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张一力
(1.温州大学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浙江 温州 325035)
从创业学习者到网络主宰者:基于工匠精神的探索式研究
张 敏1,2,张一力1,2
(1.温州大学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浙江 温州 325035)
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对企业家在持续创业不同阶段中表现出的创业学习行为、网络能力和工匠精神进行梳理,提炼转型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挖掘变量间的内在关联并构建理论框架。研究发现,有效的创业学习需要结合创业情景对三种创业学习方式(认知学习、经验学习与实践学习)进行动态调整,而网络能力作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要求企业家根据环境变化前瞻性的谋划、构建、调整和重构产业网络与技术网络。企业家需要结合工匠精神的核心维度(规范化、控制力与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行心智模式的自我塑造,通过对创业内容的专注、对创业情景的控制和对创业动机的激发来实现从创业学习者到网络主宰者的成功蜕变。
创业学习;网络能力;工匠精神;案例研究
创业是持续学习的过程,然而,即便获得创业知识并识别商业机会,依然有大量企业家由于网络能力欠缺而逐渐退出创业舞台。持续创业活动需要创业者借助创业学习以维系创业机会与网络资源开发间的平衡关系,不断打破既有平衡以创造新的技术优势和新的关系纽带[1]。利益指引下创业者对机会开发和资源支配的态度、对各种异质化信息的取舍和运用,决定了创业学习是否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以及是否能够推动企业持续成长,而这种价值导向与“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求精、创新等内涵不谋而合。企业家作为敏锐的学习者、实践的思考者和战略的制定者[2],需要具备怎样的心智模式才能在动态网络环境下实现从创业学习者到网络主宰者的转变?上述问题不仅有益于揭示从创业学习到网络能力发展的路径黑箱,还有益于解读企业家持续创业的发展机理,因而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1 创业学习
创业学习是一个贯穿于新企业创建、成长和成熟等各个阶段的动态过程[3],创业者通过实践、经验、试错、参与、模仿等手段进行社会互动并获得创业知识[2];通过与其他个体进行合作与博弈,在网络互动中把握创业机会[4]。由于网络提供了创业者获取创业知识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业者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及网络关系构建对于知识开发和价值创造的多重影响。有效的创业学习能够引发创业者的思维逻辑、行为模式和信仰体系产生质的转变,有益于新创企业的持续发展[5]。创业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传统的认知障碍并借助关键经验对新创企业实施有效管理,但是对所谓的关键经验及其外在表现却缺乏有效提炼[4],因而也无法解释大量创业学习者无法步入持续创业良性轨道这一实际问题。
2.2 网络能力
自Hakansson[6]最早提出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以来,其核心维度也从网络资源获取、网络机会识别延伸到网络结构优化和网络关系管理。任胜钢等认为创业者网络能力涵盖网络愿景、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三个维度[7];特别是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政府关系和社会关系管理能力是企业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8]。网络能力的动态性意味着企业家需要在发展既有关系和开拓新关系之间进行合理规划,特别是在创新孵化、创新推进和商业化等不同阶段,需要实施动态的资源配置和网络行为,以推动持续创业[9]。然而,如何在持续创业过程中建立动态的网络能力还鲜有文献涉及。只有具备较强掌控能力的创业者才能够善用网络资源,实现由学习到能力的有效转换。因此,针对创业学习和网络能力的互动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2.3 工匠企业家与工匠精神
