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三峡那光》和《诗画江山》虽然都是对风景人文的书写,但各有不同的特色。前者重点是对家乡三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守望;后者则是诗人的游思,不仅有诗人在祖国大好河山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亦有佛教禅宗的熏陶。
关键词:守望 怀乡 超越 禅意
《大三峡那光》和《诗画江山》都是李尚朝近期的作品,2009年出版的《大三峡那光》表达的是诗人对家乡三峡的热爱和守望,2015年出版的《诗画江山》则更多的是注重诗人四处游历后心灵上的变化和感悟。从守望到超越,看三峡诗人李尚朝是如何成就这一变化的。
一、《大三峡那光》与守望故乡
“漂泊的云/你能不能带我/抄近路回家?”{1}李尚朝多次回望故乡,他将自己对故乡的情怀都寄托在了诗歌里。《大三峡那光》中的第二辑《白云下面那故乡》是他2000年至2008年几次返乡时创作的,其中不仅记录了诗人回乡的复杂心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还有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关注。
(一)回乡的复杂心情 游子离家数年,理应迫不及待回乡,但诗人回乡的心情却十分复杂。“回到村庄和老屋/没有乌鸦,飞离了喜鹊/像一头老牛的夜归/既不轻松,也不严重/像一片黄叶落地/曲折走过,风吹过”。“村庄和老屋”象征的是诗人心中的精神家园。诗人离家多年,心中牵挂的不仅是那片故土,还有它所代表的生存状态和人文情怀。然而这些都已不复存在,所以他失去了归属感,“我是个终究要走的人/此生永远/也回不到从前的老家”。除了诗人复杂的回乡心情,他对自己的比喻也是耐人寻味的。在诗歌中,诗人自称“像一头老牛的夜归”“像一片黄叶落地”。同样是回家,游子的心情和夜归的老牛是否一样?或许对他们来说,回家与否并不重要,因为没有太多人会在意,只在于自己的心。或者“像一片黄叶落地”,除了自己,没有人知道自己回来过。
(二)童年的美好回忆 回乡后,诗人心中满满都是对童年的回忆,“虫儿在月光下飞,天河浅浅,时光倒流/虫儿虫儿,一只又一只,它们飞它们飞/它们好看的姿势,比我想象中的还有才华”。诗人的童年就是和这些大自然中最美丽的生灵一起度过的,回想小时候痴痴地看着月光下的虫儿忽远忽近地飞在空中,那真是最无忧无虑的時候了。还有童年的蟋蟀声,“如今没有什么区别/蟋蟀的歌声/还在老墙外,杨槐边/满地的杨花满地的香……蟋蟀的歌声和我们的笑声/一样地迷人”。在诗人的记忆中,虫儿和蟋蟀都是他的小伙伴,他们一起飞翔,一起歌唱,每个生命都是平等快乐的。《鸟蛋》《槐花香了》《大橘子》这些诗歌也都代表了诗人童年美好的回忆。
(三)故乡的另一种守望 回首故乡,诗人并没有只将目光停留在对家乡的怀念中,他还将目光转向了社会层面,提出了这些在当时还不够重视的社会问题,希望对家乡建设能有所帮助,这也是对家乡的另一种“守望”。“我好像被什么堵在风箱的中间/并想起了农村、城市/这两个我居住过的地方/我还在夹缝中/爸,在人与非人之间/在精神与肉体中间/你也在夹缝中吗?”诗人将身处在农村和城市夹缝中的自己类比人与非人之间的父亲。他认为父亲死亡后在“人”与“非人”之间的夹缝中,而“人”与“非人”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只要确立了“人”的概念,“非人”的概念就十分清晰。而“农村”和“城市”虽然也是两个概念,但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可诗人在诗中把“农村”和“城市”两个概念对应了“人”与“非人”两个概念,说明在诗人的心中,“农村”和“城市”也是完全对立的。生长于农村的诗人到城市中,生活总会觉得格格不入,因为在他心中这是两个完全不同且对立的地方,所以他一直生活在痛苦的夹缝中。诗人借问父亲之句写出了自己在城乡融合中出现的心理落差,对城乡融合这个社会问题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诗人在《空巢》中提出了另一个社会问题。“空巢”是双关语,不仅指那些没有鸟儿的空巢,还代指了留守在乡村的空巢老人。“奶奶/我看见空巢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在树上?”诗人将人和鸟进行类比,被留下的空巢老人——奶奶就像没有能力远飞迁移的鸟儿,被这个世界遗忘在了树上,遗忘在了家里。空巢老人至今仍是一个社会关注点,诗人李尚朝在2002年就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社会现象,说明只有将创作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写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诗歌。当然,这也是李尚朝心系家乡的缘故,才能写出这样的“问题诗歌”。
“守望”是《大三峡那光》的主题,而在《诗画江山》中,“超越”就成了主题。
二、《诗画江山》与超越心灵
《诗画江山》这部诗集像诗人的一部游思。刘再复曾说过:“我把自己的‘游记称作‘游思,便是因为游记中不仅有观感,而且还有阅读的联想与思索。”{2}
