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东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
叙事性手法在藏族传统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陈怡东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
藏族传统建筑是体现藏族文化、精神的“石头的史书”,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传统艺术宝库.运用叙事性手法对藏族传统建筑、材料、结构、装饰、装修等方面的特点方法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探究利用叙事性手法结合历史发展轨迹的方式分析藏族传统建筑的进化道路,为保护开发藏族传统建筑提供了更多实用的方法并且提出了设计藏族传统建筑未来发展趋势的理念.
叙事性;藏族传统建筑;保护
藏族传统建筑与高原独特的环境相适应,建筑结构、室内外装饰、建筑表面色彩这些组成元素都具有典型的地方风格,这种风格是根据地理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逐渐稳定固化的,在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且信息高速流通的今天,这些建筑文化需要传承保护和合理发展.建筑师运用的设计手法能否准确地、快速地、有效且通俗易懂的运用到藏族传统建筑设计上来,设计出来的建筑是否能被藏族人民、广大群众认知与接受,决定了传承与改造藏族传统建筑的成功与否.而这正取决于建筑师对藏族传统建筑设计语言把握的程度.利用全新的数字化设计手段,使用现代先进的建筑技术通过叙事性手法可以更好地提取设计语言来实现藏族传统建筑的创新与发展,为藏族传统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为实用的方法.
在藏族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中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建筑师需要面对建筑设计中固有的连续性与随机性的问题[1].连续性是指如何保证传统建筑风貌、视觉、空间感觉的连续性,随机性是指如何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解决存在的新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叙事性手法在建筑学中较为成功的运用在库哈斯的《雷姆·库哈斯: 小,中,大,特大》一书中,这本书改变了人们对建筑学传统设计和理论长期存在的条条框框、晦涩难懂的印象.运用叙事性手法来描绘藏族传统建筑,可以从藏族传统建筑中提取设计语言.库哈斯将建筑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知识融为一体,使建筑的被认知性与可传播性增强成为建筑理论文本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将“石头的史书”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叙事性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的设计与表达过程变为一场思维的激烈碰撞与符号化思维的图形表达,增加了与大众对话方法的同时,保证了该形式在藏族传统建筑设计中所包含理念的严肃性和专业性[2].
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丰富多彩,在借鉴库哈斯的理论对藏族传统建筑进行延续性发展设计的同时会发现——充满个性的藏式传统建筑文化无论是建筑还是装饰等方面都蕴含着大量信息,文脉错综复杂,伴随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把藏族传统建筑知识与其中蕴含的建筑语汇提取出来,选择性的传播给大众,这种方法有利于对藏族传统的建筑的传承、更新与保护.但我们要避免采用叙事性手法时带来的不良后果,在建筑设计时要避免建筑“身份”的丢弃,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风格是心灵的外观”,同时也可以译为“风貌是心灵的外观”所以优秀的传统建筑设计中必然存在一种在历史与地区上的延续关系,藏族建筑的继续设计应该有历史的延续,延续空间的通俗性,不应该存在彻底的变化转换.在此基础上通过叙事性手法的设计达到风貌延续最佳状态.文字和图片是叙事性手法的载体,而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是建筑语汇的载体,所以运用叙事性手法从传统藏族文字、建筑模型和图片电影化叙事角度来分析藏族传统建筑,总结藏族传统建筑的叙事性设计方式,从以下方面提取出设计语言:
1.1藏族传统文字
第一种叙事性设计的途径是研究古典词汇和传统的地方词汇,并从藏族文字语言中提取具有比较明确的易于辨别的平面标志.叙事性手法的重点是合理的运用建筑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双重表达.藏族语言有多种分支,如嘉绒藏语等,这种方式对建筑师设计素养要求较高.在从方言、成语、典故等中进行设计语汇提取中要注意图形化表达一个重要方面,即提取形象的元素能准确表达出其含义,在叙事性手法中进行表达,提取的结果中不能出现完全具象化的建筑,要做到感觉统一外形美观,就需要对藏语历史文化的积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书同文”是增强民族凝聚的一个要素,文字语言的统一是文明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根据目前可考的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这个阶段被普遍认为是藏族民族初步形成之际,原本由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而分散的各部在吐蕃王朝的强大势力下合并为统一的势力.由于统一后藏族内部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流动范围加大,各个地区之间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也更加丰富,这些各个层面上的往来扩大也推动了传统藏族语言及整个藏族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的整合与壮大[3].随着政治贸易往来的频繁及事物复杂程度的加深,“书同文”的迫切需要让吐蕃王朝急需创造自己的文字,公元7世纪上半叶,吐蕃王朝派遣王子为首的学习团队到印度学习梵语与佛经,公元7世纪由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结合本民族特点创制藏文并沿用至今,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4].通过专业官员、专家仔细分析、筛选当时的各种语言和文字,最终选择相当发达完善的古印度文字做基础,并加以改造,结合自己语言的规则,成功地“创制了一套反映当时藏语语音面貌的拼音文字,用于记录藏语,从事翻译和著述,留下了浩瀚的文献典籍”[5].