Smith[10]最早界定了两种企业家类型:工匠型和投机型。前者是典型的自治导向,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但管理技能缺乏。后者是典型的利益和身份导向,具备更高的社会参与意识,具有更为宽泛的教育经历。以此为基础,Filley等[11]拓展了另一种类型:管理型企业家,即兼顾专业性和情感性,具备专业背景的管理者。自此形成了“工匠—管理者—机会主义者”的分类,并得到学者们的认同。Agarwal等[12]认为新工匠型企业家具备很高的技术技能、热衷商业活动,渴望创新并开发新产品或服务,渴望工作自治,具备较高的团队领导技能和市场知识。相比之下,工匠精神是一个更具文化诉求的概念。国外学者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主要侧重自主钻研、创造和使用技术、对卓越产品的推崇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3]。国内学者认为工匠精神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尚巧、求精、道技合一”[14],但并未进行客观的理论梳理,相关研究极为稀缺。
2.4 文献述评
企业的成功转型依托于企业家对创业知识的经验积累、认知更迭和实践创新。基于能力视角的研究则认为,有效的创业学习最终能够帮助创业者洞察与掌控网络资源,并最终改变其行为。上述两种观点将问题的焦点均指向了创业者的网络能力。尽管创业学习能够帮助创业者获取创业知识[15],但获取创业知识与增强网络能力并不等同,两者间的转化机理依然未能揭示。中国正面临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对这种集情怀、信仰、动机与一体的“工匠精神”的有效提炼迫在眉睫。综上,研究中国情景下创业学习过程中企业家的行动策略和心智模式,探讨“工匠精神”在创业学习与网络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能够拓展创业领域的研究框架,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企业家在持续创业过程中,如何在创业学习与网络能力之间建立积极的关联?“工匠精神”在上述关联中如何发挥作用?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启示性案例进行纵向比较[16],对企业家在持续创业不同阶段中表现出的创业学习行为、工匠精神和网络能力进行梳理,提炼转型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挖掘变量间的内在关联并构建理论框架。
3.2 案例选择
本文依照以下标准进行案例选择:第一,由于创业过程最终表现为创建新企业或在既有企业内部开创新事业,即“初次创业”和“再创业”[17],研究对象需要经历多个阶段的创业和再创业过程,每次转型都实现了持续增长。第二,研究对象需要具备持续的创业学习经历,具备新工匠型企业家的特征[12],即初次创业学历较低,在后期再创业过程中坚持学习,逐渐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并显现出自信、追求卓越等特质,以增强案例的代表性。第三,与研究对象建立高度的信任关系,能够较为便利地获取企业家在近30年的创业历程中有关创业学习和网络建构的实施细节与敏感资料。遵从以上标准,本研究选择了温州籍企业家CRS,其基本情况如下:第一次创业(1986—2001)从经营家庭作坊起步,1989年以集体企业的形式创办制鞋厂,1992年开始进出口贸易,2001年拥有三家鞋类生产工厂。第二次创业(2001—2011)旨在向民办教育转型,2002年在南京成功创办民办高校,2005年在北海创办了第二家民办高校。第三次创业发生于2012年,成立了红酒商城,实施进销存、物流配送一站式服务。本研究聚焦于新工匠型企业家的持续创业过程,需要追踪创业学习、网络能力、创新绩效之间的因果故事线,在拓展创业学习、网络能力的概念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工匠精神”涵盖的构面;在历经多次理论与现实的对话之后,通过精确定义核心范畴以涌现理论,并提出新命题。
3.3 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为企业创始人、企业高管及资深员工,每次访谈至少有三名研究人员参与,分别负责进行弹性提问、记录及补充性提问,每次采访时间不少于3个小时。除了正式访谈,本研究还采用一些非正式的交谈形式作为获取更多信息和见解的渠道,如实地采访、参加企业会议、参观生产车间和样品室等。每次访谈结束后的24小时之内完成访谈记录的录入和抄撰工作,并进行资料编码。同时,通过其他渠道(公司官网、新闻报道等)收集与企业发展相关的背景资料,用以调整访谈提纲。在获取原始资料之后,首先根据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将资料划分为三个阶段,研究者分别独立地进行开放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在此基础上对有异议的题项反复讨论直至达成一致,再与既有文献进行比对和修正。
3.4 数据分析
