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鼓书名称考证

2017-12-08 08:39田卫霞
北方音乐 2017年19期
关键词:武乡县武乡琴书

田卫霞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武乡鼓书名称考证

田卫霞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武乡鼓书是流行于山西省长治地区的一种汉族说唱艺术,学界、民众对它并没有统一的称呼,琴书、鼓书二者混用。本文首先对史上三次变革期的武乡鼓书进行分析,然后对当代常恵斌、石乃福二位传承者进行比较。一方面,明确武乡鼓书、琴书是否存在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为当前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乐种正名。

鼓书;琴书 ; 史料考证; 个案对比

武乡鼓书,山西省武乡县的一种汉族说唱艺术,目前主要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权等县。2009年申报为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笔者在对武乡鼓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名称使用非常混乱,尚未有一个确定的名称。

就传承者而言,对常恵斌的采访过程中,他曾提到:“鼓书可以包括琴书,琴书是鼓书里面的一个流派”这样的观点。就官方保护而言,《中国曲艺集成·山西卷》中将其定名为武乡鼓书,亦称武乡琴书;2009年,武乡县文化馆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时,以武乡鼓书为名。就普通民众而言,在考察中对当地各行人士随机提问时,皆只知琴书而不知鼓书。同时,当前互联网上的绝大部分音像资料以武乡琴书命名。

究其名称混乱的原因,成熟时期武乡鼓书的三次“名称”变革。每一次变革都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武乡鼓书、武乡琴书这两种音乐形态存在本质的区别?还是仅仅为名称上的差异?当前文化生态环境中的是武乡琴书,还是武乡鼓书?亦或是二者共同生存?本文将就此展开论题(为了便于行文,本文暂且统一以武乡鼓书进行论述)。

一、史料考证

重点是通过对武乡鼓书在政治指引下的三次名称变革史料进行考证,对武乡大鼓、武乡鼓书、武乡琴书三种音乐形态进行全面分析,明确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的本质区别,或二者只是名称不同?接下来,就逐一进行分析。

(一)武乡大鼓(1938年——1958年)

1938年,老艺人将武乡土制琴改制为八角琴并多次为八路军指战员弹奏演唱,时称“八路琴”沿用至今(见图13)。这一时期是武乡鼓书繁盛时期,抗日战争给她注入了生命之泉,党的文艺路线焕发了她的青春。在武乡县盲人曲艺队的领导下,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指导下,无论是伴奏、唱腔,还是说唱内容,武乡鼓书都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图1

图3

(二)武乡琴书(1958年——2008年)

1958年,在省曲艺会上专家们的建议下,武乡鼓书表演形式由纯坐唱形式改为半表演形式,同时去掉喧闹的打击乐,以土制月琴为伴奏4。1958年 8月4日,武乡鼓书参加了全国曲艺调演(见图2),主唱艺人成光明怀抱“八路琴”,边弹边唱,其他三人执乐器伴奏:一人拉木胡,一人敲梆子,一人碰碰铃。当时的演出非常成功,但周恩来总理说:“乐队中没有书鼓,鼓书的叫法不太合适。既然艺人怀抱月琴演出,就叫‘武乡琴书’吧”。

(三)武乡鼓书(2008年——至今)

受文化市场的冲击和外来曲种的影响,民间艺人的大多改行和改唱“外地曲种”,武乡曲艺队明存实亡,专业说唱本土曲艺的艺人,少之甚少。2008年8月6日,常惠斌自编自演的《一碗榆钱》荣获第五届全国曲艺大赛提名奖。期间,牛群等曲艺名家曾对剧本进行研讨,并高度赞扬武乡琴书(见图3)的特色和风格。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老师说:“武乡琴书这种古老的演唱形式很好,是曲艺界的活化石。但是,艺人们以‘月琴’

为伴奏乐器,严格的说是北方鼓曲类的说唱曲种,所以建议恢复原名——‘武乡鼓书’”。

王耀华先生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一书中,提到:“说唱艺术是说(白)、唱(腔)、表(作)三位一体的艺术”。故本文亦就此三要素对三个时期武乡鼓书进行对比。

表1 说、唱、表三方面对比

通过表1可直观发现:武乡大鼓、武乡琴书、武乡鼓书三者并不存在本质区别。说、唱两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成熟与完善;表演方面:主要伴奏乐器经历了从打击乐到土制月琴的演变。武乡大鼓阶段,由于战争时期鼓舞士气的要求,热闹、振奋人心是首要目的,因此打击乐成为主奏;武乡琴书、武乡鼓书阶段,社会稳定,大锣大鼓过于吵闹、累赘,形成了以土制月琴为主奏,打击乐辅助的乐队配制。

二、个案分析

武乡鼓书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在当地民众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随着近年来政府政策的支持,鼓书艺人队伍得到不断的壮大。武乡县文化馆申请非遗项目书中,提到了常恵斌、石乃福,常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在非常受当地群众喜爱。接下来,本文对常惠斌、石乃福二人演唱的《呼延庆打擂》的:唱词(说)、唱腔(唱)、表演(表)三方面对比。

