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驱动研究总体格局、热点演进与趋势展望

2017-12-08 08:00王友发罗建强周献中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10期
关键词:驱动领域研究

王友发,罗建强,周献中

(1.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中国创新驱动研究总体格局、热点演进与趋势展望

王友发1,2,罗建强1,周献中2

(1.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源,选取2001—2015年收录的1756篇创新驱动研究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等可视化软件,对中国创新驱动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2012年“十八大”后,创新驱动研究文献呈迅猛增长趋势,表明中国进入以创新驱动为引擎的发展新阶段;目前,创新驱动研究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团队和有较高影响力的核心期刊群;研究机构大部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省会城市,西部地区明显偏少;研究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创新驱动的科学内涵、区域创新、产业升级、企业创新、制度创新、绿色创新等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最后,结合经济新常态对创新驱动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可能的六个主要方向。

创新驱动;热点演进;知识图谱;可视化

1 问题的提出

2008年,英国政府发布《创新国家》白皮书,其目标是将英国打造为创新无所不在的新型国家。2009年,美国推出《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力图通过宏观层面的布局和引领,提高美国的持续创新能力。2012年,德国制定《高科技战略行动计划》,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形成连续性的创新战略和系统性的创新政策。2005年,中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将“创新驱动”作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2016年5月,国务院公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此作为加快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此背景下,创新驱动已成为中国理论界的热点课题,众多学者从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发展机理、路径选择、评价指标等不同视角,对此展开了大量探讨,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1-7]。

然而,创新驱动这一内容极为广泛的研究领域包含了太多值得探寻的科学话题,使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庞杂、散乱的“碎片化”态势:在研究领域上,创新驱动既包括自然学科的科技创新,又包括社会科学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横跨理工学科到人文社科之间的诸多细分研究领域;在研究载体上,既有综述性探讨[1-2],又有定量化研究[3-4];在研究主题上,技术创新、区域创新、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经济转型、创新能力等散乱分布,难以整合到一个框架之中。当前,这一庞杂的研究现状既显示了该领域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表明该领域到了亟需进行梳理与总结的阶段。尽管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新驱动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5-7],对厘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做出极有意义的尝试,但由于创新驱动研究内涵丰富、发展势头迅猛,各类研究文献海量涌现,且研究主题千头万绪,上述学者的成果已不足以反映当前研究领域的最新全貌。

鉴于此,本文采用CiteSpace等可视化软件,系统梳理并揭示中国创新驱动研究的总体格局、热点演进,并结合经济新常态进行趋势前瞻,以期能为国内学者了解并廓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其今后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提供方向,并有助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际推进和理论深化。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为数据源,CSSCI数据库在中文文献方面的影响力、内容覆盖度上具有明显优势。为尽可能全面了解创新驱动领域的研究状况,本文将检索表达式设置为LY01,LY02,LY03,LY04,LY05,LY06,LY07,LY08,LY09,LY10,LY11,LY12,LY13,LY14,LY15,:PM=创新驱动,共检索到1982条文献记录。对检索数据进行清洗和筛选,剔除与主题相关度不大的记录,最后得到1756篇样本文献。这些文献具体涉及管理学(512篇)、经济学(431篇)以及科学研究等其他领域(813篇)。

2.2 方法与工具

知识图谱可形象地揭示知识领域的发展规律、前沿领域以及整体架构,为学科研究提供切实、有价值的参考。目前,该方法已较为广泛地用于定量化分析各学科的研究重点与前沿热点。例如,刘则渊等利用知识图谱研究了国际工程领域的主要学术群体与研究动态[8];陈悦等绘制了中国创新管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并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与发展趋势[9];李文娟等分析了近五年情报学科主要研究机构、作者分布以及主题热点[10]。这些成果为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突破点。

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是由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种知识可视化软件CiteSpace[11-12],该软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管理和转化工具,并允许用户对某学科领域按时间顺序进行“快照”,并将“快照”切片连接,形象化地展示该学科领域研究热点演变过程,进而探寻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3 中国创新驱动研究知识图谱绘制