本研究使用质性研究软件NVIVO11.0来辅助完成数据的储存、编码、查询和备忘录撰写等工作。研究团队采用双盲方式对资料进行编码,借助编码将质性资料归纳为概念,并将概念归类并纳入相应的范畴。在正式编码开始之前,先由参与编码的团队成员进行预编码,并对编码结果(概念内涵及维度)进行比对。同一来源的相似语义表达视作一个条目。如果编码结果的一致率超过90%,则开始正式编码。双盲编码完成后,两组编码成员相互核对编码结果,并对不一致的条目进行双向辩护,最终保留达成一致的编码结果,以保证分析的信度和效度。
依照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性编码的流程[18],对质性数据进行分解、比较、重整和提炼。在开放式编码阶段,借助贴标签的形式,共形成了237个本土概念;通过进一步对标签进行比较归纳,共形成11个主范畴,26个副范畴。在主轴式编码阶段根据“条件—行为—结果”的范式[18]来探索上述一级编码阶段得到的初始范畴间的因果关系。利用NVIVO11.0将初始范畴进一步归纳合并为多个主范畴和副范畴,即将一级编码重新依据子类别和类别将它们放在一起并寻找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产品更难得到顾客的认可(条件),因而需要重视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建立现代化的工厂,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严格规范企业各项制度;一旦规模扩大,要及时控制运营成本,严格控制风险(行为),从而实现规范化运营(结果)。因此,产品精益求精、企业运作规范和追求长期发展三个副范畴被重新整合并纳入一个主范畴“规范化”。在选择性编码过程中,结合既有经典理论和内容分析的结果,确定了创业学习、工匠精神、网络能力和持续创业四个核心范畴,并进一步构建创业学习与网络能力之间的因果链。表1为三级编码的最终结果,括号内数字为编码频次。
表1 三级编码结果
4.1 创业学习与企业发展
创业学习是知识、技能和洞察力的综合发展过程,受到个体社会背景、学习情境、企业发展等多种要素的影响。为了及时获得行业信息并构建社会网络,需要整合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和实践学习三种学习方式[19]。企业家进行创业学习的动力源自于对经济利益的不断追求。由于自幼家境贫困,初中辍学,通过报纸获得制鞋商机,不惜与父亲对抗以获得拜师学艺的机会;拜师5个月后,又毅然不顾师傅的反对,自己收徒开厂。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他坚定“企业做大,我要充电”的信念,执着地开始了夜校学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不断的学习让企业家提升了对商机的敏感度和开发能力,教育培训帮助企业家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获取结构性的管理知识,是创业学习的重要手段。初创阶段的创业学习主要集中于以搜索外界信息、观察模仿、教育培训为核心内容的认知学习,借助于他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第二次创业尽管在初期并不被家族成员看好,但是企业家坚信管理鞋厂和管理学校的诀窍是相通的,“学生和鞋子没有区别”,依靠自我经验的转化迅速融会贯通,经验学习成为创业学习的核心内容。第三次创业源于偶然的商机涌现,并且建立在对自身优劣势、兴趣爱好的深刻理解之上,依托于“干中学”,借助先前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离散经验直接应用于创业实践,迅速成为红酒行业的龙头企业,经验学习起到了主导作用。
知识的累积和创造一方面有赖于对外部知识的探索和获取,另一方面有赖于对现有知识的挖掘和提炼。创业过程源于在经验、知识和行动互动过程中企业家与环境的持续反馈,这就导致企业家在持续创业过程中,创业学习的核心内容也将随时间有所侧重。企业的知识库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及时更新,这是创业者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1:动态环境下企业家需要整合三种创业学习方式以实现成功创业,创业学习的形式将随着创业历程的推进而发生调整,由初次创业的认知学习为主逐渐过渡到再创业阶段的以经验学习和实践学习为主。
4.2 网络能力与持续创业
网络能力并非天生具备,却能够后天习得,创业学习是获取网络能力的重要前因变量[20]。企业家CRS的三次创业经历涉足完全不同的行业,通过追踪其持续创业历程,归纳出两类典型的网络能力:网络愿景能力与网络构建能力。创业初期大量招收学徒、对外地消费需求的正确识别、对国外市场及合作伙伴的准确选择;第二次创业中力排众议投资民办教育;第三次创业中对国外供应商的精心选择、对多种经营模式的协同规划、担任跨境电商商会的会长并联接整个欧洲华侨网络。企业家均能够前瞻性地进行网络规划,设置网络愿景以主动构建和利用网络关系。同时,企业家的网络构建能力也不断加强。初次创业借力家族网络、同学和朋友网络、海外华侨资源顺利开拓国际市场;第二次创业中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赢得学校领导的尊重、获得网络权力;第三次创业中与保险公司和浙江邮政的合作、与欧洲供应商的博弈,均依托于企业家在所结成的关系网络中的互动。网络能力帮助企业家与相关利益群体保持合作关系以获得关键资源,推动企业家持续创业[21]。
