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教学找到“回家”的路

2017-12-07 02:56李培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回家

李培

摘 要:作为教师,应该让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自然地结合,丰富学生生活,激发文心,使学生发现并积累写作素材,进行有效的习作讲评,继而在反复的修改后,让学生体验作品发表的成功与喜悦,从而主动“吞食”课外书籍,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关键词:丰富生活;发现素材;激发文心;有效讲评;写重于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1B-0015-02

谈到习作,学生怕写,老师难改,听之犯难。即使学生绞尽脑汁地拼凑成文章,往往也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条理不清。如何让习作教学这个软肋消除,使得习作变得亲民、可爱、富有感情?教者可在“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文心、发现并积累素材、有效的习作讲评以及反复的修改”方面下一番功夫,让学生体验作品发表的成功与喜悦,从而主动“吞食”课外书籍,对于课内外学习习作的方法,重点在于在“写重于读”的氛围中高效习作。

一、丰富生活,发现素材,拥有习作的不竭动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化解学生“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这一难题,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并发现习作素材。

教者可以积极引领学生留心观察四季的花鸟鱼虫,欣赏身边的美丽风光,从劳动中发现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观看电影,访问社区,智力竞赛,讲故事,演小品与剧本等;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着手,在寻常中求新,巧妙地捕捉习作素材。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的习作才能有血有肉,习作也才会拥有不竭的动力。例如:吃饭是件极其微小的事情,多数学生会觉得很寻常。臧子健同学却发现:饭前奶奶又洗又切又烧,忙得不亦乐乎;吃饭时奶奶却是最后一个来到桌旁,并且总是把最好的菜夹在“我”的碗里……这些对奶奶精细动作的发现,不正反映出朴素而伟大的“爱”吗?

生活处处都存在美,关键是要学会善于发现,只要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多观察,多分析,即便是一些别人写过、自己之前写过现在又写的题材,往往也会力避俗套,有新的发现,写出清新别致的文章。

二、激发“文心”,日积月累,彰显孩子的真我性情

“文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意志。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来自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兴趣;没有意志,习作的热情就难以长久。

为了较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要努力做到:及时与学生沟通习作的重要性,努力创设新鲜事物,珍视学生的独特视角和习作成果——将学生的优秀之作进行打印并张贴到班级里的“作文园地”,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文心”,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

高芬芬老师的习作指导课——《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读后感,就很充分地体现出了兴趣来自需要,习作还需意志支撑的道理。她在课前让每个学生提前阅读了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串问题,为了寻求答案,学生不得不去再看绘本。回答完问题,老师就让学生把所有的答案连起来写在本子上。接着老师又提出一串问题,学生回答完又接着写,老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已经完成了本次习作的两个自然段。”这时学生感觉习作并不难,兴趣有了,学生就迫切地希望老师再提问题,再写话。如此循环,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习作意志也得以树立。

当然,一个学生的习作,要从“平凡”走向“卓越”,离不开千万次的练笔和认真细致的记录。每天利用半个小时来记录,记录当天的喜悦、烦恼、小失败、小智慧,记上三两年,学生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长此以往他们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故而,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把观察和发现的情况随时记录下来,使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日积月累,日记、周记或是循环日记将成为学生“习作的金矿”。由此产生的习作一定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彰显孩子的真性情,体现学生的独特感受。例如:在写《我的同桌》这一篇文章时,许多学生都选“借笔”“借伞”之类的素材,反映人物“乐于助人”的思想,这样的材料,虽然也能表现人物的品质,但总给人一种“千篇一律”之感。教者应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记、周记、循环日记中撷取素材,写出自己最想说的真心话,哪怕是错误的、不好听的真话。

三、有效讲评,多次修改,提供“作品发表”的平台

学生如果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乐于写真话,敢于抒真情。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进行一些习作技巧的指导。可是,如果想让学生将文章写得精彩,就得让学生不厌其烦地多次修改,在批改和讲评上动心思。

批改习作,教师就要认真地阅读学生的习作,边读边摘录学生习作中优秀的句子。继而仔细琢磨,摘录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看看学生习作中有没有普遍的问题,或者有创意的表达,最后在课上找到一个点进行训练。

那么,怎么做到有效讲评呢?

1.要欣赏学生习作中的佳句,通过品读、赞美,让全班学生感受其文章的美好,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老师要分析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讲评时一次解决一两个,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3.每一次习作讲评课都可以引出一个训练点,如场面、心理描写等,扎扎实实地从细节做起,进行讲评,就可以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因为习作的精彩来自于细节。

如果此时,教师能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明白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给孩子提供“作品发表”的平台,引入竞争和奖励机制,学生就会主动选取读者最想知道、最能打动人、最让人信服的材料。这就激起了学生习作的内驱力,使他们在习作时,学会关心他人言行,了解他人心理,能够换位思考,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

四、源于课外,得益课内,渲染“写重于读”的氛围

我们的课本不能丢,因为学生的习作方法得益于课内。教师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否定‘课本中心”的尚方宝剑,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背后的内容,那么语感和语言的挖掘又从何谈起?

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课文,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和内化习作方法,然后通过广泛阅读,积累习作的语言,丰富习作的语感;可以带领学生在班级里建立一个“读书角”,要求每位同学每天至少高效地阅读两篇文章;还可以适时地利用晨读、午休时间来进行阅读,并且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争分夺秒地读一些科普读物、少儿杂志、中外名著……因為学生的习作灵感来源于课外海量阅读的积累,也来源于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当然,仅有海量阅读作铺垫,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习作现状。我们要努力渲染“写重于读”的氛围——写的时候,才知不足,知不足,才有了海量阅读的动力。让“读”服务于“写”,学生的习作才能更具文学性和趣味性。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也不管教师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是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写文章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其实,“写重于读”也是习作教学的一大法宝。习作教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学,学生习作的方法要根据做事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写。教而不写,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写,不能算是学。

总而言之,想要让学生言之有物,富有真情与新意,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教师就应该让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自然地结合,丰富学生生活,激发文心,使其发现并积累写作素材,进行有效的习作讲评,在反复的修改后,让学生体验作品发表的成功与喜悦,从而主动“吞食”课外书籍,于课内外阅读和指导中,学会习作的方法,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如此实施,就可以让习作教学找到“回家”的路。

参考文献:

[1]张晓菡.以体验为导向的情境作文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曹当妹.准备情绪 投入创作——“活动作文”教学探究[J].吉林教育,20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回家
不能回家的第三年,我收到一封神秘的信
送我回家
回家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回家
回家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
没命回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