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宁
摘 要: “管理学”课程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整个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石。担负开启学生的管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和管理能力的重任。针对“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在剖析现有教学模式核心问题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能力成长为主线,构建活力课堂模型,创新教学模式、重塑课堂文化,以期培养具有管理思维、开阔管理视野、管理能力和管理素养的未来管理人才。
关键词: 管理学 课程改革 管理思维 管理能力 管理素养
一、引言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主要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实践艺术;不仅奠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的管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养,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力。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剖析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管理学”课程,该课程目前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类:
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听、记、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缺乏对学生综合分析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二是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侧重分析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管理现象。
三是突出管理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校企合作等途径,引导学生实践管理艺术。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教学模式能够较完整地传授管理理论,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授课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第二种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管理现象,认识名企名人,但是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处在较浅的层次;第三种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实践,是目前较受欢迎的教学模式,但是实施难度较大。
三、“管理学”课程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
1.“管理学”课程的授课对象
“管理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有两类:一类是经管类学生,作为专业基础课或学科基础课修习;二是非经管类学生,作为公共选修课修习。本文主要研究面向经管类学生开设的“管理学”课程。
据调查,在各大高校的培养计划中,“管理学”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刚入校的学生对企业、管理、市场运行规则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普遍缺乏,但是他们处于思维的活跃期,愿意接受和尝试突破初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面对这些学生,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满意度较差。
2.学生学习目标和意愿调查
为更好地把握课程改革方向,对天华学院的经管类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在校学生和部分毕业生,发放问卷580份,回收问卷533份,其中有效问卷518份。
(1)学习目标调查
课题组从管理思维、管理视野、管理技能、知识体系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的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寄予较高期望,学生希望实现的目标依次是:培养管理思维(25.0%)、拓宽知识面(23.2%)、提高技能(22.8%)、掌握课程知识体系(19%)、通过考试(8.0%)、其他(2.0%)。非常值得欣慰的是,学生更重视学有所得,不再把应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
(2)教学方法偏好调查
“管理学”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团队学习法、管理游戲等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偏好情况调查结果见图2。
图2的统计数据表明,学生比较认可的教学方法依次是:案例教学(23.3%)、情景模拟(20.5%)、团队学习(18.7%)、企业实践(16.6%)、管理游戏(13.2%)、教师讲授(7.7%)。这说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最不受欢迎,学生渴望活跃的课堂气氛,愿意参与课堂、寓学于乐。
四、以活力课堂为抓手的课改构思与举措
1.以“点燃课堂活力、焕发课堂生命力”为课程改革总纲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综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偏好,课题组确定了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管理素养培育为目标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理念。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和学习热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题组提出了“点燃课堂活力、焕发课堂生命力”的课改总思路,构建了活力课堂模型,如图3所示。
图3所示的活力课堂模型体现了课改的核心观点:
①教师和学生突破传统“教”与“学”的角色束缚。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者,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引导;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探讨并反思管理理论与实践。
②营造“互动型课堂文化”。师生教学角色的突破,为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通过师生的双向沟通与多维互动,践习合作学习理念。
③重视学生的素质养成与能力成长。由调研可知,学生渴望“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鉴于此,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图3确定了“自主学习能力-思辨探究能力-分析创新能力”的培养主线。
2.以“课前-课中-课后”为教学设计纵贯线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图3展示的活力课堂模型,充分契合了建构主义的观点。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即互动型课堂文化,遵循“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规律,完善教学过程设计。
①课前阶段:教师主要完成课程的总体设计,包括制订课程实施计划(Syllabus)、教学大纲、教案,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料和引导案例;学生根据课程实施计划的进度安排,完成知识预习和案例初探。
②课中阶段:教师根据教案中的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重点是根据讲授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应用学生认可度较高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心理测试和技能测试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充分调动思维,分享观点、发挥创意。
③课后阶段:学生在章节学习结束后,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后思考题和项目任务,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巩固和创新;教师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能力成长情况进行综合反馈与评价;教师的反馈与评价促进学生新一轮能力培养和能力成长。
3.以“自主学习-思辨探究-分析创新”的能力成长规律为学生能力培养的主线索
“学有所成”、“学有所得”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亦是“管理学”课程的课改目标。根据课程改革总目标与教学过程设计,结合大一新生的学习和思想特征,课题组确定了“自主学习-思辨探究-分析创新”的成长型能力培养主线,作为课题改革的目标与归宿。
其中,自主学习能力侧重课前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实施计划的进度安排,完成知识预习和案例初探;
思辨探究能力侧重课中环节,要求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参与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充分调动思维,分享观点、发挥创意;
分析创新能力侧重课后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课程感悟和项目任务,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巩固和创新。
4.以结构化考核为课程评价的新方式
侧重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模式带来了考核方式的改革。课题组制定了能力培养导向的结构化考核方案,如图4所示。
图4所示的考核方案表明:“管理学”课程的总评成绩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随堂测试和管理感悟;期末考核包括创业方案和情境案例面试。
其中,平时考核侧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考核。课堂表现侧重考核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思维活跃度和观点的贡献度;随堂测试将传统的卷面考核分化为章节的重要知识和内容考核,弥补了期末情境面试难以考核基础知识的不足;管理感悟则记录了学生在思辨探究和分析创新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是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火花的沉淀。
期末考核侧重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两者要求学生组建学习型团队,创业方案考核学生的商業意识、逻辑思维及书面表达能力,情景案例面试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快速思考、思维创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传授知识、培养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多重功能。“管理学”课程以“点燃课堂活力、焕发课堂生命力”为总纲,以“营造互动型课堂文化”为核心,以“学生的能力成长”为主线,以“师生双向沟通和多维互动”为纽带,在坚持不懈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努力“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让学生精神焕发、充满兴趣与乐趣”。
参考文献:
[1]田耘.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探索与实践,2012(10):230-231.
[2]杨丽莎.以创新性案例为主的“管理学”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产业,2011(4):68.
[3]丁俊武.面向90后大一新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176,178.
[4]韩民,吕雪敏.基于“卓越”理念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3):124-127.
[5]黄慧婷.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改革,2011(15):23.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学原理》、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活力课堂试点课程。(项目编号:Z31004.15.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