企业家的三次创业过程,涉及不同的产业和技术领域,需要借助不同的知识和社会技能来创建、使用和维护关系,技术的不连续对企业网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涉足民办高校之前,企业家对制鞋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刻洞悉,“这个行业没有标准”;“美国民办教育这么成功,中国教育产业化了”;“我要办教育,家里七个兄弟姐妹几乎都反对”。当时,整个家族都从事鞋业,与外界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盈利逐年上升,但无法提供基于新技术和新关系投资所产生的多样化知识,因此果断与这一“舒适地带”隔离[2]。关闭鞋厂以重新进行网络资源分配并建立全新的伙伴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2:创业者在持续创业过程中结合行业特征调整网络愿景,主动放弃成熟的社会关系转而开创新的社会网络,网络能力的提升是实现持续创业的重要保障。
4.3 工匠精神
企业家CRS凭借先行者优势在制鞋领域实现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第二次和第三次创业均发生在前期创业成功触顶之后。这一发展轨迹与Thomas[22]发现的工匠型企业家的发展轨迹完全一致,即曲折的开始,光滑的扩张,曲折的触顶再回落式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对本文的案例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首先,创业学习发生在个体与网络成员的互动过程中[2],企业家身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不断与成员磋商决策,不断吸收甄别外界知识,在互动中形成互信,降低网络构建成本。初次创业时,企业家对产品研发、质量、自动化生产设备都极为重视;对企业各项制度,尤其是财务制度,都进行规范化管理。二次创业时,敢于挑战国内高等教育的制度体系,建立严格的教学标准、聘用制度和招生政策,迅速打响学校品牌。三次创业时,严格依据合同开展进口贸易,杜绝任何瑕疵以保证产品品质。规范化成为企业家在持续创业过程中遵从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当代工匠精神的第一个核心维度。
其次,有效的创业学习立足于对动态环境的适应性改变,企业家不仅需要主动甄别机遇,不断实践,更需要准确界定学习范围,有效进行长期发展与短期效益的取舍并做出反馈。在初次创业中,尽管鞋企连续20多年高速发展,但是出于未来成本控制和行业竞争力的考虑,毅然关闭企业。在第二次创业中,不仅控制了教学成本还有效激励了教学积极性,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认同,成为业界标杆。在第三次创业中,依托红酒保税仓库,通过高效控制采购成本和推广成本,迅速成为行业第一。创业学习过程是一种选择的智慧,是对企业家控制力的考验,这种建立在个体理性决策和创造性思维基础之上的控制力,成为当代工匠精神的第二个核心维度。
最后,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感知到的自身能够成功完成创业任务所具备的能力程度,能够解释创业者的内在认知结构以及创业行动背后的深层次信念因素[23]。企业家在第一次创业中对自身制鞋技艺的高度认可,在二次创业中对学校成本控制的自我肯定,在三次创业中对完成创业任务的绝对自信,高水平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促使企业家能够对自身与所处网络的知识缺口进行准确评估,能够容忍对自我期望的模糊判断,主动探索不同的学习风格[24],有效提升了对自身网络能力的认同感,增强了对网络资源识别和控制的积极预期。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深层次的信念因素,在本研究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的第三个核心维度。
