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2017-12-07 21:33林俊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体验性探索性选择性

【摘 要】“综合与实践”在活动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综合能力的提高,实践水平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形成。为了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可以设计体验性、探索性、选择性和综合性数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实践活动;差异发展;体验性;选择性;探索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8-0026-0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中,首次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依然设置了相关领域“综合与实践”,“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明确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规定保证每学期至少活动一次。由此可见“综合与实践”领域对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作用之大。

然而,在教学中“保证每学期至少活动一次”这一最低限度的刚性要求,在很多学校却往往得不到落实——要么由于不考試,不教;要么由于太劳神,不教;要么由于难操作,不教。其实,“综合与实践”在活动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综合能力的提高,实践水平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样看来,教材编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要求不是高了,而是低了。所以,我们不仅要用好教材中安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量身定制”各种综合性实践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一、设计体验性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亲自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亲自体验中学习数学。”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充分的体验,而不是通过“告知”“模仿”“操练”等途径让学生获取知识。尤其是那些课上由于体验不够或条件制约的内容,必须及时安排学生课外进行体验性实践活动。体验不仅是一个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去体验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数学知识对理解生活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去感悟、去创造和提升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如《千克和克》单元数学实践作业:

1. 到菜场或超市里,选几种水果或蔬菜,先估计1千克各有多少个,再称一称、数一数,把结果填在表里。

活动感受:

2. 到超市里,先亲自动手拎一拎,估计1件(袋、瓶、桶等)物品有多少重(千克、克),再看一看商品上的标签,把结果填在表里。

活动感受:

让我们来观看几位学生的作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触摸儿童的真情实感:

“每一个东西大小不相等,重量也不同。”这是孩子实践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弥足珍贵。“我估计小的东西,还算准确,估计大的东西时,就不准了。”学生对自我估计能力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看来我还要跟妈妈多去学习。”

“同样1千克,单个重量越重,数量就越少。”三年级的孩子就能感受到六年级的反比例关系,真是了不得!孩子蕴藏着无限的认识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试想,孩子不经历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吗?

“牛奶是一种液体,墨水也是液体,用ml来表示,固体用kg或g来表示。”通过观察、思考、比较,知道了已学知识的表示范围,获得了其他的知识,还能与已学的知识区分清楚,打通了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显然,实践后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千克和克的理解,形成了较为准确的量感,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的学生感受是不完全相同的,通过交流、分享,达到了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设计探索性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学生平时的数学作业一般以记忆型、操作型、理解型题目为主,主要功能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内化方法,而缺少探索型作业,这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相机进行探索性实践活动设计,让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大胆地做、大胆地探,闯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后的实践活动: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铺地锦”的方法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那么能不能用这个方法,计算我们已经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位数乘一位数”?请举例试一试。

举例: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位数乘一位数

通过与竖式计算比较结果,我的结论是:

能□ 不能□ 能□ 不能□

能不能用这个方法,计算我们没有学过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三位数”?请举例试一试。

举例: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三位数

通过与计算器计算结果比较,我的结论是:

能□ 不能□ 能□ 不能□

这是一位学生的作业: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后,教材在“你知道吗?”中介绍了“铺地锦”的内容。课堂上,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对这种方法很感兴趣,于是在学生掌握用“铺地锦”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又安排了这个“前伸后探”的课后实践活动。从学生提交的作业可以看出,学生完全可以以此为载体,在“瞻前”“顾后”的尝试、探索中,体会“铺地锦”计算方法的神奇美妙。endprint

三、设计选择性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寒暑假时间较长,可以结合学期所学内容,设计不同的项目,布置可选择的“长作业”。强调让学生选择,一方面考虑到项目较多,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长,因为实践作业始终指向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不同发展。

如三年级寒假数学实践作业:

A. 我来数一数

统计本学期数学《补充习题》等第情况,填写相關表格,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感受:

B. 我来理一理

把“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7个单元的主要知识,用图表、漫画、知识树或思维导图(其他方式也一样欢迎!)的方式,整理在一张图表上。(可以另附纸张)

建议:先用铅笔写一写、画一画,然后再用钢笔描一描,彩笔涂一涂。这样清楚、美观!

