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大的军事改革,包括武器、战术、训练、实战等各方面的改革,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条就是“胡服骑射”。这是在公元前302年,赵国君主赵武灵王颁布的一条法令。对此,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改变之前宽袍大袖的着装,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中原国家的战斗力能够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相抗衡。”
“胡服”好懂,就是穿上胡人的衣服;“骑射”也不难懂,就是骑马射箭。如果说把长衣服变短,把袖口改窄,行动起来会轻便一些,这倒是真的。但是要说陡然之间大幅度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从鱼腩部队一下子变成了精兵猛将,似乎有些言过其实。又不是铠甲勇士,换一套衣服就能骑马打仗了,难道说这身衣服能让人战斗力爆棚?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好好捋一捋,不能就这么糊涂下去。
中国(以下泛指中原地区)是一个农耕古国,农耕民族面临最大的威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天灾(所以才出了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这类关于暴雨、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传说),另一个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后者的背景原因是农耕民族需要固定的土地进行春种秋收,因此不能随便搬家;而游牧民族年年跟着牛羊到处跑,哪里有牧草就去哪里,正所谓打一枪换一個地方。
在夏天和秋天,理论上来讲,游牧民族需要储备好足够大型牲口一年消耗的草料,但是如果这件事情被某些事情耽搁了,那么冬天和春天就没吃的了。于是,他们只剩下一个选择:南下觅食。游牧民族想要,农耕民族不给,于是只能靠打仗来争夺。
双方打了上千年,打来打去各有胜负:游牧民族痛恨农耕民族修城墙,动不动就是好几米高,人和马根本爬不上去;农耕民族痛恨游牧民族骑马打仗,害得他们跑又跑不过,追又追不上。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又不是只有游牧民族才有马,中原人老早就学会驯马了,为什么不用马呢?”
没错,中原人的确很早就学会驯马了,也很早就开始用于军事,但那时的马不是用来骑的,而是用来拉战车的。前面几匹马拉着一辆车,车里面站着军士,手拿长兵器来对付敌人。这种长兵器主要是以戈为主。
直到战国时期,中原人民被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打得焦头烂额都没能培养出一支真正的骑兵部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个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骑马伤大腿。骑马伤大腿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原人不穿裤子,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骑马,是穿裤子的。
你如果要问:“为什么不穿裤子呢?”古人可能会反问一句:“为什么要穿裤子呢?”很明显,对于南方农耕民族来说,穿裤子是非常不方便的事情,因为他们要到水田里劳动。为了方便,他们只用一块布把整个腿部和腰部围起来,就像一条裙子。
穿裙子虽然方便,但是骑马时就非常痛苦。根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还没有出现马鞍。人们都是直接骑在马背上的,或者最多垫一张毯子。为了防止掉下马,骑马的人只能靠双腿紧紧夹住马的肋部,双手还得紧紧抓住马鬃或者抱住马的脖子,在不停地颠簸中,人的大腿内侧就会被磨破皮,甚至磨损到血肉模糊。
我们通常看到电视剧中的武将都是双手空出来打仗的,比如双枪将董平、双鞭呼延灼。这里就不得不说另一个问题——在西汉以前,中原人的马鞍上还缺少一个极其重要的零件:马镫。有研究战争史的专家说过,马镫应该是骑兵配套设备中最伟大的发明,这东西的存在让骑马的难度大大降低。有了马镫之后,人的双手基本就能解放出来,骑术好的人甚至可以站在马镫上用大腿夹住马肚子保持平衡,然后拿着武器跟敌人打仗。
想象一下,在没有马鞍,没有马镫,也没有裤子的情况下,骑马的人如何来忍受骑马的危险和痛苦。之前说,战争中,中原人是站在车里打仗的,可想而知,其灵活性肯定比不过骑在马背上长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以每次跟游牧民族打仗的时候,一旦对方翻山越岭或者专挑小路走,只靠战车的中原人就没办法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绝尘而去。因此,多年以来,南方的农耕民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采取守势:修筑城墙、挖沟射箭。
直到公元前302年,实在受不了匈奴等游牧骑兵骚扰的赵武灵王忍无可忍,力排众议,终于下了一道命令——
穿上裤子,骑马打仗!
这一道命令发出之后,中原大地上终于有了一支可以跟匈奴抗衡的骑兵,穿上裤子的战士们精神抖擞,跟游牧民族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又没过多久,其他的诸侯国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也开始发展骑兵,不能让姓赵的独霸天下。于是,中原的战士们都开始穿上裤子,骑上骏马打仗了。
此后,胜利的天平开始渐渐向中原王朝倾斜,武器装备、训练技术、作战部署都在不断发展更新。终于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先进的武器装备、精湛的作战技术都足以让汉武帝有了大显身手的底气。于是他聚集了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带着精良的战马和训练有素的骑兵与匈奴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几场大仗下来,他们毫不留情地将匈奴人赶到了欧洲。
所以,如果说是一条裤子改变了华夏军队的作战能力,那也是无可厚非的。这项改革,不光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了出来,而且还把马在战斗中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