在转型和再创业过程中,企业家通过建立异构网络来选择性地获取异构知识(市场、供应商、技术)是实现持续创业的基本路径。无论是放弃已经建立的网络联系,还是组建新的合作伙伴关系,都需要依托对市场的规范性预期和自身管控能力对创新资源做出理性决策。规范化运营强化了组织间的信任,在增加违背契约的机会成本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的网络构建成本,使得企业家的产业网络和技术网络迅速扩张,能够前瞻性、低成本的获得关键技术和核心资源。其次,对成本和风险的控制帮助企业家得以优化网络资源的配置,不断调整业务范围和网络边界,审时度势,谋划转型。最后,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时间窗”约束下获得创业学习反馈、强化创新动机的源泉,推动企业家不断获取网络资源、整合网络行为、推进网络学习和巩固自身的网络地位。因此,尽管企业家通过创业学习来协调创业情景与创业内容的匹配程度[25],但对创业内容的专注、对创业情景的控制、对创业动机的激发以及三者的动态协调,将成为创业学习向网络能力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这种涵盖规范化、控制力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工匠精神”是对企业家关键经验及资源调整态度的综合呈现,能够解释创业学习向网络能力转化、实现持续创业的路径黑箱。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3:工匠精神包含规范化、控制力和创业自我效能感三个基本维度,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对创业内容的专注、对创业情景的控制和对创业动机的激发,是实现创业学习向网络能力转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5.1 研究结论
创业的磨砺不仅仅体现在创业知识的积累,还体现在精神的沉淀、价值观的凝练和网络能力的培养,最终表现出卓越的创业绩效。创业是由多种随机因素交互博弈的综合体现,创业学习并非一定能够推动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的提升,某些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因素将成为打破“随机博弈”的主导力量[4]。企业家需要从规范化、控制力与创业自我效能感三方面进行心智模式的塑造,以实现动态网络环境下从创业学习者到网络主宰者的转变。
首先,创业学习嵌入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有效的创业学习需要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动态的整合三种创业学习方式以实现成功创业。从初次创业的认知学习为主逐渐过渡到再创业阶段的以经验学习和实践学习为主,创业学习的形式将随着创业历程的推进而发生调整,网络化学习是未来创业学习的主要形式。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技术创业转型成为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创业学习将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其次,网络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网络能力的提升是实现持续创业的前提条件。除了主动构建社会关系,企业家还需要根据环境的改变前瞻性的规划网络布局,主动调整网络结构,通过关系强度的调整来实施有效的网络管理。网络的创建与网络的再造将伴随持续创业的各个阶段。最后,工匠精神包含规范化、控制力和创业自我效能感三个基本维度。当代的工匠精神并非忽视经济利益,而是在经济利益主导的情形下还能够坚持对契约的尊重,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坚持对创造的专注。具备工匠精神的企业家更有益于实现从创业学习到网络能力的转换,工匠精神成为实现持续创业的重要保障。
5.2 研究展望
本研究揭示了创业学习与网络能力之间的转换机制,能够帮助创业学习的实践者顺利适应网络化时代下的巨大变革并实现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多元化理论框架,对中国管理情景下的创业理论进行了拓展。由于学习是基于知识、技能和态度获取的行为改变过程,本研究侧重分析创业学习对创业知识、网络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未考虑情感网络、信任网络的构建对学习互动的反馈,有可能忽视某些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本研究采用的典型个案研究虽然符合理论抽样的逻辑,但需要多案例研究和大样本实证研究加以检验,特别是需要对在制造业深耕细作的企业家行为进行动态追踪,以期对工匠精神不同维度的作用规律进行更为有效的揭示,这也是后续的研究方向。
[1]ZOLKIEWSKI J,STORY V,BURTON J.The role of 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s in radical innovation special issue editorial[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16,31(6):717-721.
[2]WANG C L,CHUGH H.Entrepreneurial learning: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4,16(1):24-61.