藏族文字的写法和藏族建筑有神似之处,就如同我国的传统四合院和我国的“方块字”,我们要记录总结藏族字体的特点,运用到设计中去.叙事手法中运用符号学的方法,提取演变设计元素作为设计语言从而形成设计语汇,创造建筑专业抽象的美,即理性美.在理性美的同时将设计语汇进行通俗化解释和直觉化演变.
藏族在建筑和文字等方面具有颇深造诣,并且在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等在同时期均达到较高水平.所以在藏族传统建筑的叙事性保护中所选取的第一个切入点就是在区域内部宣传时采用有传统特色的藏族词汇,如在宣传标题栏与标语牌设计制作中使用藏族语言与在叙事中多用其民族特有典故等,同时可以将传统的门牌在不影响其辨识作用的情况下辅以藏族传统的暗纹或者传统藏族修饰花边,这样可以提高其少数民族特色程度与其他民族的视觉辨识程度,当然这种方式的要求建筑师具有较高的传统藏族文化修养水平和对设计艺术的掌控能力.
1.2建筑语汇语言数字化
第二种叙事性设计的途径是把画面与视频记录等质感、色彩画面设计元素作为设计词汇,创造简洁几何形式的美.用图片和视频等记录手段来完成资料的初步记录,后期经过分析整理后可用作3D展示、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与灰空间的设计.藏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就如苏州园林一样,围合而内部别有洞天,中国的文化讲究顺天应人、不与自然作对,体现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一般会配合周围的环境和地势地貌,大巧不工.最后使得建筑表达出类似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从建筑角度进行叙事性设计就是利用空间形态等因素结合功能的概念,从建筑实体提取叙事性元素,叙事性元素提取需要分析建筑实体是否是按照一定的几何或非几何关系所构成的形态.理想条件下提取的最终的结果为几何形视觉图形要素,例如典型的藏族建筑如藏族白塔的点、线、面,空间布局等元素,其中可以提取的广义性图形性的符号复杂多样,如图1所示.在建筑进行数字化存贮的时候,将门、窗口、石磊围墙、木泥板层等传统藏族建筑组成部分经分析后提取该构建特有的特色作为设计语汇,在设计语汇的提取过程中也要提取这样的美观大方的元素.根据历史所记载,“耗牛”曾作为藏族的图腾,在历史的长河中,该图腾被藏族传统居民用自己的手法提取了建筑语汇,形成了个性极强又有效的装饰性图腾.例如历史上藏族人民相信牛角能带来吉祥如意,就将耗牛牛角图形化后用于建筑的室外装饰,所以藏族传统建筑的门、窗边都会装饰有不同颜色的下大上小的木材或者石材的边框,就如中国结在汉族心中的地位一样.而图腾的重要性就是在风貌形成的封建时期可以不分“贵贱”等级的广泛运用,据历史考证,藏族在未解放之前等级分明,底层人民难以“僭越”,但是根据图腾提取出来的元素可以被人民接受并且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统一藏式建筑风格.而且提取出来的元素十分具有实用性,因为防御功能的需要窗子往往采取放射形,这种装饰元素加大了门窗的立面效果,还体现了碉楼向上收分的形状,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重感,体现了传统藏族人民的智慧.
