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均
摘 要: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接受和传播,并逐步成为一种全新的带有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话语体系。高校要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泛化表现,分析了网络语言泛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转换与路径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流行语;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1-0076-03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体,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表达体系——网络话语,其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流行语是指网民在网络语言环境下创造或传播并以之来表达其诉求的,形成了某种固定修辞风格或句式手段的语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具有一定指向性和目的性的言语行为。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关键是要了解大学生网络话语体系,分析学生背后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有效占领思想教育网络阵地,这也是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一)简洁通俗性
网络流行语与传统语言相比一般比较简单和通俗,容易理解,易于传播。如“神马都是浮云”、“给力”、“你懂的”等,相对比较口语化,容易被大学生群体接受和传播。语言的流行也要遵循经济适用的规则,这些网络流行语往往都以简洁的几个文字来描述某种社会现象,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流行面广。
(二)幽默诙谐性
网民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他们喜欢追求时尚和潮流,喜欢标新立异,张扬自己的个性,如“高富帅”、“女汉子”、“小鲜肉”等。传统的语言对他们来说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那些幽默诙谐、新奇时尚、轻松有趣、调侃传统的网络语言,更能吸引网民的“眼球”,容易引起大量“粉丝”的“围观”。
(三)社会讽刺性
网络流行语是现实社会某种现状的折射,它将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反映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其背后体现了社会大众一些共同的情绪和社会心理,如“伤不起”、“屌丝”、“我爸是李刚”等。网络流行语体现着使用者们对现实的态度与心理,他们往往反映网民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特别是对一些突发或敏感事件共同的评价、看法和心理态度。
(四)时代创造性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虚拟空间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和交际方式[1]。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创造性,它的产生往往伴随一些当前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如“躲猫猫”、“70码”、“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有钱就是任性”等。网络流行语也是时代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网民的普遍心理。
二、网络流行语泛化的主要表现与特征
(一)网络热词越来越多
大学生是最主要的网民群体之一,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网络流行语泛化的主要推手和受众主体[2]。如同时尚“衣服”一样,每年都有很多网络热词被创造“上市”,并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广泛流传。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不断地被创造、使用和流传,在大学校园里尤其是网络虚拟世界中,受到广大网民青睐和推崇,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
(二)演变速度越来越快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常常与一些社会热点和舆论事件高度关联,而且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演变速度也越来越快。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只要轻轻一动手指,就可把消息传到网络到达的每个角落。一些网络用语如“元芳,你怎么看”、“土豪”等被快速传播。特别是2013年“土豪”一词的出现,在社交网络中被疯狂传播,在新浪微博中仅仅一个多月就被提及5200余万次,异常火爆。
(三)泛化渠道越来越广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特别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效融合发展,最大化地集成了信息源和信息流。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即时传输、交互联动的新特征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低头族”也成了网民群体的代言词。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复制性,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会网络新媒体平台,被快速地复制和传播,在网络上“病毒式”地泛化。
三、网络流行语泛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信息传播渠道从一元走向多元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是人类重新部落化阶段,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网络媒体上传播,必然对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价值多元化的青年一代在话语方式上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化的话语方式而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向[4]。在网络语境下,传统的课堂传授知识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学生可借助网络技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接受信息的选择性空间也更大。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增强课堂吸引力,挑战学生的“手机”,提高学生上课“抬头率”。
(二)網络话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鸿沟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传统的教育性和严谨性,网络流行语具有时尚新颖、诙谐幽默、讽刺批判等特点,是青年亚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不规范性和随意性,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两种话语体系的差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受众客体之间的沟通出现鸿沟,在思想交流上难以产生共鸣,甚至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矛盾冲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太适应学生的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等方面缺乏认同感,会在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形成交流障碍。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受阻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网络语言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独有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慢慢淡化,逐渐被手机微博、微信平台交流代替。网络虽拉近了世界的物理距离,但也疏远了人们的心理距离。要调动青年内在的积极情感,实现双方有效的交流与沟通[5]。在互联网中,大学生都虚拟化为“符号”,以往的姓名、身份、年龄等特征被忽略,在相互沟通交流过程中,缺少了基本的相互信任感,缺乏真正的心理沟通与情感交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受阻。endprint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转移与重新分配
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处在主导地位,掌握着话语权霸权,导致学生话语权缺失。教师处于教育信息资源的支配和控制地位,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被改变,教育者的话语垄断地位被打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尤其是博客、微信、论坛等载体的出现,也为学生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平台。作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的教育者,逐渐失去了知识传授的支配权和先导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被“稀释”、转移和重新分配。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转换与路径
(一)改进话语表达方式,实现单向到双向转变
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主要是单向的,受众是被动地接受或者拒绝,但是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样一种单向的传播方式[6]。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不再是大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知识传授的话语权逐渐被弱化。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和主动获取相关网络知识,不再被单一的信息渠道束缚,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单向的知识传播模式。同样,教师也要主动地融入学生的网络学习生活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话语特点,感受网络环境的话语表达,通过自下而上的知识转播模式,从学生的反馈中收集相关信息。