C. 我来剪一剪

寒假期间,为了迎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到来,庆贺亲戚朋友的生日或者婚礼,我们可以用红纸或金纸,剪一幅好看的喜庆图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祝贺!

要求:1.图案是轴对称图形;2.图案可以是独幅的,也可以是多幅连续的;3.用简明的话表达自己的祝贺。

图案:将剪好的图案贴在下面方框的正中间。(如果不够,方框可以放大)

祝语:

D. 我来编一编

阅读《小学生数学报》上的数学故事或童话,然后结合本学期的一个学习内容,自己编一个数学故事或童话。(字数不限,可以另附纸张)

E. 我来查一查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八卦图。关于这个图案(如果忽略其中的颜色),四个小朋友分别这样说的。

小聪:它可以看作其中一个图形平移得到的。

小明:它可以看作其中一个图形旋转得到的。

小智:它可以看作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小慧:它既不是其中一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也不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可能属于一种其他的图形变换方式。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经过慎重思考,同意_____的说法,因为它可以看作一个__________图形。

F. 我来想一想

参照上面的作业(但不要雷同),自己大胆想象,设计一个项目,并实际做一做。看谁的最有创意!(可以另附纸张)

G. 我来说一说

附:评价标准:

又如,三年级暑假数学实践作业分为四个项目:项目一,补偿式作业;项目二,整理式作业;项目三,留痕式作业;项目四,创编式作业。

项目一:补偿式作业。主要根据期末考试情况,概念、计算、作图、解决问题四个部分,哪个部分出现问题就做《暑假作业》中相应内容,没有出现问题的可以不做或选做。

项目二:整理式作业。在平时单元内容梳理的基础上,把本学期学习的九个单元内容进行整理。建议:①用钢笔书写在白纸上(8K或A4),可以适当美化,注意不要涂改,保持整洁、美观;②不一定按照单元学习顺序整理,可以把有关系的单元放在一起;③由于内容很多,所以只要列出每个单元的几个重点内容;④整理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条目式、图表式(表格、图形、树形图、思维导图等)、漫画式,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但不要出现题目。

项目三:留痕式作业。阅读《小学生数学报》三年级第一版“金钥匙”“小论文”第二版“教你思考”等栏目(包括上学期),看看优秀老师和同学写的数学小论文,然后结合平时课堂学习或作业中印象深刻的内容,尝试写数学小论文(至少一篇)。当然,也可以参照自己身边的其他报纸。

项目四:创编式作业。阅读《小学生数学报》三年级第四版“数学童话”“故事会”栏目,也可以阅读国内外著名的科普作家写的数学故事、数学童话、趣味数学书籍,然后结合三年级一个学习内容,编写一个数学故事或数学童话。

为了让学生和家长理解实践作业的意义,明确实践作业的要求,笔者特地做了如下说明:

1. 关于项目设置

项目一是夯实“双基”,弥补缺漏;项目二是形成“结构”,希望整理后能够形成整体认识;项目三是提升“方法”,不仅会做题,而且会思考,不断总结方法;项目四是鼓励“创新”,发挥潜能。

2. 关于作业要求

项目一根据期末考试情况,自主对照完成;其他项目根据孩子兴趣、能力情况选择,一般的可以选择一、二项,平时学习比较吃力的可以不选,能力强的也可以都选。

3. 关于作业反馈

要做好过程性监控,项目一请家长监督检查,完成其中的一项或几项的,可以拍成照片单独传给老师,以便提出修改建议。

4. 关于作业评价

开学后可以举行“展览会”“故事会”,对于完成质量高、数量多的给予适当奖励,特别优秀的作品向有关报刊推荐发表。

编制这样的作业很费时、很费力、很烧脑,但为了孩子的发展是很值得尝试的。

四、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同样的内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效果相差很大。笔者清晰地记得,一次数学课堂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约占80%,提前完成的约占25%,少数几个不能按时完成,个别学生耗时居然是规定时间的2倍!再如订正试卷,成绩低的错误多,订正负担最重,心理压力也大,成绩高的错误少或无,负担最轻,心理无比自豪,成绩中等的居于两者之间。所以以往订正试卷,成绩低的由于订正多且难而唉声叹气,成绩高的由于订正少且易而欢天喜地。现在,笔者按照“差异发展”的理念,改变了订正试卷的策略,要求成绩低的学生把基本概念、运算、解决问题真正理解、掌握,不必全部订正;成绩高的学生(满分或接近满分),仿照单元测试与模拟试卷的题型,自己编拟一份期末综合试卷并且解答(钢笔抄题,铅笔解答);其他学生不仅要订正错题,而且对于比较难的题目,还要编拟类似的题目举一反三,加深理解。endprint

