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陈盼
自转与公转
——记建平远翔学校校长、物理特级教师于基泰
本刊记者 陈盼
45亿年来,在引力的作用下,地球一直保持着自转与公转。
45年来,一定也有某种特殊的引力,使得于基泰在教育的轨道里不停地运行着。
1970年,刚刚16岁的于基泰和同学们一起,被迫结束了一年多的初中学习,接受分配工作。一些出身好的同学都被分到了大的工厂、军事企业,由于父亲是教师,成份不好的于基泰没有工厂要,最终被街道工厂收了去。个子只有1米54、体重只有70来斤的于基泰以为,这辈子就注定是车间的一个牛头刨工了。
1972年春天,领导说,要把于基泰作为工人教师,派到小学去“净化、改造教师队伍”。那一刻,于基泰丝毫没有因为要离开“最伟大的工人阶级”感到难过,反而因为要投身“臭老九行业”感到由衷的激动和高兴。在他的记忆中,家里那面“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锦旗自他幼时便挂在墙上,这是学生送给作为教师的父亲,是整个家里的荣光,也造就了于基泰的教师梦。
凭着仅有的一点数学底子,于基泰在南京市西城小学教了两年小学数学。1974年,他到了南京市第46中学教数学和体育。面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几何知识,他没有丝毫胆怯,而是报名了工人夜校,选择晚上学,白天教。
转眼到了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被提上了国家议程。全国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热情都被点燃了。于基泰动员、鼓励学生们都去报名,去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还有机会。直到有一天,原街道工厂的领导告诉他,“你也有资格”,他才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去报了名。
高考结束,在志愿填写一栏里,于基泰毫不犹豫填写了“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78年上半年,录取通知书终于来了,高兴的是,于基泰达成所愿,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了,但遗憾的是,不是数学系,而是物理系。
1980年,结束了两年的专科学习后,于基泰被分配到了南京市第一中学教物理。短暂的系统学习让于基泰越发感觉到自己在知识上的匮乏。1983年,他看到江苏省教科院有一项针对教师的“专升本项目”,他努力考上,又系统地学习了两年,这才最终完成了本科的学业。
辗转求学路,一颗执著心。于基泰走进教育的经历让很多人惊叹,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比任何人都要珍惜和热爱这个职业。
在南京一中,有一位姓关的物理教师,他是解放初期南京一中的留校教师,什么大学文凭都没有。于基泰经常去听关老师的课,他发现,关老师的物理课实验很多,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掌握得也很牢固。
关老师的课让于基泰对物理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之前不确定的教学理解有了更大的信心。其实,早在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第一次接触物理的时候,于基泰就发现,物理实际上就是他在车间里整天摆弄的那些东西,不像想象中高深的学问。记得当时学习“变压器”一章,老师在上面讲“变压器的空载与负载”“变压线圈”“三相变压”“自耦变压器”,底下的学生一头雾水,可对于基泰而言,这些名词他再熟悉不过了。他不仅见过变压器,操作过变压器,而且当年在车间里,他所在的刨床就是给变压器生产零部件的。“那时,我买来铁芯、电线,带着同学们自己制作简易变压器,想变成多少压就变多少压,有了动手操作的经验,同学们很快便理解掌握了。”
两年的车间经历,让于基泰早已体验到了物理的魅力,并积累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虽然当时的他全然不知。现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他把生活实践和知识结构链接起来,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生动、更扎实了。“所谓物理,是自然的哲学,是身边万物运动和作用规律的道理,这些道理被人们发现、总结,形成概念,进行普及。但反过来,如果这些知识,不通过实验、探究、猜想、总结,是很难让人真正理解他们互相影响的内在规律的,这种记忆是单薄的,这种知识是不稳固的。”
有了这些独特的认识,于基泰放手开始了他的物理教学实验。
