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峰
她爱诗,爱酒,爱春花秋月;
她写雨,写风,写悲欢离合。
岁月悠悠,如江水流逝,
黃花莫比美人瘦,美人不堪永世忧。
只有那文字珠玑,让人铭记。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早期生活优裕,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打下了文学基础。出嫁后,她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她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后,她境遇孤苦。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被誉为“词家一大宗”,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代表作有《声声慢》《夏日绝句》《如梦令》《醉花阴》等。
眉黛浅处花烂漫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才学之士,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也是官宦世家出身,是宋朝著名宰相王珪之女,文学修养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李格非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据《宋史·李格非传》记载,他在担任郓州(今山东郓城)教授的时候,因为俸禄太低,郡守想让他多兼任一些职务,好多拿些薪水,却被李格非拒绝了。后来他在江西上饶做官,当地有个道士妖言惑众,骗取钱财。一次那道士的车马正好与李格非相遇,李格非竟然命人将道士从车上拖下来,痛打一顿后驱逐出境。李格非精湛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清正刚直、疾恶如仇的个性都对李清照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父母虽然疼爱女儿,但是却教女有方,从不溺爱娇惯。平时,父母对李清照要求极其严格,只要女儿稍微违犯了家规,他们轻则批评,重则斥责。他们规定李清照每天黎明起,早晨朗读背诵,中午讲解诗书,下午作文答对,晚间写大字,间或作画、下棋和游戏等。
相思与闲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里,能遇到志趣相投、情意相合的美满姻缘,对双方来说都是十分幸运的。李清照十八岁那年,与比他大三岁的大学士赵明诚结婚。他俩志趣相投,特别是对金石书画都十分痴迷。婚后,他们一同去大相寺逛庙会,买回中意的碑文字画,相对展玩咀嚼,废寝忘食。李清照为了协助丈夫搜集文物,日常生活十分节俭,“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一次,看到一幅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李清照夫妇爱不释手,但卖画人执意要20万钱才肯出手,李清照夫妇实难筹集,只好将画留在家中把玩两个晚上,然后还给了人家,两人为此怅然若失了好多天。
李清照曾作《醉花阴》一词,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却又想胜之,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最后写出词五十首,其中夹杂李清照的词。写完后,他叫人评鉴。友人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友人回答后,赵明诚不禁哑然,原来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社会的不安定,使沉醉于幸福家庭,畅游于学术研究、文学海洋的李清照被迫走出书斋,踏上了流亡之路。
公元1127年3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现南京)去世。当时,做官的人的父母去世之后,要“守丁忧”,官职也就被免掉了。于是,李清照夫妇就到江宁奔丧。当时整个国家的形势非常危急,奔丧的同时还带有逃难性质。他们知道山东迟早要落入金人手里,面对家里的大量文物,经取舍后,“尚载书十五车”。此后,李清照没有随丈夫赵明诚南下江宁,因为“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于是,她去到青州料理这些文物,还有其他的一应家物,等到来年开春的时候,再用船运到江宁。就在这一年的12月,处在动荡时局中的青州突然发生兵变,李清照锁于屋子里边的文物几乎都化为了灰烬,李清照拼命抢救了一些非常珍稀的字帖等文物,其中包括赵明诚花费了20万钱从东京章氏人家购买来的《赵氏神妙帖》。后来李清照乘船南下准备过镇江时,又遭遇强盗抢掠,她依然想方设法怀抱着这幅字帖逃过劫难。对此,《金石录后序》里都有详细的记载。由此可见,他们夫妻对文物都有共同的喜爱,不仅有很强的档案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而且还有强烈的责任心。
生当作人杰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之作不但有婉约之情,还有雄壮之气。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对项羽的自刎结果评价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对于这一历史,李清照却有独到的见解,她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对西楚霸王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一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写此诗的一个导火索是,当时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战乱,而是悄悄地缒城逃跑了。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当京城已陷,她和丈夫往江西方向逃亡,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兵败自刎的地方时,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同时,她也借此诗暗讽当权派的无耻行径。
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在乱世中,她始终爱国,关心政治。