(一)超越山水的心灵 “唯有时间,能淡化它的风云/唯有傍晚,能美化它的落霞/此刻,因为相对的近/我还能听到屋檐的风声/但历史终将倦怠,包括风云卷起的旋涡/包括石上留下的伤痕/天高云淡,当一切远去/我们看见的,终将是苍狗,白云。”{3}《庐山风云》这首诗内涵丰富,充满张力。“时间”和“傍晚”本来只是两个普通的名词,但被诗人巧妙地融合进诗里,赋予了它深层次的内涵。“唯有时间,能淡化它的风云”,庐山的风和云在诗人的眼里本来是静止不动的,但因为时间在变,空气才变,温度才变,庐山的风和云才会变化。让“时间”这个静止的名词在读者的想象中成为动态的名词,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唯有傍晚,能美化它的落霞”,傍晚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时间,落霞也正是因为“傍晚”这个时间点的出现才更加美丽生动。“但历史终将倦怠,包括风云卷起的旋涡/包括石上留下的伤痕/天高云淡,当一切远去/我们看见的,终将是苍狗,白云。”诗人认为,历史会将一切都带走,无论是“风云卷起的旋涡”,还是“石上留下的伤痕”,都将远去,消失不见。这就和佛教中的“无常”相似,宇宙中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诗人明白,执着地追求眼前一瞬的灿烂和兴盛是没有用的,因为生命是不断运动的,我们始终处在无常的变化中。
(二)擦身而过的禅意 诗人在寺庙游玩时仿佛窥探到了一点禅意,却又只能浅尝辄止。就像他自己说的:“禅与我擦身而过,风卷残叶/一阵烟,就过去了,我还没想明白/可能又得往下一处/参观参观,回忆回忆”。传圣师父说:“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每个人对于“禅”都有自己的理解。李尚朝说:“所谓的禅/就是愿者上钩,不愿者可以游远/与时间无关,与执着也无关。”在诗人眼中,愿与不愿最重要,不需让太多顾虑影响自己的本心。“所谓风生水起,都只是眼中的摄色/沿江而坐,也等于脚踏祥云/不幻想,不讨论,也不赞美/从水中来,到岸上去/按照内心的吩咐/做一个安静的人,头戴斗笠/任水波一圈一圈/浮云潜水,过往不见。”其实什么都在于心,眼前所谓的风景随时会变,只要你愿意,甚至可以想象祥云在自己脚下。但诗人选择“不幻想,不讨论,也不赞美”“做一个安静的人”,看着水波一圈一圈淡去,因为一切终会消逝,执着于眼前毫无意义。endprint
三、从“写实”到“写意”
两部诗集的主题“守望”与“超越”,可以看作是诗人从“写实”到“写意”的改变。“禅意”就是改变之根源。
《大三峡那光》中,李尚朝是写实的,他提出了“空巢”“城乡融合”“三峡工程”等社会问题,这时的他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诗人客观地提出这些问题,不仅是想纪念已经变化的家乡,更希望解决这些问题,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也许是因为看过祖国更多的山川河流,领略过更多的风土人情,诗人的心境也变得愈加开阔。现在的李尚朝依然心系家乡,但与上一部诗集相比,《诗画江山》是写意的。《庐山风云》中的佛教“无常”观、《相约去锦里》中的“手持经筒的少女”、《禅是一种低音》中对“禅”静心的领悟,这些或直接或间接出现在诗歌中的“禅意”,是诗人变化的根本。“听,听,雨水的声音,树叶的声音/远处的脚步声,鼾声,夏夜的虫鸣/血液流經心脏的潮汐,夕阳下的行人/鸟翅,玫瑰,金箔覆盖莲花的过程。”在华岩寺庄重的圣地,诗人摒除周围一切嘈杂的声音,静心凝听,他不仅听到了雨水、树叶的声音,就连远处的脚步声、鼾声以及夏天夜里的虫鸣声都能听见。“心脏的潮汐”大概就是每一次脉搏的跳动,诗人静下心甚至能感受到心脏的每一次跳动和血液在身体里的每一次循环。这是一种忘却周遭环境,只关注自己本心的灵魂修行。“在华岩寺/我们看到的禅,是一种低音/低得只有心灵,才可以听到的神明。”不理会自己是否身处闹市,静下心用灵魂感受,才有可能窥伺到神明。
四、结语
诗人在两部诗集中完成了从“写实”到“写意”、从“守望”到“超越”的变化,“禅”是其变化根源。虽然李尚朝说是“擦肩而过的禅”,但“禅”至今仍影响着他,并体现在他的创作中。组诗《禅茶一味》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说,禅茶一味/原来就在你的手上,越过行云流水/你可以打开一座含香的城”。
{1} 李尚朝:《大三峡那光》,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本文《大三峡那光》引文均出自本书,下不另注。
{2} 刘再复:《世界游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3页。
{3} 李尚朝:《诗画江山》,团结出版社2015年版,第90页。本文《诗画江山》引文均出自本书,下不另注。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重访新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2] 李卫国.时光里的慢摇——李尚朝诗歌论[J].名作欣赏,2016(32).
[3] 周其伦.李尚朝倾情讴歌《诗画江山》[N].新华书目报,2016-04-21.
作 者:文君竹,重庆三峡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在读研究生。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endprint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