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品格只能由品格来塑造,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催生,素养也只能由素养来教化,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要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自己必须具备相当的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质量和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养状况,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义、要求、方法的理解、把握、实践与创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建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使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心存核心素养理念,研究核心素养框架,考量自身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使自己的素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相合拍。
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評价机制的影响,命题、研题、解题几乎成了教师的核心素养,只教书不育人也成了教师的教学定势,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染上了功利色彩,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生的整体关怀,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应付各种考试而实际无意义和价值。不少教师为分数而教,为名利而战,其教育教学行为可概括为“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考试,为了考试一切”。教师已经被训练成只能适应标准考卷、标准答案的传递员、搬运工,正因为重“教”轻“育”,导致学生学习名次化、能力学分化、人格证书化、道德标签化,让受教育者变成了教育流水线上被严密操纵的零部件!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当下是“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能力,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教书”,而是“教人”,塑造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线,更应注重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及综合能力的提高,要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思考自己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什么,要通过思考、研究、读书、培训、反思等途径,提升自己的师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心理素养等,要重新关注课程的价值和自身价值、教育观念,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关注素养的养成,把获得核心素养的点金之术教给学生,以自己的高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