选记
西沟流域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申纪兰自述
——『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
沁县纪委:打响查处网络举报案件“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