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陈盼
一个人、一所校、一辈子
——记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责任督学钱文华
本刊记者 陈盼
2017年7月20日,是钱文华教的第一届学生“高中毕业40周年庆典”的大日子。四十多位年过半百、鬓角斑白的学生们纷纷从各地赶回江苏南通,汇聚一堂。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一个个热烈的拥抱……他们簇拥着钱文华:“请钱老师再给我们讲一句鼓励的话”。
钱文华感慨地说:“时光荏苒,一晃4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还想说那句——如果我要上天,你们就是我的一对翅膀。”
一句话,把大家的回忆带到了40多年前。
1972年1月5日,在南通师范学校快节奏学习了一年的钱文华,被分配到了南通城乡结合部的一所中学——三七学校。刚满18岁的钱文华面对这一群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没有一丝的胆怯。在南通师范学校一年的扎实学习,让她有着过硬的教学功底。
用钱文华自己的话来说,刚走上讲台时就是稚嫩的“学生腔”,是一个“孩子王”。好在农村的学生都很淳朴,对这个小老师也是言听计从、爱戴有加。课上是老师,课后是朋友,她和学生一起展开各种活动,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我觉得那时,我和学生的关系就像亲姐妹、亲姐弟一样。”
那个特殊的年代,上课之余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钱文华班上的任务是挖一条“胜利河”。下午放学后,大家都扛起铁锨,拎起竹筐和扁担,斗志昂扬地去劳动。钱文华总是冲在最前面,挑最脏的地段,抢最重的竹筐,可学生们也都不甘示弱,只要看着钱老师手里有活,总抢过来干,还总说:“钱老师,这些都不用你干,我们有的是力气,你就去堤上给我们喊号子就行了!”
站在大堤上,钱文华看着这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听着口号声、歌声,对教师这个职业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她用手作喇叭放在嘴边,冲着学生喊道:“同学们,如果我要上天——”
“我们就是你的翅膀——”嘹亮的回答响彻云霄。
“亲近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这是钱文华当好老师的秘诀,这种信念来源于学生时代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理解。在师范学习时,一次她的作文得到了95分,当时的语文老师、南通师范学校的教导主任莫惠昌,让人把这篇作文贴到了学校大门口的宣传栏里,作为优秀作文展示给全校学生学习。这件事情让钱文华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和自信:“原来在师范我也很出色,我也要像我的老师教导我、鼓励我一样,爱护我的学生,关心我的学生,教好我的学生。”
鼓励学生也需要方法。在课堂上,钱文华注重激励学生,在批改作文时,她总是“总批+眉批”,有时还会“面批”,当面指出学生文章中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钱文华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害怕写作文到喜欢写作文。他们模仿老师写字,模仿老师讲课的姿势,争着为老师捧作业本。到最后,每个学生都喜欢在老师面前显摆自己的所见所感,显摆自己清秀的字体,显摆自己精彩的语段,语文教学最难的一关就这样被轻松克服了。课余,她总是想方设法,组织开展各种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1978年,三七学校初中部异地重建,取名为南通市第22中学,钱文华任校团总支副书记兼校长室人事秘书。
90年代初期,南通市第22中学更名为南通市新桥中学,钱文华先后任学校书记、校长,直至现在,她还在担任新桥中学等八所学校的责任督学工作。
也就是说,在这“一所”学校,钱文华已付出了她四十五年的教育生命。
在这期间,不是没有机会离开,反而是钱文华拒绝了很多邀请。早在80年代,就有几次工作调动的机会,有政策要从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老师补充到公检法系统及其他事业单位,有的领导主动找到她,还有相关教育部门把她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每次领导找钱文华谈话,她都坚定地说:“我不离开学校,我要和我的学生们在一起,我的事业在学校。”
家人问她,你在学校这样操劳,不累不苦吗?
苦,怎么可能不苦?钱文华回忆说,在城乡结合部,校外都没有一条大路是好走的。晴天还好骑车,雨天,道路泥泞,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上班路上,经常都是扛着自行车走在泥泞的路上,到学校后,鞋上全是泥巴,衣服都是湿漉漉的。
朋友问她,你怎么不调出来?