为从浩瀚繁杂的文献中梳理出创新驱动研究的基本脉络,本文将从点、面和时间序列三个维度,通过可视化分析方法,“全息”式地展示出创新驱动领域的总体格局、热点演进与发展趋势。

3.1 总体格局

(1)数量分布。图1显示了2001—2015年中国创新驱动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及发展趋势情况,可以看出,国内创新驱动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2005年,该阶段文献数量虽处于平稳增长趋势,但总量较低,且早期的研究方向较为分散,对创新驱动理论尚未形成明晰的认识。第二阶段是2006—2010年,该阶段文献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的出台,推动了整个创新驱动研究的快速发展。第三阶段是2011—2015年,该阶段文献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趋势,尤其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创新驱动更是成为理论界的热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以创新驱动为引擎的新阶段。总体来讲,近十几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创新驱动研究的视角较为广泛,既有学者关注创新驱动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13-14];也有关注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研究[15-16];还有关注创新驱动与企业成长[17-18]、创新驱动现实路径[19-20],创新驱动评价指标[21-22]等方面的研究。

图1 2001—2015年创新驱动研究文献数量分布

(2)高被引作者与期刊分布。 对高被引作者进行分析可发现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有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发起、代表性观点及方向,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对高被引期刊进行分析可发现该领域的主要期刊群,为后续研究人员选择论文发表平台和收集资料提供指导。因此,本文将CSSCI数据库中下载并筛选后的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处理后得到高被引作者与期刊分布知识图谱,分别如图2、图3所示,圆环越大则表示被引次数越多。

图2 高被引作者知识图谱

如图2所示,根据被引频次整理得到创新驱动研究领域排名前8位的高被引作者,他们是:郑秉文(139次)、赖明勇(86次)、吴金明(72次)、尚勇(53次)、钟清流(47次)、方世建(45次)、柳卸林(31次)、苏依依(30次)。进一步分析上述8位作者所发表文献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大多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区域发展、企业创新等方面。具体来看,郑秉文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在研究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后,提出需通过创新驱动等动力组合,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14]。 赖明勇等以创新驱动理论为基础,研究了R&D、国际技术外溢等因素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影响[13]。作为国家创新的延伸,柳卸林从区域创新的视角研究指出我国创新系统存在明显的东西部地区差异,呈明显的“二元创新体系”结构[15]。钟清流等研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思路对策[16]。苏依依等从企业行为理论和组织生态学视角,研究了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的驱动作用[17]。

图3 高被引期刊知识图谱

如图3所示,根据被引频次排列,前8名期刊分别是:《中国软科学》(357次)、《科研管理》(291次)、《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83次)、《管理评论》(214次)、《管理世界》(195次)、《科学学研究》(173次)、《科技进步与对策》(126次)、《中国科技论坛》(118次)。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排名前3位的期刊被引频次明显高于其他期刊,特别是《中国软科学》是国内经济管理学界的权威期刊之一,刊发了较多科技创新政策方面有重要影响力的文章。排名4~8位的期刊如《科技进步与对策》《中国科技论坛》等也是中国创新驱动研究领域的主阵地,但其重点更倾向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等,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对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是当前该领域的热点课题。

(3)研究机构与区域分布。对某一领域内主要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核心研究主体与团队,方便后续研究者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进而推动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研究机构下设单位较多,故需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如将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都合并统一为“南京大学”,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绘制得到创新驱动主要研究机构知识图谱(见图4)。根据机构发文数量排列,前8名分别是南京大学(78篇)、中国社会科学院(64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62篇)、中国科学技术部(60篇)、武汉大学(57篇)、北京大学(51篇)、清华大学(49篇)、南开大学(45篇)。图4标明了前8位机构的研究主题,以便为其他相近研究方向的学者收集资料提供参考。

图4 创新驱动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

通过分析研究机构所在区域分布情况,可了解目前中国创新驱动研究的总体空间格局。因为地理邻近性的关系,同区域内的机构合作较多,为避免重复统计,故也需进行数据预处理。本文对一篇论文中同一城市的不同机构只统计一次,依此原则整理数据,绘制出创新驱动研究的区域发文情况。由图5可见,尽管创新驱动已上升为国家整体战略,但空间分布上却呈明显的“二元创新体系”,即研究论文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西部地区的发文数量明显偏少,整体格局上呈现“东多西少”的梯度分布,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数量的分布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一致。

