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防御性驾驶的普及之道

2017-12-07 13:04南辰
汽车与安全 2017年4期
关键词:防御性机动车普及

文 南辰

探索防御性驾驶的普及之道

文 南辰

防御性驾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早先流行于英、美等国家,现广为世界各国所采用。简单概括,是指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预见”由其他驾驶员、行人、不良气候或路况而引发的危险,并能及时采取必要、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可分为预估风险、放眼远方、顾全大局、引人注意等技术要领。

在笔者看来,防御性驾驶背后,隐藏着一种积极有为的安全心态:天要下雨你能不能管?不能。带不带伞你能不能管?能。也就是说,防御性驾驶是尽最大可能,将驾驶人能够左右的安全要素发挥到极致,从而有效降低事故风险的技术要领。

目前,国内驾校已经从源头抓起,注重对学员开展防御性驾驶安全素质教育,但这远远不够。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9亿辆,其中汽车1.9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3.6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3.1亿人。在如此庞大的司机群体中,很多前些年学车的“老司机”,对防御性驾驶缺乏系统性了解和实践,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媒体和社会组织发挥合力,探索新媒体时代防御性驾驶技能的普及之道。

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舆论场,一则《“荷式开车门”你必须学会》的帖子被网民热转。帖子的内容是,在自行车大国荷兰,很多驾驶员总是用距车门较远的那只手开车门,因为这时身子会自然转向侧后方,容易及时发现车外的自行车或者机动车。笔者注意到,针对这则充满正能量的防御性驾驶知识普及帖子,河南等一些地方的交管部门趁热打铁,推出一些引导性宣传小贴士,起到了很好的安全知识普及作用。

目前,国内交通法规规定,开车门引发的交通事故,开门的机动车一方要负全责。因此,向广大司机群体普及这个“荷式开车门”的安全常识,既可以有效保护非机动和行人的安全,也有利于保护驾驶人和车内乘员的利益,可谓一箭双雕。

需要强调的是,在笔者看来,防御性驾驶技能与车辆的主动安全技术甚至自动驾驶技术有异曲同工之效。也可以这样说,由人类大脑依靠感官、经验、直觉和及时正确的判断起到的安全驾驶效果,很多其实可以依靠技术和装备的进步来实现。

举例来说,几年前,笔者曾经在德国体验过一些前卫的主动安全技术。例如,由于车辆侧后方装备探测雷达,当侧后方车道有机动车或者非机动车驶过的时候,车门会自动锁死,驾驶人从车内无法开门,同时车门侧报警灯闪烁,警示音响起。

类似的防御性自动驾驶技术还有,在车辆内部安装可以在一定距离内相互感知的探测芯片,在安装芯片的车辆经过有盲区或者无红绿灯十字路口的时候,如果车上电脑经过计算,判断出两车会发生碰撞,就会及时自动采取紧急制动等规避措施。

可以肯定,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车辆的主动安全性会大幅度提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驾驶员防御性驾驶技能的短板。对这一技术进化方向,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利用碰撞测试加分、设立强制标准等手段鼓励汽车厂家加快量产应用步伐。

近年来,随着行车记录仪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短视频的兴起,一些行车记录仪拍摄的前方车祸短片在新媒体舆论场被热转。对此,交管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当结合网络传播特点、热点、焦点,及时对有代表性的视频短片进行防御性驾驶的技术分析和点评,让新手能看出门道,让“老司机”能深化防御性驾驶的安全意识。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方的交通台搞的“驾商”测试APP,防御性驾驶技能是考察的重要方面。这说明让防御性驾驶技能得到更好的推广,各方应当齐心合力,抓住移动互联时代的技术特点,让相关宣传和引导入屏、入脑、入心。

要预防死亡事故,必须预防重大事故;预防重大事故,必须预防轻微事故;预防轻微事故,必须消除日常驾车的不安全行为。安全是一种习惯,习惯就是要从“荷式开车门”这样的小细节培养起来。

猜你喜欢
防御性机动车普及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河北廊坊市丁燕问:我国法律对于酒驾有何具体处罚规定
中国国旅:加关税背景下“防御性”凸显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分析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拒绝酒驾
浅析雷州古民居防御性特征
浅析防御性驾驶技术要点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