调走?不当老师了?离开自己心爱的学生?钱文华完全没有这样想过。在她看来,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既然来了,就要把学生教好。
心无旁骛,让钱文华更高效地投入到教育中,更热情地投身到学生中。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她积极寻找进修机会,直至本科毕业。
提起当年的工作,钱文华很感激当时三七学校的唐海清校长。这位转业军人出身的领导,对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友善,充分给予年轻教师各种机会锻炼。钱文华教书的第三年,刚把初中的学生带毕业(当时是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唐校长找到她说:“你不是舍不得这个班的学生吗?那就继续带高中吧。”与此同时,唐校长大胆地让她接手少先队、共青团的工作,成为学校领导小组中最年轻的一员,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领导不仅“压担子”,也充分地“给平台”。1977年全国优秀教师夏令营,南通市就1个名额,最后落到钱文华头上。她作为南通教师的优秀代表,也是这一届夏令营中最年轻的营员,走出南通,到山东烟台和全国其他顶尖的优秀教师、国家领导见面、对话。这对年轻的她是一个非常大的历练和鼓舞,拓宽了她的视野,也更坚定了她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行政工作并没有影响钱文华的教学工作,没有影响她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第一届学生毕业后,钱文华又扛起了“班主任”这面大旗,她的第二届学生,从初一一直陪着他们到高中毕业。因此,这一届学生也和钱文华最亲近,师生情谊也最深厚。现在,几乎每月都有一次相聚交流。
当教师,她是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当校长,她是被表彰的“南通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好校长”。
在45年教育生涯中,还有十二年被钱文华形容为“峥嵘岁月”“诗一般的生活”。
2000年,钱文华在领衔新桥中学的同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和班子成员一起,创办了南通市第一所国有民办学校——南通市文苑中学,并兼任校长。
这所学校最初的定位就是——一个有品位、有品质的人民满意的学校,一个真正能实现教育理想的试验田。
在2000年至2011年期间,文苑中学在南通市乃至江苏省都创造了一个办学的奇迹。钱文华记得,第一年创办的时候,只收了3个班;第二年,就招到4个班;到了第四年、第五年,一下子就招到了8个班……而与此同时,省重点中学录取率在逐年提高。第一届25%,到了第二届36%,到了最后一届高达62%。文苑中学已成为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名校,一个学生成长的好地方。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不是仅仅只有时间+汗水,而是学生们酣畅地学和尽情地玩。
钱文华回忆说,文苑中学有好多场景让人毕生难忘。比如全校一千多人在操场上随着旋律一起跳啦啦操,并不断组成各种图案;比如两个年级八百多名师生在玄武湖畔联欢,在杭州西子湖畔徜徉;比如夏令营开着两辆大巴车,从南通一路浩浩荡荡开到北京,走进北大、清华,再到南开、山大,走到哪儿,歌声和笑声就到哪儿,就把希望带到哪儿;比如把学生带到了井冈山,讲革命传统,进行红色教育……这些活动,老师和学生们都精心组织,没有出一点差错。
这一系列教育实践,源于文苑中学的办学理念——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合作,学会做人。《铺满阳光的校园》《那些灵动的钻石》《超越的不仅是分数》《这里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等,这些在不同报刊上的文章介绍了文苑中学的全面育人之路。
一大批文苑的毕业生后来考上了交大、南大、复旦、同济、北大、清华等大学,还有学生在美国杜克大学读博士,在伯克利大学深造,有的已就职于国家教育部等机关单位。
遗憾的是,因为政策原因,2011年文苑中学停办。现在,钱文华到一些学校督查,还会遇见当年文苑中学的老师们,好多已经是所在学校的教学骨干。大家在一起,总会不自觉地提及“那些年,我们一起为理想而奋斗的峥嵘岁月……”
满怀遗憾之心,钱文华自我安慰说:“不管怎么样,我们拥有过,我们努力过,我们成功过,那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记得带第一届学生,钱文华也就只比班上的孩子大五六岁。还有一个班上留级的孩子,比钱文华还大五岁。也许,正是因为年龄的相近,让钱文华在学生们面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记得86届有个何美萍同学,初二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是农村妇女。当时,钱文华是这个班上的语文老师,知道这个消息后,主动地关照她,在课余时间和班主任一起去何美萍家中家访,给她买一些生活、学习用品,还鼓励她好好学习。后来,何美萍考取了南通中学,又被保送到西安解放军军事学院。“去年大年初一,何美萍带着女儿专程来家里看望我,告诉我,她现在在上海一所大学工作。”钱文华特别开心地说,“当时真的就给了孩子一碗水的关爱,谁知道都被孩子们记在心里,现在给我们回报与安慰,做老师是幸福的。还有一年,我到上海出差,我的学生、当时是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法律系博士生导师陆志安,专门邀请我到家里去做客。”
每一个回来看望钱文华的学生,都得到过钱老师给予他们的热情关爱。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她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去年,我从外地讲学回来,学生们知道后,接上我到一个高档饭店,都说去年没有给我过生日,要给我补过生日。献花、戴生日帽、唱生日歌、切蛋糕……策划得很周密,很温馨。还把合影的照片当场印在一对茶杯上,送给我做纪念。更让我感动的是,策划这个生日会的是我第二届的学生朱聪华和钱志清,当年他们是性格比较孤僻的孩子。我记得当时对他们只是稍微多了一些关心和鼓励,没有想到他们现在变得这么优秀,都是企业家了,生意做得很好,有时还会把工作上的事情跟我交流沟通,我很高兴,做老师真幸福。”
“亲近、鼓励、引导”渗透在她45年教育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之中。
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春。
在任校长时,每天早上6点半左右,钱文华都要赶到校门口和值班干部一起迎学生,和每一位学生说“早上好”。每天下午学生放学,只要她在学校,也会在学校门口送学生,和每一位学生说“再见”。钱文华说:“只是希望孩子看到我们更踏实,家长看到我们更放心。”
一天,一个初二男生在进校门的时候向校长走来:“校长,我想上学校的大讲堂。”
“你讲点什么呢?”
“我想讲,如果没有莱特兄弟,飞机还会上天吗?”
“你的这个提议真不错……”
……
教育的作用是什么?钱文华回答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改变一个人,鼓舞一个人,成就一个人。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春。”
一个人,一所校,一辈子。这是钱文华对教育执著的坚守!回眸四秩,满园芬芳,桃李天下。那些“教过的孩子”中,走出了祖国的空军英雄、走出了一流学府的天之骄子、走出了颇具建树的专家学者、走出了领军的企业人才、走出了许多求真务实的人民公仆和普通劳动者。
现在,钱文华的微信中有各级各届的学生群,几乎每个月都有学生聚会。这些当时只比钱文华小五六岁、小十多岁的学生,现在也有着斑斑的白发和浅浅的皱纹,但在钱文华看来,“他们还是像十几岁时那样纯真,淳朴,热情。智慧,和他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头’”!是啊,世界上总有一种爱,与阳光同在,照耀在我们的生活中,流淌在我们的记忆里……
一个人,一辈子;一所校,一生情。在这段通往教育理想的路上,钱文华走得坚定、执著、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