图5 创新驱动研究的区域分布

3.2 研究热点与脉络演进

(1)研究热点。当前,创新驱动领域研究人员众多、研究视角广泛,但重复研究情况也较为普遍,各类文献交叉重叠,尚未形成清晰、界限分明的研究体系,很有必要对该领域研究主题进行系统梳理。因此,本文从下载的1756篇文献中提取全部关键词,进行深度分析。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需对关键词进行整理,将一些相近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高新园、高新区、高新园区统一合并为“高新区”,剔除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高频词如思路、趋势等。最后利用CiteSpace软件,得到频次大于8的高频关键词共56个,基本涵盖了我国创新驱动研究的重点领域(见表1)。

表1 创新驱动研究高频次关键词

注:篇幅原因,此处只列出频次位于前20的关键词。

基于现有研究范式,可进一步计算创新驱动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矩阵的密度、中介中心度等核心指标,具体计算公式见参考文献[23]。

密度值通常用来表征被分析主体各节点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该值越大,则说明节点之间联系越紧密。经计算可得,创新驱动领域的密度值为0.0372。该数值较低,意味着在该领域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是特别紧密。各研究主题呈现出低关联、低聚集的状态,这也表明当前中国创新驱动研究缺乏一个明显的核心主线与清晰脉络。

网络结构中通过某节点可以将其他两个节点连接起来,则该节点起到了“中介”作用。因此,中介中心度可用来表示某节点对网络资源的控制能力,该值越高,则其能力越强。从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等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较高,表明在创新驱动研究过程中这些关键词是知识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对其他关键词的共现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表2 创新驱动研究高频关键词中介中心度

注:篇幅原因,此处只列出中介中心度前12位的数据。

通过密度以及中介中心度的计算,可以看出创新驱动研究领域某单个关键词的地位、影响,但却无法揭示这些热点词之间的联系。因此,还需对这些关键词进一步分析,以厘清创新驱动研究领域主要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网络关系。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中国创新驱动领域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如图6所示。

图6比较直观地显示了当前中国创新驱动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热点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结合具体文献的内容,梳理出国内创新驱动研究领域的七大热点关键词网络,具体如子网 1~7所示。

子网1以创新驱动为中心,主要研究热点包括创新驱动概念、内涵、发展路径、影响因素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创新驱动还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界定。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创新驱动概念、内涵等进行了探讨。概而言之,狭义上创新驱动仅指科技创新,广义上创新驱动还包括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诸多方面[15,33]。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地在现实中也不是一帆风顺,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文献[25]从动力、风险、能力、融资等方面,指出创新存在四大瓶颈。文献[26]研究指出当前科技体制弊病也是制约创新驱动战略落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现实困境,研究创新驱动战略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路径是当前该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

子网2以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主要研究热点有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经济转型、人力资本、竞争力、比较优势等。该子网的内容主要针对国家层面的宏观研究。早在20世纪初,古典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指出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创新理解为经济发展的本质[27]。随后,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研究国家经济竞争力时提出了四阶段理论: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28]。在此基础上,国内有学者认为,创新驱动是相对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新境界、新阶段,甚至有人将创新驱动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对立起来看待。洪银兴鲜明指出,“不是说创新驱动不需要要素和投资,而是说要素和投资是由创新来带动[24]”,该观点回应了部分学者的对立看法和疑问。由此可见,创新驱动是将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无形要素,与土地、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要素,驱动国家经济发展。

图6 创新驱动领域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子网3以区域创新为中心,主要研究热点有区域创新体系、区域经济发展、创新要素投入、开放式创新、创新生态系统、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型城市建设等。相对于国家宏观层面而言,区域创新系统是中观层面的研究,也是国家整体创新网络的子网络。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地理上相互关联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构成,因此,该部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创新驱动的战略背景,对区域创新系统内各主体的创新行为展开分析,进而揭示创新主体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6]。值得一提的是,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其中的一大研究热点,这主要与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密切相关。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新形势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实践[19]。由于各城市资源禀赋差异以及要素投入程度的不同,如何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成为当前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