这样因人而异,“量体裁衣”,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特别是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发展更大,提升更快。他们一人做了两人的事情,既要命题,又要解答;既做老师,又做学生。最为关键的是,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题目选编上,需要从平时的各种练习或其他课外资料中搜索、比较、筛选;内容组织上,要注意涉及學期所有主要知识与方法,每个项目需要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还要注意项目之间考查内容不能重复过多,处理好内容覆盖面与难易度的关系;版式安排上,要注意疏密相间、图文结合。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对他们是一种全方位、高规格的历练。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为他们提供机会罢了。

陶行知先生早就精辟地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我们把综合性实践活动看作是最好的“做”,由此践行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

回顾多次设计综合性数学实践作业的历程,结合一次二年级寒假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案例(这份作业分为“我来数”“我来画”“我来估”“我来量”“我来想”“我来说”等六个项目),提出几点设计意见供大家参考:

1. 实践内容的适切性

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与学习内容吻合,如“我来画” “我来估”这些内容就与二年级上学期所学的“多边形的初步认识”“认识米和厘米”等知识同步;二是与完成时令吻合,如“我来数”正好统计一学期的作业等第。寒假恰逢春节,“我来估”正好是利用学生拜年时机安排的一项实践活动;三是与学生年龄吻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目前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实践活动的形式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滞后或者过度超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2. 实践要求的选择性

由于每个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各不相同,学习期望有高有低,所以,安排实践作业不能“一刀切”“齐步走”,而要差别对待。设计多样化、多层次的活动供学生选择,给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此次实践活动,笔者设计了“我来数”“我来画”“我来估”“我来量”“我来想”“我来说”等项目,让学生至少选做其中二、三个感兴趣的项目,这是共性的保底要求,否则,实践作业的目的就落空了;同时,“我来量”“我来想”等项目也为有兴趣、能力强、敢挑战的学生预留了不少的探索空间。

3. 实践行为的互动性

互动性是实践作业有别于纸笔作业的重要特点。纸笔作业主要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而实践作业还可以与自己、与他人合作、互动。“我来数”学生观察统计结果,主动与自我对话,反思自己的学习得失,改进今后学习行为。“我来估”“我来量”更是离不开他人的协助,在活动中促进了学生与社会、他人的互动,接触了社会,凝聚了亲情,培养了合作意识。

4. 实践评价的激励性

实践作业要求比书面作业高,时间比平时长,而且一般是在周末或假期完成的,没有老师监管,为了保证作业质量,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十分重要。可以从完成项目的数量、每个项目完成的质量以及作业设计的创意等维度制定评比标准,并以赋★的方式量化统计(如下表)。如每做一个项目得一颗☆,多做多得;哪一个项目做得质量高的,还可以得一颗☆;除此以外,对于完成得好的作品,除班级展示外,还推荐发表。

5. 实践项目的新颖性

人人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儿童更加如此。在设计实践活动项目的时候,要考虑儿童的这一情感需要。设计的活动项目内容要更新,形式要变化,语言要亲切,画面要美观,能够让儿童“一见钟情”、乐此不疲。当然,也不能一味求新、求变,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多数学生的感受,否则,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变化太快、太多而失去信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4] 林俊.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真知[J].小学数学教师,2016,(12).

(编辑:赵 悦)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验性探索性选择性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选择性听力
谷胱甘肽功能化有序介孔碳用于选择性分离富集痕量镉
选择性××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
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形成生物学概念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探讨
探索数列中不定方程的解
探索性问题的几种类型及其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