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媛媛
【摘要】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基于行为主体而形成的决策教育系统,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模式和心理结构。作为决策行为教育机制,公共体育以学生的个体行为机制为转移,结合不同个体的差异进行“素质优化”。同时,作为综合性的教育体系,找准课程设置的关键点,优化目标系统,加强学科教学效率对提升课程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就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目标展开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目标;问题研究
一、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特性
(一)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公共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特殊性,不是以某一具体功能的实现而人为策划的固定机制,而是沟通社会人力资源优化和人才素质优化及培养的特殊连接机制,其主要目的是强化人才的适应能力和素质形态,帮助大学生适应角色转换,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认知结构,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所谓教育目标的特殊性是指学生的“中介性”,这种中介特性是学生由校园走上工作岗位这种现实趋势下形成的特殊价值属性,这时学生的心理结构已经发生改变,能否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强化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显得极为重要,而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刚好满足这一需求。
(二)教育目标的功能性
大学作为社会人文生态的重要组织架构,人才培养是其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才的支撑既是大学实现办学宗旨的重要途径,也是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人力资源特性不仅是社会的根本价值属性,也是大学作为工程系统的功能属性。公共体育作为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课程系统,其教育目标的功能属性是主要特征。公共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不同于专业课程设置,公共体育是以强化个体机能属性为核心。因此,其教育目标是针对行为认知个体实现的功能特性转移,目标累积了功能的预定价值,造成系统教育目标具有了系统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形成与发挥可看作是基本习惯或基本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不以外部环境条件为转移,促进学生个体形成独特的功能价值。
二、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目标的功能定位
(一)以个体素质优化为核心
从教育实践角度来看,大学公共体育的教育目标是以“素质优化”为核心。不同行为主体的素质有着极大的差异,在相同的教育系统作用下,促进教育行为主体形成与教学标准相一致的素质水平就成为了教育系统功能达成的主要目标。大学公共体育的教育目标可以看作是优化整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心理认知意识,也要促进大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认知架构和身体素质,满足社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条件。当然,以素质优化作为核心的目标是公共体育教育系统进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只有优化大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其心理认知结構完善,形成有利的身体条件,才能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求。
(二)以终身健康为目的
公共体育教育的目标还在于提升大学生作为引导行为主体的健康水平。有利的身体条件是人们进行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大学生往往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走向社会后也会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如何释放压力调节心情,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就成为了公共体育设置的根本目的。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普遍不够均衡,经常出现心理失衡现象,群体性的心理疾病也较为普遍。公共体育作为以促进大学生终身健康为目的的课程系统,以锻炼学生思维为主要目的,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心理认知结构,让大学生学会调节心理,释放压力,促进学生保持生理和心理双项健康。大学生只有心理认知结构完善、心态平稳、身体健康、运动能力较强,才会形成较强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性不是单纯的适应大学环境,而是能够形成积极开朗的性格、宽容的待人态度、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从而能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结语
大学公共体育的教育目标有着一定的系统特性,功能性和特殊性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功能性决定了个体行为认知能力的形成,特殊性促进学生心理认知结构完善,以个体素质优化为核心,以终身健康为目的,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完善的行为机制,以便快速适应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探讨
[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24):2-4.
[2]张学军.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
改革研究评述[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06):1-3.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