子网4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心,主要研究热点包括产业调整、产业转型、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文化产业等。迈克尔·波特研究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产业创新与升级能力[28]。因此,产业转型升级是创新驱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传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破解各国经济困局的重要路径。在此背景下,有关新兴产业的话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子网5以企业创新为中心,虽然在创新系统之中参与主体众多,但企业是创新的核心主体,其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7]。因此,创新驱动的微观层面研究自然着眼于企业创新。与以往研究不同,该部分的研究主线是将创新置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探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内部驱动要素、外部驱动要素)之间的交互耦合关系[8]。当前,中小微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在稳增长、促就业、保和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企业创新驱动研究重点主要关注于中小微企业和后发企业。

子网6以制度创新为中心,主要研究热点包括创新政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管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制度设计等。张来武研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制度创新[1]。创新科技管理体系及制度是提高国家创新活力和创新成效的根本性手段[29],但实际情况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重“技术创新”轻“制度创新”的倾向,有学者指出制度创新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创新系统良性运转的主要矛盾。因此,急需摒弃传统的思想倾向,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融合步伐。

子网7以绿色创新为中心,主要研究热点包括低碳创新、可持续发展、绿色转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绿色科技、清洁生产、环保技术创新等。在资源、环境等严格约束下,绿色创新成为一个国家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源。如何将环境管理和企业战略进行整合,通过绿色创新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家和管理学者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张钢等应用扎根理论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预期经济收益、冗余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压力三个主范畴对绿色创新战略存在显著影响[30]。焦俊等研究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构成的绿色价值网络,并提出了绿色创新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机制[31]。从检索到的结果来看,目前绿色创新、低碳创新的研究文献总量虽不多,但这些主题很可能成为未来创新驱动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值得我们进一步重点关注。

(2)脉络演进。上述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较为全面地显示了创新驱动领域主要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创新驱动研究领域如何发展及演变却未能展示出来。因此,作为对上文的重要补充,本研究将按年进行时间“切片”,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2001—2015创新驱动领域研究主题变化图谱(见图7)。因关键词过于繁多,为清晰显示,本文仅将主要高频词显示出来。

图7 创新驱动领域研究热点时间线图

图7中圆环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如创新驱动出现频次较高),从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中国创新驱动领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01—2004年,关于创新驱动的研究尚未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2005年中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之后,创新驱动逐渐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的出台,推动了整个创新驱动研究的快速发展。受波特思想的影响,该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后,尤其是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后,有关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对策建议和国外经验借鉴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将“创新驱动”作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后,有关创新驱动的研究呈井喷式增长,并且在2012年后涌现出创新驱动研究的各种思潮,如绿色创新、低碳创新、制度创新等,构成当今创新驱动领域的诸多研究方向,推动了中国创新驱动研究理论和实践的长足发展。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视角,采用CiteSpace软件对CSSCI数据库中2001—2015年创新驱动研究的1756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绘制得到中国创新驱动研究总体格局、研究热点、脉络演进的知识图谱,并对文献数量分布、高被引作者与期刊分布、发文机构与区域分布、高频关键词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文献数量来看,2005年中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之后,文献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推动了整个创新驱动研究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12年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文献数量更是呈爆发式增长趋势,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进入以创新驱动为引擎的发展新阶段。第二,从高被引作者和期刊来看,郑秉文等8位作者的被引频次较高,他们的研究主题基本围绕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这一主线。目前国内创新驱动研究已形成比较稳定的核心期刊群,其中《中国软科学》刊发了较多科技政策与创新管理方面的文章,《科技进步与对策》《中国科技论坛》发文重点倾向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等,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以企业(尤其是后发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为对象的创新驱动研究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第三,从发文机构和区域来看,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部等机构发文较多。另外,尽管创新驱动已上升为国家整体战略,但区域空间分布却呈明显的“二元创新体系”,即研究论文大部分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西部地区的发文数量明显偏少。第四,从研究热点演进的时间线图来看,创新驱动的科学内涵、影响因素、发展路径、区域创新、产业升级、企业创新、绿色创新等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目前该领域的重复研究情况也较为普遍,各类文献交叉重叠,尚未形成清晰、界限分明的研究体系。