图1 数字化建筑
藏族的传统特色建筑——碉楼,藏族碉楼建筑的特点是就地取材,用石材做成外围护结构,其外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厚实稳重的石墙担负着保卫、保温隔热与防寒的作用,设计外小内大的放射形状的窗子,其外墙石材一般可保证数百年的正常使用,内部结构一般采用“木骨泥墙”的形式.走廊采取当地植物编制成帘,防风防晒,在交通不发达的地区这种方式十分方便,这些特色构建实现了藏族传统建筑的实用、可靠、稳定、经济.我国有关BIM 方面研究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不同地区之间BIM技术使用程度差距较大,偏远地区普及程度较低,在熟练掌握BIM技术基础上,利用BIM技术建立起藏族传统建筑模型,可以更好的组织藏族建筑中存在的设计语汇,还可以利用“TIME”系统模式解决藏族建筑传承难的问题.
基于第二种叙事性手法的拓展,将门、窗、墙、楼梯、屋顶等建筑构件作为词汇,结合实际的功能,追求建筑语汇中的规律.例如外走廊习惯以编织植物作为窗帘,命名为“植物百叶”,如图2所示.一般来说阿坝藏羌自治州藏族传统碉楼属于围合型建筑,外墙是石材,该石墙承担了保温隔热与防御的作用,并且经久耐用,门窗狭小且将窗户做成由外至内的放射型形状,内部是用木材、植物与泥土制成,类似简易自制混凝土.并且楼层之间采用木制可抽取的木梯,当遭遇进攻时石墙自然形成第一道防御,一旦敌对势力攻入碉楼内部,便可以将梯子抽取上来逐层防守,易守难攻.这种便于防御的设计符合人们心中对碉楼形成原因的预期.碉楼的这一设计不仅可以防御外敌入侵,还可以应对高原严酷的自然气候,以阿坝藏羌自治州为例,该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温自东南向西北由低到高.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冬季会经历长时间的严寒.部分地区流传着一个传说故事,认为防御战争和抗严寒并不是主要,碉楼门窗这种特殊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止某物进入室内.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这种说法的自然不能被采纳,但这个传说的存在表明:无论是藏族还是其他民间一些事物其初始意义大多和古老信仰及宗教观念有关,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事物的原始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被摒弃或者遗忘,但是其外形特点则作为设计语言流传下来.今天人们把青藏高原碉楼普遍解读为因战争而起的防御建筑很可能也存在类似情形[6].但碉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方便后续研究,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藏族传统建筑信息化,建立藏族传统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模型,研究建筑与历史中的宗教、战争、防御、信仰的关系以供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与更好地提取设计语言与整理设计语汇.
图2 数字化百叶
建筑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目,提取建筑语汇并运用、继而方便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存,是书写“石头的史书”建筑师一直追求的完美目标.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同时也具有悠久的建筑史,在我国建筑中存在着更加丰富的“连续性”与“随机性”,这些存在了几千年的建筑文化遗产饱经锤炼.这些建筑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现在的发展模式是多元融合的,设计出来的建筑应该是和谐的.在国际化的浪潮下,吸收各国先进设计经验与设计手法,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加强传统村落地区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建筑.
[1]M, L, XL. Koolhaas R,Mau B 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95.
[2]张为平. 叙事建筑与建筑叙事——浅析S,M,L,XL的写作策略[J]. 城市建筑,2014(01):42-45.
[3]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4.
[4]才让.吐蕃史稿:历史:甘肃人民出版社[N].人民出版社, 2010-06-01.
[5]戴庆夏.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M].书海出版社,1998:69.
[6]石硕. 隐藏的神性:藏彝走廊中的碉楼——从民族志材料看碉楼起源的原初意义与功能[J]. 民族研究,2008(1):56-65,109.
TheApplicationofNarrativeTechniquesinProtectingTibetanTraditionalArchitecture
CHEN Yi-d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China)
Tibet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like a stone-history book which reflects Tibetan culture and spirit. It’s also like treasure-house of traditional art which has been precipitated and accumulated in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on of Tibet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aterial, structure, deco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and analyzes traditional Tibetan architecture’s evolutionary process. It provides more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predict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narrativ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1673-2103(2017)05-0108-03
2017-5-20
陈怡东(1993-),男,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设计.
TU1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