(一)唱词方面

音乐与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所有的音乐本质上都是一种音调,这一点是学界所公认的。武乡鼓书使用的语言基本是武乡话(晋语区上党片),但又不是纯粹的武乡方言,至今已形成一整套武乡鼓书规范语音。笔者通过表2、表3,从唱词结构、辙韵两方面进行对比。

表2 常、石唱词结构对比

表3 常、石唱词辙韵对比

(二)唱腔方面

武乡鼓书的唱腔结构为北方音乐典型的板腔体,有着丰富多样的板式。与当地其他说唱曲种相比较复杂,不够整齐。一篇完整鼓书的结构为:前奏曲(器乐曲牌)——四句提纲——道白——叫板——起腔——柳调——板式交替——切句。依据作品的具体情况及笔者的个人精力,本文仅就三个关键性唱腔结构进行对比:四句提纲、叫板、柳调。

1.四句提纲

四句提纲,正书之前,前奏曲之后,是提起正书的引子或主要内容的提炼,也有一些是与正书内容无关的笑料。有白读式、旋律式之分:白读式,多七字句,前两句与最后一句为吟诵式韵白,第三句稍微有一些旋律;旋律式,根据四句唱词字音调值确定旋律曲调。常、石演唱的《呼延庆打擂》,均具有四句提纲,且分别代表了这两个类别。

2.叫板

叫板,鼓书典型的结构性唱句,承接道白、提起间奏,一般只有一句,即“听我紧鼓慢板道来”。 常、石二人演唱的叫板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同时也表明了叫板已成为武乡鼓书最基本的板式,且已经产生了模式化的固定旋律。

3.柳调

柳调,鼓书正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板式,旋律没有固定模式,但有固定行进规律。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武乡鼓书其他板式,如花板、垛板等。

(三)表演方面

武乡鼓书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表演方式:一、主唱怀抱月琴伴奏,伴奏者执八角鼓为节;二、主唱击鼓或节伴奏;三、主唱单纯站唱。在《呼延庆打擂》一书中,常、石皆是怀抱圆形月琴,立于场中,面向观众演唱;伴奏乐器以月琴、二胡、二簧为主,唯一的区别是:常以八角鼓击节,石则以简板伴奏。

总而言之,通过对这两位传承人同一剧目,三方面的对比研究可发现——常、石尽管在表演方面有细微的差异,但在唱词、唱腔两方面有着高度的统一。因此,常恵斌、石乃福演唱的应属同一乐种,应以同一名称命名。

三、结语

1964年出版的《民族音乐概论》一书中,对鼓书类、琴书类说唱的界定是:“鼓书,由元、明时期流行的各种‘词话’发展而来的。清以后这类曲种主要流行于北方,它的明显特点是演唱时,演员要自己击鼓掌握节奏;琴书类“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

历史上武乡鼓书的三次名称变革,在说、唱、表方面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是武乡鼓书三次极为重要的改革。应为同一乐种的不断成熟、完善,武乡大鼓、武乡琴书、武乡鼓书皆为特点历史阶段的名称变化,其音乐特征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当前的武乡鼓书,虽然在演唱形式上与界定有所出入,但历史渊源、流行地域均符合该界定。因此,笔者认为留存于当前文化生态环境中的鼓书、琴书音乐形态应统一为“武乡鼓书”。

注释:

①常恵斌.2012年被山西省文化厅授予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②八路琴.土制月琴、“武乡琴”。抗战时将琴制成八角仿圆形,寓意八路军,称“八路琴”。

③图1、2源于《中国曲艺志》,图3笔者2015年3月06日拍摄于武乡县八路军文化园。

④韩军,孙秀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M].中国ISBN中心,2005:247-288。

⑤赵雪峰.长治曲艺音乐[M].中国文联,2014(05):240。

⑥武乡鼓书的这段历史是笔者由常恵斌的口述史材料整理而成。

⑦为便于论述,下文“常恵斌”简称“常,“石乃福”简称“石”。

⑧常恵斌《呼延庆打擂》无前奏曲;石乃福的《呼延庆打擂》无道白。同时,该剧目属于长篇大书,哼腔、切句使用极为自由,固本文不做论述。

⑨说唱音乐分类有诸多方法,本文以《民族音乐概论》中的八分法对武乡鼓书进行分类。

⑩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1964:122。

[1]韩军,孙秀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5.

[2]武乡县文化局.武乡曲艺志[M].山西:武乡县文化局,1988.

[3]王仲祥.武乡三弦书、琴书音乐[M].山西:武乡县文联,1991.

[4]赵雪峰.长治曲艺音乐[M].北京:中国文联,2014.

J60

A

田卫霞(1992—),女,汉,山西运城新绛人,山西大学音乐学院15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猜你喜欢
武乡县武乡琴书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浅谈城市街头游园设计——以武乡县街头游园设计为例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探索失落的非遗明珠
——豫东琴书
《永乐琴书集成》真伪再考
舌尖上的武乡 记忆中的美味
“三里湾”新故事——记武乡县三里湾种植专业合作社
情系太行革命老区 武乡砖壁红色之旅
新媒体背景下武乡顶灯舞的发展途径*
武乡县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