鉴于此,本文依据中国创新驱动领域研究热点时间线图,对未来几年创新驱动研究的发展趋势展望如下:

(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定性方面,要结合经济新常态进行深入研究。定量方面,应通过企业调研、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创新驱动的实际状况,并运用数理统计学和经济计量学方法对创新驱动的模式、路径、影响因素等进行实证研究,为进一步剖析和解决创新驱动领域相关问题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2)“软创新”与“硬创新”两手都要抓。 所谓“软创新”是相对于“硬创新”——科技创新而言的,强调创新的非技术要素,包括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等。“硬创新”在国家全面创新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目前该领域的大部分文献也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而展开研究,相比而言,有关“软创新”方面的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但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有大量的非技术性要素,甚至在一定条件下非技术性要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如破解科技创新的难题在于推动原始创新,而原始创新能力的培育则需要全社会良好的创新文化。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需要统筹兼顾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硬创新”和以制度创新为代表的“软创新”,努力构建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

(3)“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国家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支持和鼓励创新,但目前的创新驱动政策大部分集中于“需求侧”。然而,实践中“需求侧”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效果并不稳定,甚至在某些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例如,2016年9月国家财政部在对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专项检查时,通报点名批评了5家企业,其中苏州金龙违规 “骗补”资金达5.2亿元[32]。该事件的曝光还引发了国内著名学者张维迎与林毅夫的论战,一方认为,产业政策于创新并无益处并终将失败,主张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另一方则观点鲜明针锋相对,认为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同时“有为的政府”也不可或缺。实际上,就目前来看,现有的产业政策确实存在与新常态不相适应的地方,迫切需要通过相关的调整来优化产业政策。因此,国家应该加强“供给侧”层面的政策扶持,如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有效供给”,改变过去科技研发政策上“撒胡椒面”的简单方式,应该“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在创新驱动后续研究中,有关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研究,尤其是“供给侧”层面的创新政策研究将是一个广泛关注的焦点。

(4)解决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现象。据科技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可见,中国国家创新指数位居第18名,比上年提升1位,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2014年中国SCI论文数量达到25万篇,位居世界第2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0.1万件,居世界第1。但是从创新驱动的实践效果来看,当前中国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不足30%,与西方国家60%~80%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可见,国家总体创新能力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价值,也即国家大量的创新投入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大量研究表明,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即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现象突出。现实之中表现为:政府引导政策与企业创新行为不一致,耦合性较差;高校创新脱离市场需求,“不接地气”;创新主体各自为阵,相互分离等。鉴于此,如何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通道,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是创新驱动领域后续的重要研究方向。

(5)“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双轮驱动。后发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时,大部分采取的是“后发优势”战略。该战略主要是通过引进、学习、模仿发达国家的已有先进技术,避开自行探索研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弯路和高昂成本,节省时间。中国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过程中,也成功采取了“后发优势”战略,并创造了“中国奇迹”,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完全凭借后发优势是很难追上并超越先发国家的,原因在于后发优势具有收益递减性,在追赶末期与先发国家总是存在“最后最小差距”。因此,后发国家必须通过“蛙跳”才能赶超,而成功实现“蛙跳”就必须打造 “先发优势”,依靠支柱产业、关键产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赶超。值得一提的是,打造“先发优势”既是中国经济赶超发达国家的现实需要,更是时代赋予中国的伟大任务。这是因为,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增长动力严重不足、需求不振、投资持续低迷,正陷入“低增长陷阱”,在此严峻形势下,更多期待的目光落在了中国。这种期待与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成绩密切相关,世界经济的复苏需要“中国担当”。在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用好“后发优势”,积极打造“先发优势”,双轮驱动经济发展,将是创新驱动领域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研究方向。

(6)创新驱动以人为本。在创新驱动阶段,“人的智力”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是创新的主导力量,是实现创新的核心要素[33]。中国人口正面临“刘易斯拐点”,高层次和专业技能人才供给不足,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输出口。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增强高等教育与创新驱动战略的契合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将是未来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创新驱动既要“依靠人”,更是“为了人”。过去中国经济发展虽取得巨大成就,但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质量未能同步提高。新常态下,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新驱动的人本研究,将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表明人们对创新驱动已经开始了新一阶段的思考,并最终回归到这一领域的本源——建设美好生活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1):1-5.

