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笑话和馋文化

2017-12-07 07:38酱香老范
喜剧世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雅舍饮者馋嘴

★文/酱香老范

馋笑话和馋文化

★文/酱香老范

馋,是人或动物对食物过于贪爱。“馋”字右下两点,就像那欲滴之馋涎。吴方言常将“馋”“痨”二字合用,可见“馋”不是一个好东西。古今笑话中不乏对馋相的刻画和讥笑。

明代赵南星《笑赞》:“一人拾甘蔗渣而唼之,恨其无味,乃骂曰:‘哪个馋痨胚,吃得这等尽情!’”怪别人不留余甘,倒打一耙也。清小石道人《嘻谈录》有“馋妇看雪”。说一妇人嘴馋,言语间离不开吃。一日下雪,其夫几次遣她去屋外察看雪情,她都用不同食物来形容雪之大小厚薄。其夫怒,欲以火钳殴之。妇人曰:“我说的是好话,也犯不着用铁麻花打我,打得嘴像发面包一样。”一心想食物,三句不离吃。

馋酒的例子更生动。《笑倒》记:“父子扛酒一坛,路滑打碎。其父大怒,其子伏地啜饮,抬头向父曰:‘难道你还要等菜?’”某酒鬼在席间不小心将酒瓶打翻,酒溢于桌面,侍者用抹布将残酒抹去。在侍者绞抹布之际,酒鬼用嘴接从抹布中绞下来的酒。这和“难道你还要等菜”有得一拼。《嘻谈续录》记:“一人嗜饮,日在醉乡,杯中物时不离口,已成酒病。众人力劝其戒酒。嗜饮者曰:‘我本要戒,因小儿出门未归,时时盼望,聊以酒浇愁耳。子归当戒之。’众曰:‘赌咒方信。’嗜饮者曰:‘子若归,不戒酒,教大酒缸把我压死,小酒杯把我噎死,跌在酒池里泡死,掉在酒海里淹死,罚我生为曲部之民,死作糟丘之鬼,在酒泉之下,永不得翻身!’众友曰:‘令郎到底何处去了?’答曰:‘杏花村外为我沽酒去也。’”黄永玉有四格漫画,描述一嗜烟者决心戒烟,把烟斗扔出了窗外,但刚扔出手,就拔脚飞也似地奔下楼去,在烟斗落地前稳稳接住,美滋滋地吸了起来。烟酒之“戒”,于此异曲同工。

有关馋的笑话是相声素材之一。自马三立先生去世后,中国说单口相声的名家,孟凡贵可算一位。他外号“馋人老孟”,对京津一带的吃喝如数家珍,有很多关于吃的精彩段子,其《吃鸡》《吃月饼》等相声作品,对嘴馋者的刻画维妙维肖。

笑话中讥诮馋相,主要针对贪口腹之欲者的贪得无厌。事实上,饥饿者觅食物时更馋相毕露。如果说对贪食之馋不妨鄙夷,那么,对饥饿之馋当加同情。在全面小康社会,如还有人因饥饿难耐而盗抢一片面包,不仅不是罪,而是这个社会有问题。

梁实秋《雅舍小品》有一篇《馋》,开篇就说:“馋,在英文里找不到一个十分适当的字。”“greedy”在特定语境下虽可指嘴馋,但平时更指广义的贪婪。雅舍主人说:“也许我们中国人特别馋一些。馋字从食,有声。毚音谗,本义是狡兔,善于奔走。人为了口腹之欲,不惜多方奔走以膏馋吻,所谓‘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真正的馋人,为了吃,决不懒。”同样,真正的吃货,在“赶食”之旅上动如脱兔。

饮食行业还以“馋”为旗号,来经营商标品牌。如广州的“馋香思”烧烤。重庆的馋味鸭(馋嘴鸭),根据不同地域的方音,注册了“馋嘴”“馋味”两个商标。而湖南土家族的特色小吃——馋嘴饼,有“中式披萨”之誉。

有的馋,用民谚说是“肚饱眼不饱”。有吃货戏填《卜算子·火锅》一阕:“虾滑送春归,毛肚迎春到。已是菠菜冻豆腐,犹有肥牛俏。俏也鲜菌菇,还有香油料。待到这家打烊时,再去赶夜宵。”当然,馋非罪,而证明胃口好、身健朗。况且,馋中多有文化在。汪曾祺生前编过一本《知味集》,乃名家谈吃随笔的合集。他在征稿小启中说:“浙中清馋,无过张岱。白下老饕,端让随园。”难怪有网友声称:“爱吃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别说我是吃货,叫我馋师。”《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以写美食文章起家的大牌专栏作家“沈爷”(沈宏非),不就自称“馋宗大师”吗?

编辑/秦远

猜你喜欢
雅舍饮者馋嘴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远方
馋嘴巫婆
乐饮
馋嘴的格雷特
【雅舍】
月下独酌
算命
雅舍雅事
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