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安抚物的依恋是正常心理需求

2017-12-08 07:23王玉玮教授编辑春苗设计侯宇
妈妈宝宝 2017年7期
关键词:毯子安抚陪伴

文/王玉玮 教授 编辑/春苗 设计/侯宇

如果你仔细观察,可能每个宝宝在自己小的时候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抚玩具,有的是妈妈的一件衣服,有的是一个毛绒玩具,有的是自己的小毯子。这些小物件在我们的眼里可能再平常不过,但是在宝宝眼里,它们却很不一样,你也许无法理解,这些安抚物在孩子小时候曾经带给他们多少安慰和快乐。

安抚玩具是宝宝安全感的替代来源

怎样判断宝宝是不是在自我安慰呢?如果他不哭不闹,却总是静静地津津有味地吃手;有时他哭了,给他抱起他的小玩偶就破涕为笑了;不肯睡的孩子,给他找到一个有妈妈味道的安抚物,就可以睡了。有的孩子不需要借助这些东西也很开心,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孩子的自我安慰方式和能力都不同。

通常,吃手、啃毯子、依恋玩具总被父母觉得有问题,被“育儿专家”当作没有安全感,缺乏家长的陪伴,是过分依赖型人格。这种说法只说对了一半,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有许多妈妈全心陪伴的孩子也迷恋安抚物。当焦虑时宝宝不是一味向爸爸妈妈啼哭,而是想办法自己安慰自己,这是他们独立性的萌芽,是好事。

安抚玩具是宝宝安全感的替代来源。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多达70%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他们幼年时期的安慰物和安抚玩具有着强烈的依赖感。这是因为,从表面看宝宝是在安抚玩具的帮助下摆脱了负面情绪的干扰,而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安抚玩具应和了宝宝此时的心理需求——对安全感的大量需求。

当宝宝不得不和爸爸妈妈分开时,虽然安抚玩具不可能完全替代爸爸妈妈,却会把分离的伤害降到最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个安全、柔软、熟悉的玩偶更是一个随叫随到的伙伴,每当宝宝需要时它在那里,随时可以填补安全感的空洞。宝宝对安抚物的依恋,不但不会催生脆弱,反而鼓励走向独立。

很多父母,尤其是大一点孩子的父母容易认为,孩子们对安抚物品的依赖是一个弱点,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于是出于想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的期望,会尽量想办法让安慰物或安抚玩具退出孩子的生活舞台,事实和猜想恰好相反。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实际上亲子关系的质量和孩子对安抚物的依恋之间并没有绝对关联。并且,孩子和安抚物之间的联结越亲密,在他们面对压力时就越能适应压力。也就是说,小时候孩子借助安抚物化解压力,长大后即便在安抚物早已不存在的情况下,这种能力已经内化成一个成年人的压力管理能力。

孩子与安抚物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系,比你想的更深厚。也许在成人眼里,安抚玩具不过是一件填补安全感的、没有生命的工具,但对孩子而言,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亲密的好朋友关系,他们彼此陪伴,互诉心事,彼此开解。

不要粗暴地拿走孩子的安抚物

试图终止这种依恋关系是粗暴的也是不公平的,有时反而会负面强化,会适得其反。哪怕孩子依赖的是自己吃手,依恋的是一块你想扔掉的破毯子,粗暴制止只能换来大哭,更增强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哪怕是一条安抚巾,在孩子眼里也早已经成为有味道、有温度、有情绪的、再真实不过的伙伴。家长不要动辄就说:“不就是块布吗”“不就是个娃娃吗”之类的言辞,让孩子感觉受伤。尽量防止强行将安抚玩具从孩子身边夺走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以为自己藏起来或者抢走的不过是一件物品,对孩子而言却早已经是和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随着年龄增长,当孩子从这些安抚物品获得了足够的满足,就会将注意力转向别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正常孩子在1~2岁时可以告别吃手,而被父母限制得多的孩子会吃手延续到4~5岁。同样的,被父母剥夺了安抚物的孩子可能长大后会缺乏安全感,对特殊物品产生畸恋。如果出于现实考虑,一定要减少孩子对安抚玩具的依恋,那么也只能循序渐进地进行,要用父母之爱温暖孩子之心。

王玉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母婴自媒体金牌专家、微博2016年十大影响力育儿大V。

猜你喜欢
毯子安抚陪伴
贝叶挂毯是挂满树叶的毯子吗?等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毯子做的
陪伴
睡眠安抚物需要戒除吗?
宝宝可以用安抚奶嘴吗
请不要不理我,好不好
针对孤独症儿童安抚干预的理论与方法
小米找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