[3]朱秀梅,张婧涵,肖雪.国外创业学习研究演进探析及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12):20-30.
[4]NIGHTINGALE P,COAD A.Challenging assumptions and bias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M]//.LANDSTROM H et al.Challenging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Routledge,2016:101-125.
[5]COPE J.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from failure: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6):604-623.
[6]HAKANSSON H.Product development in networks[J].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 network approach,1987:84-127.
[7]任胜钢,舒睿.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网络位置和网络跨度的作用机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123-133.
[8]HAO B,FENG Y.How networks influence radical innovation:the effects of heterogeneity of network ties and crowding out[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16,31(6):758-770.
[9]CANNING L,SZMIGIN I.Radical innovation,network competence and the business of body disposal[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16,31(6):1-37.
[10]SMITH N R.The entrepreneur and his fir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 of man and type of company[M].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7.
[11]FILLEY A C,ALDAG R J.Characteristics and measurement of an organizational typolog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8,21(4):578-591.
[12]AGARWAL M N,CHATTERJEE L.Type of entrepreneur and growth of new ventures:testing and validation of a typology of software entrepreneurs in India[J].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2014,19(1):1-18.
[13]ZHONG X,WANG B.Debating thesocialist legacy and capitalist globalization in China[M].Springer,2016.
[14]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15]POLITIS D.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29(4):399-424.
[16]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Sage Publications,2013.
[17]张骁,李嘉.初次创业和再创业关键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差异研究:机会,资源与能力的匹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6):116-125.
[18]STRAUSS A,CORBIN J.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M].Newbury Park,CA:Sage,1990.
[19]蔡莉,单标安,汤淑琴,等.创业学习研究回顾与整合框架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5):1-8.
[20]RITTER T,WILKINSON I F,JOHNSTON W J.Measuringnetwork competence: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02,17(2/3):119-138.
[21]TEHSEEN S,SAJILAN S.Network competence based on resource-based view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deand global markets,2016,9(1):60-82.
[22]THOMAS G S.Theend of bureaucracy and the rise of the Intelligent organization[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6,49(4):765-767.
[23]FORBES D P.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on 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29(5):599-626.
[24]MAUER R,NEERGAARD H,LINSTAD A K.Self-efficacy:conditioning the entrepreneurial mindset[M]// ALAN L C,BRNNBACK M.Understanding the entrepreneurial mind.Springer New York,2009:233-257.
[25]DUTTA D K,THORNHILL S.The changing nature of intentions and performance in rapidly growing entrepreneurial firms:evidence from an inductive study[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2013,24(2):1-19.
(责任编辑 刘传忠)
FromEntrepreneurialLearnertoNetworkArbiter:AExploratoryResearchBasedonCraftsmanship
Zhang Min1,2,Zhang Yili1,2
(1.Business School,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Wenzhounese Economy,Wenzhou 325035,China)
Based on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a typical entrepreneur,the paper clarifi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network competence and explores craftsmanship,and excavates the connotation of craftsmanship.It finds:Firstly,the effective experiential learning is the dynamic combination of cognitive learning,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action learning.Secondly,network competence is the core of innovation competence,which needs vision,built,adjust and reconstruct,to fit the circumstances proactively.Thirdly,the contemporary craftsmanship contains three dimensions,i.e.,standardization,controlling power and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iency,and these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to network competence successfully.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Network competence;Craftsmanship;Case study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非研发创新行为如何推动突破式创新:提升机理与破解对策”(18NDJC123Y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个体自我认知偏差与创新二元悖论:家长式领导的破解机理”(71402124),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企业家网络能力构建与核心企业成长:基于浙商网络的结构调整策略研究”(2017C35078),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温州经济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企业家集群网络形成机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浙江温州为例” (14JDWZ012),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温州小微园入园企业突破式创新实施路径研究:基于非研发创新行为的视角”(17wsk062)。
2017-01-22
张敏(1975-),女,湖北黄冈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家网络。
F27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