人比黄花瘦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晚年的李清照没有亲人,没有子女,她不得不总是在回忆中度日。但是,她对生活又是充满热情的,她希望冲出自己这个很小的生活圈子,多去认识生活,去感受生活,这种矛盾的心境,无时无刻地交织在她的心里。这种心情也在她的创作当中表现出来,最典型的一首词,就是她的《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蓬乱的白发不好看,不愿意晚上出去,因为晚上是和家人团聚的时候,虽然她的“酒朋诗侣”不少,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亲人。最后,她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朋友们在外面热闹地饮酒,说笑,做游戏,她不想出去,但是她又希望能加入他们,于是她把帘子挑起一角,听朋友们的欢笑,只要听一听就足够了。晚年的李清照就像清澈的深潭,还是那样的沉静,但她的感情内涵更加丰富了。
——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
李清照生活于南北宋更替的时代,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岁月化为她记忆里的一个剪影。如果说她只是一味地沉寂在“小我”的感情空间里,那么再多再精彩的诗词也显得有些浅俗,不管多少的罗曼蒂克与儿女情长在面对国家危难时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但是,我们分明看到,一个女子在面对国破家亡之时表现出来的坚强和硬气,“生当作仁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只有心怀民族大业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博大的诗句,她对这个国家有着无限的热爱,对故土有着无限的依恋,她没有囿于“小我”的感情世界不能自拔,她的思想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她的诗句关注着国家的兴亡。一个作家,只有秉承着自己的良知进行创作,用自己的文字挖掘社会的弊端,反映社会的现实,用自己的忧思与情感浸润世人灵魂,唤起人们的责任意识,推动社会进步,他的创作才具有传承千代的价值,他的人格才具有灿烂万世的魅力。(冷蓝mylove)
——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后来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张汝舟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在他看来,你既嫁我,你的一切都应归我所有,为我所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于是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下,李清照走上了一条鱼死网破之路。
原来,张汝舟曾向李清照吹嘘自己科举考试作弊之事。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逃脱这张罗网。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都要坐牢。李清照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宁可坐牢下狱也不肯与之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李清照的诗名在外,很多人关注此事,所以她只坐了9天牢便被释放了。在宋代,一个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势必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责以“不终晚节”。李清照以柔弱之身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用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不堪忍受的婚姻,全身心地投入《金石录》的编写中。(梁衡)
李清照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可也许人们对她的印象只是寥寥数首如《声声慢》《一剪梅》《武陵春》《醉花阴》之类的名作,又或是“婉约词宗”以及“男有李后主,女有李易安”之类的赞誉。的确,她也完全配得上人们给她的这些桂冠。但于她而言,那并不是她的全部。她也并不仅仅是那个多愁善感的小女子。她的个性与她的词一样,让人且迷恋,且哀怜。
她灵秀聪慧,少有才名,备受人们的嘉许。而她的率真果决,敢爱敢言,却为她带来了生前身后的种种忌恨与诋毁。她爱花,爱酒,爱这春光般烂漫的人生,但命运却只在她手上放了一半的幸福,前一半是美满甜蜜,后一半却只留给她苦涩流离。
虽然她多才又博学,但现实却总是如此残酷。她对于太多太多的事情,亦是无能为力。而那些眉黛浅处的哀怜与歌,只被她轻轻地别在诗笺之上,留给我们一个帘卷西风时的婉约背影。
从中学开始,我就被她那些灵动流转的词所深深折服。但直到很久以后,当再一次读到她的词时,心中早已是别样的感受。原来,初次见到《漱玉词》时的那份惊艳,终究还是肤浅。
且掬一捧心香与这不息流转的时光。当我们再来读她的词,或许不仅只读那些绝美的言辞与意象,或许,我们更要读的,是她的心。
每每读易安词,总有一种优雅而安静的感觉浮上心头。她的词,几乎看不到生僻的字,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字句,甚至于口语、俗语都被她信手拈来。但在她的笔下,这些不起眼的文字仿佛忽然间就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如同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让人倾倒且迷恋。即便是精思巧构,也从不留任何痕迹。她的词,宛如写于水上。千百年来,唯有她才有这样的情思与文采,亦只有她才配得上这样的称许。
点墨,即是她的寸心。词中的每一个文字,都自有她的深意。我们不能只是望见了花的美,却忘却了花的香和深藏于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那些绝妙华章之后,藏着一颗怎样的玲珑词心?而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一种温婉与多情呢?(有删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流露出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就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有“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得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