(二)创新话语表达内容,实现程式化向平实化转变
传统话语表达内容往往枯燥、空洞、呆板,形式比较单一,常以说教或灌输为主。作为“网络公民”的大学生不愿意接受传统抽象的话语方式而表现出深刻的生活化趋向[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适当应用网络流行语引入课堂教学环节,可选用一些网络热点、网络评论或新闻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和素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专业化、程式化的理论传授转变为平实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内容。但课堂教学引用网络流行语,也要注意把握好主次,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旋律,不能只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和表面上的认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
(三)构建话语表达范式,实现控制式向劝导式转变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拥有平等的话语权,相互之间是一种民主交往的对等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范式,要实现从控制式向劝导式转变。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听取学生的意见或建议。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绪变化,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改变以往强制式、控制式、灌输式教育方式,为启发式、引导式、激励式的话语表达范式。根据学生思维习惯和网络话语特点,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发挥网络流行语的正能量。
(四)优化话语表达语境,实现权威模式向平等模式转变
福柯认为,“话语就是权力,是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实践能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实现认同,并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教育活动[8]。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9]。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彰显学生的个人价值。教育者要改变传统教师权威的观念,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情境或氛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模式向平等模式转变,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机制,与学生真诚交流、平等对话。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重新建构,也是对教育者话语霸权的一种“消解”。
(五)提升话语表达能力,实现被动教育向主动引导转变
高校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需求,构建贴近学生的对话平台。合理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路径,寻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表达的“共同语言”,探索实践符合双方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语体系。要分析研究学生网络语言风格和特点,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需求、价值观念,不断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和形式。挖掘和整合网络资源,提升话语表达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优势”。加强网络话语策略研究,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运用网络话语权,把被动式教育转变为主动引导,重建自己的有效话语。
五、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策略
一是服务器。高校要建立一支强大“网军”,牢牢占领网络思想阵地。首先要组建网络信息服务员队伍,通过与学生线上线下、虚拟与现实的互动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与学生进行实时信息交换的联动机制。通过借助网络流行语,构建学生信息交流的桥梁,分析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服务,及时合理疏导网络热点事件,有效教育引导网络不理性言论。
二是稳压器。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交际沟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要选拔一批师生党员和优秀学生骨干,组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在日常工作中实时关注学生网络流行语,掌握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积极参与论坛话题讨论,主动设置相关议题,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进行积极回应和正面引导。消除学生的一些思想困惑和矛盾,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发挥大学生网络虚拟社区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稳压器作用。
三是净化器。很多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10]。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要组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网络生态文化,让网络空间晴朗起来。加强青年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制意识教育,提高网络不良信息判断能力。要敢于“亮剑”,“当战士不当绅士”,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传递网络正能量,有效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校园网络语言环境。
四是预警器。网络流行语常常包含一定的舆情信息,网络流行语往往伴随一些社会热点或敏感事件发生,其背后反映了某些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诉求[11]。要组建网络舆情分析员队伍,并做好相关人员的网络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学生网络语言信息监控,定期做好网络舆情分析和研判,及时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建立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统一协调的网上舆情收集与反馈机制,加强有害信息的预警和防控,有效化解潜在的矛盾和隐患。endprint
五是灭火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是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张扬个性、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形式。要组建网络危机监督员队伍,对于一些由于现实原因引发的网络群体事件或危机事件,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用正面的消息迅速占领舆论渠道,进行“舆论危机公关”,有效避免和防止谣言的产生。特别是对一些网上发布的网络流行语背后事件的不实消息和错误言论要进行及时纠正和引导,努力澄清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是非曲直。
网络是一面镜子,它将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反映在虚拟的网络之中。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每种网络流行语都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研究网络流行语,要以文化包容性,积极对待网络语言,教育引导学生理性使用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挥其正能量。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工作中利用网络流行语,切实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也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开发的“试验田”。
参考文献:
[1]朱晓彧,冯美.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机制探究——以“XX体”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周军军.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泛化”的归因与应对[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79.
[4]刘畅,吴国琴,刘舒.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
[5]王明春.青年话语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冲突及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6]曾翔,唐黎,刘夕媛.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14,(1).
[7]任爱红.大学生网络公民道德教育的话语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8]陈爱娟.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的重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9]沈建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09(10).
[10]骆昌日,何婷婷.近十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及传播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1]陈万怀.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社会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启示[J].中國教育学刊,201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