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道
[摘 要]将语文学科中的儿歌、童谣与品德与生活课程进行整合,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并进行品德熏染。这样的整合不仅对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启蒙有着重要作用,更有助于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品位和内涵。这就是双重整合,双向收获。
[关键词]语言;品德;双重整合;双向收获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3-0004-02
儿歌因其内容贴近生活、富有情趣、语言活泼而深受小学生喜爱。它不仅能启智添趣,更有语言启蒙和品德教育的双向价值,是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值得借用和整合的资源。整合儿歌、童谣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双重性和双向性。以品德与生活教学为立脚点的儿歌引创,在轻松学习中能够熏陶学生纯洁美好的心灵,而有一定共鸣性的儿歌朗读与感悟,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自然又会反作用于对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的认识与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甚至影响学生的行为。
一、实践:在整合中发展语言,使品德与生活学习升华
1.整合的途径
朗读儿歌并配图感悟、通过互联网拓展儿歌的阅读范围、引创儿歌并共读、在共赏中丰富个性感悟等。
2.案例分析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教材中《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的主题目标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文本以小河为主体的绘本画及两首通俗的儿歌为整合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图文资源。教学时应合理深入地开发这些文本资源,在整合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热爱家乡巢湖的现实整合奠基。
3.初始整合,从文本缘起生成
教材中第一首可填空的儿歌是“家乡的山,青青的;家乡的水,甜甜的;家乡的草;绿绿的;家乡的楼;高高的;家乡的 , ;家乡的 , 。家乡是我心中最美丽最可爱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叠复式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仿写其中的句式,这无疑是围绕教学目标的有意编排。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没有生活体验的引导下,仿写填空时感到比较难,所填内容也是千篇一律。对此,我结合巢湖的物产特点进行延伸和启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巢湖的物产和特点,還模拟巢湖里的小银鱼、大螃蟹做游戏;然后,展示巢湖的风光和其他物产的照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描述巢湖的鼓山、奇花、洗耳池以及银鱼、油菜花等。结果,学生的仿写填空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彰显了他们热爱巢湖的情怀,也使他们感受到了巢湖的魅力。从学生的句式、词语运用情况来看,这样的引创是有效的:家乡的山连连的、绵绵的、高高的、层层的、奇奇的,家乡的鱼蹦蹦的、多多的、扁扁的、白白的、细细的……甚至还有学生说“家乡的水红红的”,那是夕阳照湖的美景。对此,我添改成:“家乡的水夕阳一照,红红的。”这么一改,学生的思维从原有儿歌的叠复定势中脱缰出来,语言表达也多样起来,如:“家乡的楼天天上升入云端。”“家乡的汽车来来往往像甲壳虫。”……
4.文本拓展整合,定势中突破
教材中的另一首儿歌是:“我家门前有条河,河的对岸是山坡。我在河中打水仗,还在坡上捉蝈蝈。”如何借此儿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我首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小河图,弄清楚河上河下、远处近处、河中两岸的事物及特征,然后以“我家门前有条河”为开头来示范,以“河的两岸有什么呢”来启问。结果,学生观察教材绘本后说了好几种句子:“河的两岸开花朵。”“河的两岸蝴蝶飞。”“河的两岸小草绿。”……我再以“花朵怎么样呢?”“蝴蝶飞到哪去了?”等问题启问,层层推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即时录入学生续接、续创的句子,呈现出一首首师生集体创作的别致儿歌:“我家门前有条河,河的两岸开花朵。朵朵鲜花香喷喷,蝴蝶飞来采花粉。”齐读这精彩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歌,再指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图,学生不仅乐了,好像还若有所思、愈发冲动起来。对此,我又以“想不想在河中与小鱼捉迷藏”来启发,从另一个视角再次引创出了一首别样的儿歌:“我家门前有条河,河里小鱼一条条。我和小鱼捉迷藏,小鱼藏来我去捉!”学生们乐坏了。接下来,全班学生纷纷举手进行创句接龙,最后竟然有学生还自己创作了一首儿歌:“我家门前有条河,河里小船一条条。划着小船游啊游,我的影子映水中。”
在文本引创、自创和朗读这些精彩的儿歌中,学生语言文字表达的潜能得到了激发,也受到了热爱家乡的情感熏陶。但他们对儿歌的首句“我家门前有条河”的定势语言表达还没有突破。为此,我又改变了起句句式,引导他们再观察插图绘本,你一言我一语地共创儿歌:“小河青青山绿绿,河的对岸是我家。白云飘飘风轻吹,住在这儿真舒服。” “爷爷奶奶坐河边,编箩编筐乐呵呵。小河这边是我家,大树高高树荫凉!”……这样,突破了教材的定势思维,学生的思维更广阔了,语言表达形式也多样化了。
5.教材文本整合效能的反思