于基泰走进教育的经历让很多人惊叹,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比任何人都要珍惜和热爱这个职业。
在教学仪器、设备还很缺乏的年代,于基泰开始了“瓶瓶罐罐”教物理的尝试,他四处搜寻一些对教学有帮助的“零碎物品”,想尽办法给学生做物理现象的演示,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他把家里的微波炉抱进教室,放进一个灯泡“烹饪它”;他将光谱管、钠的吸收光谱装置,带进办公室,让学生利用夜晚的黑暗环境细心观察。“于老师还经常以身犯险”,现工作于深圳大学物理学院的封玲副教授回忆说:“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于老师站在绝缘泡沫板上手握静电起电器,让自己的身体带上高压静电,顿时,于老师头顶头发竖起来,在座的同学们一片惊叹,都为于老师捏着一把汗,也为神奇的自然现象所吸引。于老师充满创意与激情的物理课堂,引发了我对物理的热爱,并成就了我为之自豪的职业。”
慢慢地,学校的教学条件好了,实验仪器多了,可于基泰的实验需求反而越来越简单了。一根绳、一颗球,就可以“七十二变”。讲到单摆,把它吊在空中轻轻一推;讲到圆周运动,把它甩出漂亮的圆弧;手一松,小球即做抛体运动……经多年琢磨,小球的不同玩法对应的演示功能不断增加,已能演示许多种物理现象,成了于基泰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学生说:“小球让抽象的原理变得活灵活现,同学们一看到小球就兴趣倍增。”凭着这种独特的教学风格,于基泰的课赢得了所任教的每一届学生的喜爱,学生学习轻松,高考效果突出。
1992年,于基泰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被聘为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学生物理竞赛高级教练。2009年,于基泰获得上海市中学物理特级教师称号,其教学业绩被收编到《合力》(30年上海课改30位物理名师)一书,参与编著《物理世界》《中国高考物理考点50讲》等书籍。
随着教龄越来越长,于基泰越发感受到“知识不等于能力”。
一年冬天,他带着上小学的女儿来到北京天坛公园。在著名景点回音壁,有百来位游客。不少人用嘴贴着墙壁喊“喂,听到没”,边喊还边嘀咕“咦,怎么听不见呢”。于基泰不禁哑然失笑,这是声音的反射原理,需要一定的反射角度,恐怕当年物理成绩不错的人也已经不记得了。他让女儿走到远处,然后斜对着墙壁喊了声“喂,你听到没”,短短几秒钟,女儿清晰的回声“听到了”就沿着墙壁传过来了。看到成功的案例,大家也都纷纷用正确的方法去感受古老的科学。
一节生动的“物理课”让于基泰明白,生活中,没有什么“法线”“反射弧”,大家如果只会做题,那就会失去应对之法。“实践和实验就是从知识到能力的重要桥梁,学校应该有传授知识的教室,更应该有学生体验的场所。创造力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来源于兴趣的启萌、探究的乐趣、志趣的追求。合格的老师应该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优秀的老师还应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而杰出的老师更会调整学生的生命状态。”于基泰说,在任何的学科中,教师都应该用兴趣来点亮学生的学习状态。
1995年,于基泰随爱人调到上海建平中学,一直在建平中学干到退休。
在45年的教育生涯中,于基泰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学生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和副校长,“教学能手”并不是唯一能称誉他的词语。作为建平的“三朝元老”,于基泰在很多建平教师的眼中,是“勇立潮头唱大风”的改革者和先行者。他积极探索新课程体系的课程管理及其运行模式,早在学校教务处工作期间,就开始了分层次教学工作的尝试;他改进考试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发展的空间;他设计开发多种教学管理及评价软件、学科分层次教学管理模式及其软件、学校教学学分制评价软件;他参与学分制管理、4 S课程管理、学校“无纸化”管理、自主招生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大家的眼里,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小伙比年轻人还会折腾。
