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例谈

2017-12-07 08:08黄琳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10期
关键词:随文识字低年级课堂教学

黄琳琳

[摘 要]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随文识字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识字形式,可以把生字的音形义以及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真正提升识字效果的目的。在随文识字教学方面,教师可以从“在勾画圈注中初识字形;在随文阅读中了解字义;在随文读写中运用提升”这些方面展开教学,以真正提升学生识字效果。

[关键词]低年级;课堂教学;随文识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95-01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教师总是先把这节课要学的生字罗列出来,专门用一节课来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这种单一的识字形式由于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即使认识了许多生字,却也不一定会用,因此,随文识字就显得尤为重要。何谓“随文识字”呢?所谓随文识字就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识字过程,进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真正获得对生字音形义的感知与运用的一种识字方式。这种识字形式可以把阅读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目的,进而真正起到提升识字效果的目的。下面笔者主要结合实践就随文识字的具体策略进行探析。

一、在勾画圈注中初识音形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识字教学中也是如此,在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边读课文,边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然后再进行音形对照,在遇到这些生字的时候,有意识地多读几遍,力求做到读准字音,辨清字形,至此,学生已经完成了随文识字的第一步。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秋游》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边读边借助课后生字表把这一课中要认识的生字圈出来,最后再把这些生字多读几遍,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把这一课中需要掌握的生字“凉、老、师、郊、望、兔、追、逐、喊”用圆圈圈出来,再把需要认识的生字“绵、稻、粱、滚、逮、嗓”用横线画出来。在这些做完以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止步于此,而是就这些生字让学生读准字音,并且结合每个生字的构造想想这些生字是哪些部分构成的,并想想采取怎样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才最为合适。如此一来,可以使学生对生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在随文阅读中了解字义

随文识字的另一主要特点就是识字与阅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遇到学生所学到的生字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了解生字的意思,如此教学,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有效提升识字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雨点》一课时,课文主要讲了雨点落在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的样子,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教学这一课时,最后一句话中“雨点落在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海洋”“跃”都是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在学习“海”“洋”两个字时,笔者主要采取了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自主结合课文学习生字的方法。但是,“跃”字就不一样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跃”这个字的意思。在教学的时候,笔者首先让学生多把这个句子读几遍,然后再结合课文插图中小雨点落在海洋里的样子的姿态让学生理解“跃”字的意思。如此一来,结合文本语境,学习生字,学生的体验感受更深刻,对于所学生字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显著。

三、在随文读写中运用提升

学以致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教学的最终目标指向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的特点,在学生随文读写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生字,这样教学,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而且提升了學生的运用能力。

如在苏教版语文《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课文主要讲了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懂得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这一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主要有“棵、叼、肉珠、转、陪、脸、痳、差、刚”这些。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机械抄写词语的识字方法,在教学完课文以后,结合课文内容,笔者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活动,就是让学生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结合自己的想象,续编写一个小故事,如果遇到上面学过的生字时,就一定要用学过的字来写,如此教学,学以致用,有效促进了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采取随文识字的形式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而且还可以把阅读与识字,识字与运用等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识字过程显得更加衔接自然,效果显著。因此,在识字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引领学生随文识字,避免把阅读与识字孤立开来的教学做法,并且注重对学生识字过程与方法的不断优化,长此以往,学生的识字能力必然会得到极大提升。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随文识字低年级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