反思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收获,我认为,首先,教材所编排的绘本插图起到了一定的视觉冲击作用。其次,儿歌的趣味性唤醒了学生的童真。此外,教师通俗而贴近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语言引创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谓引创,就是不断以语言形式进行示例引导,扶而再扶而后放,直到学生的语言获得拓展性的开放。而这样的语言开放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有着重要的桥渡作用。朗读这些形式多变的引创儿歌,整合的效应无疑是多维的——在站稳了品德与生活教学立脚点的基础上,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说话、写话等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在共创、共读儿歌中陶冶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但我们还应该回归现实生活——整合巢湖地域资源引导学生创造贴近家乡巢湖生活的儿歌。
6.从教材文本走向巢湖文本的再整合
城东小学向南近百米处就是裕溪河,向西邻近巢湖,向东远接长江,但学生并不熟悉。把教材儿歌创作情趣迁移到巢湖或裕溪河儿歌的创作上,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巢湖的情怀,还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有品德与生活教育目标的现实意义——品德教育就在身边,语文教育就在身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去拍了巢湖、裕溪河的风景照,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设定了引创模式。endprint
(1)教师主观摄影,呈现巢湖风光等照片,引导观察,起句启发,让学生创作儿歌:“裕溪河边是我家,春天来了开菜花。碧水清清映蓝天,宽宽河道船连船。”……
(2)用简笔画或地图等组图形式呈现长江、裕溪河和巢湖的位置关系,突出点点船帆等特点(如图1、图2),进行起句启发,师生共同创作:“裕溪河边是我家,春天来了开菜花。碧水清清映蓝天,宽宽河道船连船。大船小船通长江,我们生活天地宽。”“船头船尾紧相连,家乡船儿多又多。大船小船通大海,大海巢湖紧相连。条条船儿运货忙,我们生活日日新。”在此基础上,再从银鱼、银屏奇花、洗耳池等其他方面进行起句引创,不断生成和总结、评价和朗读。
(3)教師根据实际创作儿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比如,巢湖融入了合肥,环湖发展就在学生眼前。为此,我写了《六个兄弟和大哥》的儿歌,并结合巢湖地图解读,让学生获得新时代的体验:“湖映青山山连湖,垂柳吐叶绿润波。碧浪扬起千帆船,白鸥展翅唱新歌。肥西庐江肩并肩,庐城巢城通滨湖。滨湖包河紧相连,肥东笑得乐呵呵。兄弟六人手牵手,环湖齐心共致富。牡丹奇花开新朵,温泉汩汩绕城郭。裕溪河水通大江,姥山忠庙景更秀。六个兄弟乐开花,感谢长兄常关怀。长兄长兄他是谁,家住省城叫合肥。”
7.从“课象”总结双重整合的收获
“课象”是指教学和学习的多态课堂情状聚集成的学习行为、生成等的表象,并从表象自然感受到教与学的内质及效能等的状况。若一节课中大多数学生规范而积极地学习,收获丰富,则“课象”健康;若课堂混乱或随意,则“课象”消极。从儿歌整合品德与生活课程和语言发展的多向收获的“课象”来看,学生的情趣高涨,语言潜质得到了激发,引创生成的语言收获也极富个性和创造性,更富有品德与生活学习的独特内涵——学生对家乡巢湖的个性赞美之言和充满热爱的稚句,正是在站稳了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立脚点上,通过生活性和实践性的语言启蒙引创所绽放出来的花蕾。
二、从文本到现实双重整合、双向收获教学的再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儿歌整合的教学方式是多维的,效应是双向的。所谓多维整合,是指同一名教师担任多学科课程教学,站稳一定学科的立脚点,以本位学科为核心统一体,在以实现本位学科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实现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提供一定的支点。就本案例的儿歌整合来说,这是教材与学生资源、地域资源的整合,是儿歌的熏陶作用和教学目标一致性的整合,又是语文学科和品德与生活学科学习的整合。其效应是多方面的:以有效和灵活的方式,使品德与生活课程彰显出其独特的性质——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以整合的双向性,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了一定的支撑;同时,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运用语言,又凸显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最终的目标是更丰富和提高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品位和内涵,使学生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了潜移默化的德育熏染。
最后谈谈品德与生活课程整合儿歌教学双向收获的先决条件:(1)必须深刻了解教材及相关资源,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要有统筹和驾驭能力。(2)要有儿歌及其他语言形式创作的潜能。为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能根据课堂情境即时创作出通俗而有双向作用的儿歌,确实需要良好的语感和较强的创作能力。(3)应对教学资源进行分析,预设儿歌模式,先示例引导,在定势中激趣,后模仿鼓励,在拓展中创新,步步深入,冲破语言定势,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不断融合。(4)重视儿歌的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使多维整合教学获得双向收获。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