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学之改造

2017-12-07 03:41金鑫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梁启超

金鑫

摘 要: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史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历史研究法》是其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具有史学概论性质的专著。书中详细记述了其史学思想,对于中国史学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内容的概述,简要介绍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史学的改造。

关键词:史之改造;梁启超;历史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1B-0012-02

一、梁啟超与《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中国之新民。他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1921年梁启超先生在南开大学任教时讲授“中国文化史”一课的讲稿加以整理后,委托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他在批判和改造传统旧史学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近代史学研究理论及方法。中西结合,取其精华,从而形成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新史学。书中所反映的治史经验,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史学的变革与发展,并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史之改造的提出

《中国历史研究法》开篇中提出:史者何?为现代一般人活动提供资鉴者也。梁启超认为历史的目的即为现代一般人的活动提供资料和借鉴。在大学教书时,遇到青年学子问“治国史宜读何书”,他总是思索许久而不能准确回答。除却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瑞临《文献通考》)等经典外,恐无以应此问。由此,梁启超开始反思史籍的各种问题。

首先,他认为在百学待治的今日,我国青年学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读完浩瀚如海的旧史籍。其次,即使有时间阅读中国旧史籍,读完之后又有什么收获呢?祖宗所作事业不可遍读,遍读之后也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收获。再次,旧史有其保密性,主要珍藏于秘府之中而不会公之于众,求之困难。此外,旧史以帝王将相为主要教育对象,普通百姓若想求得诸国历史,唯有等到改朝换代之时。因此,针对这种忽略国民性的发展,带有强烈的封建专制性质的旧史学的弊端,梁启超提出了史之改造。

三、史之改造的方法

梁启超作为中国新史学的倡导者,对旧史学的批判是彻底的。同时他也并非只停留在批判层面,还认识到中国史学如不加以改造,恐不及十年而中国史学将完全被驱逐于学问圈外。因此,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他通过对旧史学种种弊病的阐述,提出了改造的方法。

(一)改造旧史的服务对象

梁启超认为旧史无论何体何家,总是离不开贵族性,其读客都仅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者官阀阶级,或者智识阶级,可以说这是二千多年来史学所呈现的最大弊病。同时旧史为少数特别阶层所作,忽视了对人们日用饮食以及一般民众自发事业的记载,导致国民性的畸形发展。因此,梁启超提出时代在变迁,旧史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想要维持全社会均衡之需要,首先应打破旧史,提出使史学为适应国民性所作的主张。

(二)改造旧史的治史目的

在古代,旧史十有八九是为死人作的。史官起初以古人为死人记载盛德大业从而来昭示子孙为职责。久而久之,则形成了为死人作史的传统。梁启超认为这种作史评史的标准对国民道德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历史研究究竟应以谁为本位?在这一问题上,他提出:应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死人本位的历史。史学的历史的职责不仅仅在于著碑立传,而且还在于对历史的因果关系和现实生活加以说明。

(三)改造旧史的范围

旧史常是以年代记及人物记两种元素糅合而成。“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智识之记录,无不丛纳之于史。”后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学科分化,各科相继出现且独立,与史分离。但是旧史的范围并没有随着学科的发展而重新界定,还是模糊一片。鉴于此,梁启超认为重新界定历史的范畴,以收缩来代替扩充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历史应将旧史划分于各学科当中,不能越俎代庖。另一方面,更应以总神经系总政府自称。对于历史领域内的学问,就要当仁不让。

(四)改造旧史的性质

在西方素有“为文学而治文学”“画我须是我”一说,我国人恰恰与其相悖。无论对待何种学问,皆带有经世、明道等主观目的,从不肯为历史本身而作纯客观研究。梁启超认为这种为了自身主观目的去改变历史的恶习始于孔子,孔子之后,我国做学问的目的就不再单纯,含有“为亲贤讳”等主观目的。甚至为达成这一主观目的不惜颠倒是非黑白,造成记载不实、不尽、不均。今日我国所渴求的历史是一种近于客观性质的历史,作史者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历史的主观性,而忠实于历史的客观性。不能以史为手段,要以史为目的,使史可信。先有信史,有信史才能有良史。

(五)重新评估史料

人类活动向来注重活动情态的描写,情态从时间上看,具有一次性的特点;从空间上看,一个人的情态与其全身心理、生理以及环境息息相关。历史学不同于玄学和神学,不可冥想和虚构,必须求助于史料。即使向来公认的完备史料,若以科学的眼光审查,其中的错误仍比比皆是,很难供后人直接使用。因此,梁启超提出著史要注重活动情态,作史需要取于旧史的基础上,重新评估历史资料。提倡对旧史史料不仅要搜集,还要考证。而我国史学唯有经历如此一般洗炼之后,完善之作才不至于终不可期。

(六)改造旧史的写作方式

古代著史,大多是短句单词,不相联属,且纵横切断。梁启超批判旧史“如下等动物,寸寸断之,各自成体”。而真正的历史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代表,不是死亡及僵迹的展览,应当是系统的。然而旧史缺少将各个单片连结在一起,使历史片段形单影只,缺乏生机。因此,梁启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状态的性质是完整的。在驾驭历史事件时要注意:横向注重历史事件与历史背景相连,以致事件之间关系清晰,而整个的不至于变得零碎错乱;纵向要联系各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致事实前后关系明确,而成套不至于变为断幅。能够复溯原委,前后照应的历史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历史。

四、今日所需之史

针对上述的改造方法,梁启超又提出今日所需之史分为专门史和普遍史。专门史是将中国教育历史整体的某一侧面进行专门研究产生的一大类分支学科。如文学史、哲学史、法制史、美术史等。治专门史的学者不仅需要有史学的素养和学识,而且更应该具备各科专门史的素养和学识。此外还应有两种觉悟:其一,应认识到无论哪一种文明,其根基都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的。了解任何一门学问都应掌握其历史演进的来龙去脉及其时空变化。其二,应意识到有些历史真相尚未清楚,部分历史我们还终不得见。这便需要专门史者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素质,采用分工合作的方法深入到各个历史事迹之中,探明历史的真相。

今日所需之史的第二种为普遍史,普遍史即一般的文化史,建立在专门史的基础之上。专门史多数成立,则普遍史较易致力。然而普遍史绝不是各科专门史的简单集合和罗列。梁启超认为,昔日刘知几极力说明多人修著历史的弊端,以“成一家之言”为目标。但是,现今中国学术日益得到发展,分科精细,仅凭一人一手足之力就把全面而真实的历史提供给全体国民是不可能的。唯有联合每个治史者根据自身的能力以及专业所在,精深研究历史中的一部分。朝着共同的目标,采用共同的方法,然后将各个分科结合与整编,使之成为普遍史。只有这样,我们期望的理想新史学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杨光.浅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对史学的改造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3]杨光.浅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对史学的改造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endprint

猜你喜欢
梁启超
梁启超故乡乡名异说考辨
梁启超:体谅他人是一种修养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梁启超论教育》
梁启超接受劝告
这是我唯一的选择
梁启超童年趣事
梁启超三拒红颜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