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有机构成,小学语文是学校语文教育开始的第一站,承担着唤醒生命、启迪智慧、丰盈情感和积淀文化的重要使命,可谓是核心素养“核心”的“核心”。在语文课堂中,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字、漫长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博大高远的民族理想,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美育因子、璀璨夺目的智慧光芒和纯真质朴的生活情怀,对于学生丰厚人文底蕴的形成、良好美学品味的锻造、理性科学精神的建构、健康个性人格的确立有着积极作用。
一、细化教学目标,明确培养方向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引导。“核心素养”内涵丰富,主要涉及三方面,涵盖六类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十八个基本要点,十分全面系统地将素质教育的全部期待呈现给教育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据,将原有的课程教学目标细而化之,与核心素养的关键词逐一对应,使教学目标一目了然、清晰可见,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高效地开展核心素质教育。如,“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词“人文积淀”关注对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就应强调这一点,帮助学生通过多认、多读、多记、多练来巩固和强化学习成果;关键词“审美情趣”,要求培养孩子善于发现和欣赏美的眼睛,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等等。在讲解《春到梅花山》、《雨后》、《北大荒的秋天》、《冰花》时,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出去春日踏青、夏天观雨、秋日画菊、冬天赏冰,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找一找四季的身影,以自然之“美”来滋养他们幼小的心田;关键词“批判质疑”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笔者建议,在讲授寓言类课文时,如《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等,改变原有的“灌输”式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深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完善,更加缜密,最终才有可能形成科学的辩证思维。将“核心素养”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语文教学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链接现实生活,增强情感体验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理论,语文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理想的语文教育应当是一种确保学生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教育。“核心素养”所涉及的文化基础、自我发展与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究其实质,就是在强调使学生更好地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更好地生活。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式将语文与生活链接的更加紧密:第一,增设体验环节。小学生处于感性发展阶段,他们是通过各种感官来实现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与交流的,教师可以在知识和技能学习结束后设置体验环节。如,在二年级下《母亲的恩情》一课中,教师布置了为父母做一件事的作业,学生通过制作感恩卡、做家务、为父母捶背洗脚等方式来表达感恩之情,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体验加深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重;第二,解决生活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小学生通過语文学习来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借助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及所接受的价值观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方面,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的设计十分科学,每一学期开篇都设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不同的学年安排具体的内容,从最初的“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切实贯彻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三、丰富评价手段,夯实培养成果
评价是教学的终点,更是教学的起点。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判断,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核心素养”的实施必然提倡更为灵活、具加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在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考察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更多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笔者认为,一方面,要继续丰富对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考察形式,打破以卷面考试、终结性测评来“定成绩”的形式,增加课堂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形式,使考察变得更加立体多样、更加科学全面;另一方面,则应思考如何将不可或难以量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察落到实处。教师认为,与家长进行沟通协作,制作学生语文成长档案是比较好的方式之一。在成长档案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内容,如“我会背”“我会记”“我会说”“我会思考”等,或者是“语文知识小达人”“口语表达我最行”“我最喜爱的古诗(文)”“我有一支生花妙笔”等,档案内容随时补充和完善,确保及时从知识技能的积累、口语表达、语篇阅读、写作等方面记录下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点点滴滴,使孩子的成长、发展与完善的动态过程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既便于教师的调整教学方向与策略,也是学生成长的宝贵资料。
这里,笔者以所承担的小学语文课程为改革实践一隅,就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积极探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划最终得以有效落地的实践策略,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希望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