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莉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和诱惑,很多学生成为“低头族”,传统的德育课堂模式无法提起学生学习兴趣,要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就必须适应“互联网+”教育形势,切实了解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提高德育课教学创新模式的针对性。笔者选取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徐州技师学院”)7个二级院部涉及10个专业的共325名学生,利用“问卷星”对学生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共286份。
一、德育课教学现状调查统计
1.关于徐州技师学院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调查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少部分学生对德育课较感兴趣,部分学生对上德育课有些兴趣,更多的学生对上德育课没兴趣;因而对德育课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基本是教师要求,学生才参加;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比较固定,学生大部分没有独立思考完成;甚至是采取消极的抄袭或拒绝作业;考核评价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学生对这种评价方式可能并不认同,但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因此,学生当前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倾向是比较消极的。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是徐州技师学院主要的讲授方式,然而学生对此并不喜欢。相反,很少的教师会用到情景模拟、辩论、演讲和社会调查。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的统计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首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法,如情景模拟、讨论和案例分析法,其次是联系实际启发,再次是社会调查,最后是教师讲解。这说明如果能够改变一下授课方法,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态度还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也特别希望改革德育课教学方式,这为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提供了可能性。
2.关于当前德育课具体教学组织情况调查
(1)德育教学目标的制订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是新课改在教学目标上的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建立在以德育课传统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的基础上,来突出“以人为本”。因此,在目标制订时特别要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但徐州技师学院德育课教师对教学目标选择情况正好相反如表4所示,表4显示,大部分教师在设定德育课教学目标时,基本是选择以掌握基础知识和获得技能作为教学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德育课兴趣培养的比例则较低。说明徐州技师学院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对德育课程的总目标以及价值的掌握程度不够明确。
(2)德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徐州技师学院德育课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的依据绝大部分是德育教材,也有很大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师的专业特长,在多媒体教室教师会选择网上的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而笔者从教以来也没有编写过校本教材,更无所谓依据校本教材来选择教学内容了。
(3)选择德育课教学方法与设计教学方面。表7和表8的统计表明:像教师讲解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91%的教师在徐州技师学院的德育课教学中仍旧使用,而且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很少关注多元化目标。此外,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教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法也是很少用到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德育教师首先会考虑的因素。这说明德育教师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持积极的态度,但对教学方法转变还没有适应,或者说只在教的形式方面作了改进而忽略了它的实际效果,采取的教学模式仍旧比较单一和陈旧。
3.德育课学习评价方面
德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作为检查和评价知识学习掌握程度的工具。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宗旨应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既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又能达到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目的,从而最终完善素质教育。下面是徐州技师学院德育课学习评价情况统计:
表9表明,德育课学习评价绝大部分采取的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比例总评相加的方法,像主题活动评价、观察记录、合作学习评价、自我评价只是少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而采用,一般当做平时成绩进行记录,像个人成长记录和个案分析这两种评价方式由于评价难度较大而没有教师采用。
二、德育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笔者对中职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有以下两点理解,以下仅以徐州技师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1. 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德育课兴趣不足。徐州技师学院学生情况比较复杂,有应届初中毕业生,也有打工几年重返校园的学生,多数学生文化成绩较差,学习习惯不好。此外,学生在长期的听课过程中形成一个观念,认为学德育课没有什么用,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没有太大帮助,不如花时间与精力学习好专业技能,为以后就业、走入社会做好准备。所以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德育教学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作用被大大削弱,更起不到对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帮助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对德育课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学习积极性下降。
(2)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刻板。大部分教师在设定德育课教学目标时,基本是选择以掌握基础知识和获得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形成较单一。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德育课兴趣培养的比率则比较低。说明徐州技师学院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对于德育课程的总目标的把握还不够。从上表4可看出,德育教师在当前德育教学中依然采用的是讲授法,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只在徐州技师学院,也在相当多的中职院校德育课教育教学中仍在广泛使用。像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模拟训练、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参观调查等教学方法仅有少部分教师在公开课时会加以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体性、体验性、参与性、实践性,课堂氛围显得枯燥乏味。
(3)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较少。目前教师对电教设备的使用,也仅仅是制作教学课件时适当增加一些视频或时事案例以辅助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教师对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选择比例也很小,很难适应“互联网+”教育形势。教师虽然对学生上课偷玩智能手机持反感的态度,但无法否认智能手机设备对学生的诱惑力是一般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但由于教师目前对如何利用智能手机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还没有较好的研究成果,因此目前在課堂上是禁用手机的。
2.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现实性
徐州技师学院德育课教学确实呈现出“投入大、产出小、实效性低”的现象。教师按照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的要求并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应付差事,而学生又对德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感觉乏味,提不起兴趣,有时也想听课,但是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对所授教学内容懵懵懂懂,有时假装听课或者低头做其他与德育课无关的事情,比如偷偷玩手机或者上课睡觉等,教师刚教完新课,内容却早被抛到脑后,达不到德育的目的与要求。
因此,笔者认为,徐州技师学院要想改变这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教学现状,达到高效德育目标,必须顺应当前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势,改革德育课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这也是笔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