2015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于基泰到了建平远翔学校担任校长,继续他的教育改革实践。在他的提倡下,建平远翔学校实现了“无粉笔教学”,每个教室都配备了投影电脑一体机,教师用手机就可以进行操作。这些新型的教学“玩意”,一些老教师不愿意接受,于基泰就带着他们玩,直到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乐趣,他就知道,“这事有门了”。
在建平远翔,没有严格的考勤打卡制度,在于基泰看来,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自由和尊重的职业。“只有学校充分尊重教师,用放大镜去观察教师的优点,给予教师正能量的引导,教师才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迎接生命的无限可能。”
在于基泰的办公室,有两面书橱,一面是书,另一面全是工具。于基泰总是说,“我有三个身份,首先是工人,然后是物理老师,第三才是管理者”。
在学生眼中,于基泰也有很多身份,他因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被学生称为“金嗓子”,因为讲话极具感染力被称为“金话筒”,因为十几年义务为男生理发被称为“金剪刀”,因为经常帮学生修理桌椅被称为“金木工”……在建平的各大贴吧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寻找到于基泰和学生在一起的身影:新班家长会上,他把家里的电话公之于众,告诉大家随时咨询;他与“问题”学生耐心聊天,晚上到寝室去个别辅导;国庆通宵晚会,学生在舞台上狂欢时,他在台下默默捡起饮料瓶,收拾好荧光棒;雨中军训时,他收起雨伞,与同学们共同操练,迎接风雨的洗礼……
他不仅用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与喜爱,而且用超高的育人智慧来引导孩子们在青春期的一言一行。
两年前,一天下午,宁静的教学楼传来一声骚乱。原来,刚刚一把椅子从教学楼三楼被扔出,落在了一楼的草丛里。老师告诉于基泰,初二一个学生与同学发生矛盾,做出了这种过激行为。老师说,这个学生“冥顽不灵,简直没法教育了,直接请家长,记过,处分”!于基泰说:“不急,先把他叫到我办公室来。”
学生低着头,来到了校长办公室。
“来,同学,你像刚才一样,把我这把椅子扔出去。”于基泰保持着正常的语气。
“我不扔。”
“那这样,你把刚才扔椅子的动作演示一遍给我看。”
学生很诧异,但还是走到窗边,假装举起一把椅子,探出头去看了一下,就准备做扔的动作。
这时,于基泰大拇指往他眼前一竖,大声说:“你真棒!”
看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学生,于基泰笑着说:“你知道吗,你这个动作多好啊。你往外看,是在观察下面有没有人,这叫有担当。而且我了解过,你把椅子扔在了草丛里,致使椅子没有损坏,这叫负责任。但是,你知道这种做法有多危险吗?万一二楼突然有同学探出头呢?万一一楼突然有老师走出来呢?”
学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对不起,校长,我错了,我不该那么冲动。”
学生离开了,于基泰把体育老师叫了过来:“这个孩子我眼熟,他经常冬天一个人在操场上长跑。这样,你下个礼拜找个时间,在全校早操时间表扬一下这孩子,让大家向他学习。”
不知道过了多久,一天,班主任告诉他:“那孩子像变了个人,今天刚刚被推选成为了班上的中队委。”
“教育的功能就是影响和启迪,扶助一个人关键是扶助自信,摧毁一个人的关键是摧毁自信。在学校,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声问候都会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爱孩子要从缺点爱起,发掘孩子心底里纯真的善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还没找到打开孩子心房钥匙的教师。于基泰说,他一生都在寻找这些钥匙。
在于基泰的众多荣誉中,学生评的“感动建平人物”是他尤为珍视,也是终身骄傲的。
45年的教育生涯,于基泰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45年来,就像地球自转一样,于基泰一直不停地在自我充电、自我成长;就像地球公转一样,于基泰一直遵循着教育规律、育人规律这条轨道不断前行、努力探寻。
现在的于基泰已经64岁,仍然躬耕在教育一线,而他第一批的学生,都已经59岁,临近退休。当问及“怎么看待教师这一职业”时,他是这样回答的:“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学生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制造也可以启发灵感,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在经历45年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