[2]张利珍,秦志龙.十八大以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3-90.

[3]张治河,王艳伟,阎亮,等.上市公司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来自陕西省 41 家上市公司的数据[J].科研管理,2016,37(3):81-92.

[4]戚湧,张明,李太生.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江苏创新资源整合共享效率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3(10):101-110.

[5]吴建南,郑烨,张攀,等.基于共词网络分析的国内创新驱动研究热点与趋势[J].中国科技论坛,2014(6):17-23.

[6]赵静,薛强,王芳.创新驱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1):1-4.

[7]张春博,丁堃,曲昭,等.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创新驱动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9):152-160.

[8]刘则渊,许振亮,庞杰,等.现代工程前沿图谱与中国自主创新策略[J].科学学研究,2007,25(2):193-203.

[9]陈悦,宋刚,郑刚,等.中国创新管理研究的知识结构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2):10-19.

[10]李文娟,杨国立.近五年我国情报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情报科学,2014,32(001):104-109.

[11]CHEN C,ZHANG J,VOGELEY M S.Making sense of the evolution of a scientific domain:a visual analytic study of the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research[J].Scientometrics,2010,83(3):669-688.

[12]CHEN C,IBEKWE-SANJUAN F,HOU 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1409.

[13]赖明勇,袁媛.R&D、国际技术外溢及人力资本:一个经验研究[J].科研管理,2005,26(4):62-67.

[14]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 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1,2011(1):2-15.

[15]柳卸林.二元的中国创新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2):14-21.

[16]钟清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41-45.

[17]苏依依,周长辉.企业创新的集群驱动[J].管理世界,2008(3):94-104.

[18]王利.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增长的测度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2(11):90-104.

[19]陈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3(3):42-45.

[20]刘晖,刘轶芳,乔晗,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北京市生物医药行业的经验总结[J].管理评论,2014(12):20-28.

[21]吴优,李文江,丁华,等.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开放导报,2014(4):88-92.

[22]刘焕,胡春萍,张攀.省级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监测评估:一个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8):128-132.

[23]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4-146.

[24]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5-12.

[25]辜胜阻.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转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6.

[26]杨东占.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观思考和部署[J].中国高校科技,2014(10):11-15.

[27]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郭武军,吕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28]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9]李晓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规律及其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7):1-4.

[30]张钢,张小军.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多案例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3-124.

[31]焦俊,李垣.基于联盟的企业绿色战略导向与绿色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1):84-89.

[32]遏制新能源汽车骗补须完善补贴政策[EB/OL].经济参考报,http://jjckb.xinhuanet.com/2016-09/12/c_135680392.htm.

[33]刘志彪.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02):17-24.

(责任编辑 沈蓉)

Innovation-DriveninChina:CurrentSituation,HotspotEvolutionandTrendProspectBasedonMappingknowledgeDomains

Wang Youfa1,2,Luo Jianqiang1,Zhou Xianzho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093,China)

Taking 1756 literatures about innovation-driven research collected by CSSCI from 2001—2015 as sample,this paper studied the current situation,hotspot evolution,and development route of innovation-driven research.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number of literatures showed a rapid growth trend after 2012,indicating that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innovation-driven engine.The domestic innovation-driven research has formed relatively stable teams and core journals with great influence.The research organizations center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and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of the central areas,the western region has less.The hotspots contain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driven,regional innovation,industrial upgrading,enterprise innovation,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green innovation.Finally,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given.

Innovation-driven;Hotspot evolution;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Visualiz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服务型制造企业服务衍生机制设计及其边界识别研究”(71472077)。

2016-10-11

王友发(1981-),男,江苏盐城人,江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博士;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合作。

F120.4

A

猜你喜欢
驱动领域研究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2020 IT领域大事记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领域·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