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致力推动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坚持中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创新了治国理政的理念思想战略。这一创新过程,有着明显的时代色彩和理论特质:一是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二是把握明确的目标导向;三是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0;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7)09-0056-07
中共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就率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新起点。5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推进,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显著改善。“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①历史传承,其命维新。从中共十八大到即将召开的十九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近40年来,不竭的生机与活力就来自于思想理论上的解放和创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秉承这种思想作风,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以开放的理念和广阔的视野,进行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创新,形成了从指导思想、理论观念到行动方案三个层次的理论创新体系与逻辑结构。
一、在坚持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创新是在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下,对既有观念和规范的调整和变革。创新不是隨意的,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②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其理论创新的原则和依据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并从实践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和提炼新的理论观点,发展和充实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创新的主要路径与根本特点。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上更加坚定自觉,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上更加积极主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更高水平的思想理论创新。
1990年代苏东巨变以来,国内外出现了一股怀疑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和观点。这些言论和观点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与此同时,固化、僵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一定程度存在,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不时出现。这两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都影响和妨碍了思想理论的创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为了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创新,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错误倾向。在坚持的前提下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坚持,初步形成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格局。
习近平在7·26讲话中强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这是一切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再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做好各项工作、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看家本领”。他在2013年9月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将马克思主义比做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形象贴切,言简意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表达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中的基础地位和指导作用做了清晰而规范的表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①思想理论创新是一个科学过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当然就要成为创新的思想依据和理论基础。
习近平不仅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创新中的指导地位,同样重视在理论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将自己的理论作为需要后人充实和发展的理论体系,甚至他们本身也在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原有的一些观点。《共产党宣言》的每一次再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要对原有一些观点进行说明甚至修正。②习近平正是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这一基本特质,要求全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中进行思考和探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认为,不断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保持真理性与科学性的基本前提,停止了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③
如何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④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这一命题包涵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引领和路径规划。endprint
二、在改革中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十分复杂和丰富,需要中国共产党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对其内在规律有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40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概括理论,得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结论,逐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党情、国情、世情的认识,提高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规律的认识。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新起点上,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前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全面探索,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结论,提升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成为新时期理论创新的重要特征和核心内容。
首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理论创新的主题,将一切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归纳和安放在这一主题之下,以这一主题作为创新的原则与标准,以此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创新的前提与条件。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主题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逻辑更加周密,创新的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更加强化。习近平在7·26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主题就是核心,主题就是标准,有了核心,有了标准,理论创新才会更加自觉。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下,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科学思考,并结合改革实践得出了一系列新结论,概括和提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理论观点,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如在全面从严治党与推进改革发展关系问题上,将人民主体地位的需要和标准统一起来,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与逻辑双重统一。美国著名学者熊玠在《习近平时代》中这样写道:“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亮相就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他说,新形势下,中共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他要求全党必须警醒起来,下大气力解决这些问题,使中共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①
其次,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与阶段特征。习近平在7·26讲话中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与发展阶段的认识与表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出现的一些失误和教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与把握上出现了偏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这种偏差纠正过来,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进行重新观察和思考,并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著名的基础性判断。这一判断和命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总依据。在当今改革开放近40年之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判断,就成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前提。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经过科学分析,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与把握的明确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在研判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中国的最大国情,一切其他的国情都服从于这个最大的国情,不要因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就失去了战略定力,就忘记了中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经过近4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状态、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习近平一直以来强调的是阶段性特征,而不是一般的特征。他所说的阶段性特征,就是在社會主义初级阶段上某一区间与方位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这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在分析判断中国国情上的科学结论,是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结论,在不变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不变。
再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国情下经济社会新常态的命题。新常态的命题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国情与阶段性认识的具体结论。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①这一命题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常态,所谓常态就是在一定时间阶段上保持不变的内在本质。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状态,这种经常性状态的结构与内容,不会在短时期内发生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一个常态,这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的结构与内容都会呈现出基本不变的恒常状态,但这种恒常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征,这就是新常态。内在结构与内容没有变,但外在表现形式与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不变的主题下,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今天这种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与特征同改革开放初期、中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由需求侧转向了供给侧,一般性的总体需求都能够基本满足,甚至出现了一般性供给过剩,已经没有需求了,但高水平的个性化需求却仍然不能满足。这就已经不是需求侧的问题了,广大人民群众已经由一般性衣食住行商品,转化为满足更高生活质量的抽象需求。也就是说,具体的东西该有的都有了,但人民群众并不满足。这就需要由社会生产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社会产品。什么样的产品不是需求侧所能决定的,而是由供给侧在创新中提供。所以,新常态下的应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的基本方法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ndprint
三、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治国理政理念的思想战略
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政方针,最终还是要为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提供思想原则和理论基础。理论创新最终必然要落实到具体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和行动中去,脱离国家和民族发展,脱离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空谈理论创新是没有意义因而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习近平在7·26讲话中所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①正是依据这一创新的原则和路径,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理论创新的重点放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上,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理论创新的完整体系和丰富内容。
首先,确立了治国政理政的新理念。
治国理政理念是否科学正确,决定了发展道路与方针是否恰当,发展效益是否健康。改革开放以来,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和教训,特别是在协调发展与绿色发展上,一些地区曾经有过失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至今仍然在为治理这些负面影响而付出代价。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与内在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治国理政理念进行了创新和调整,提出了全新的治国理政理念。重点突出了治国理政的人民性、科学性、协调性。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和标准来检验衡量发展的政策和行动。
人民性的重点就是要解决为谁发展的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全新发展理念中的人民性的具体体现与要求。习近平指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②科学性就是要尊重发展客观规律,把握发展过程中内在联系,在复杂的发展形势下,透过现象看到制约发展的本质性问题,并加以解决。习近平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发展必须尊重三大规律:“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③协调性是创新发展理念的着力点,是实现发展的人民性、科学性的手段。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性,协调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由于多种原因,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非协调性、失衡性的发展状态。如地区发展失衡、人与自然失衡问题,都需要通过协调发展理念来解决。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强调协调发展理念的坚守与落实。他要求各级干部:“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④
其次,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思想。
如果说治国理政理念是发展的原则性与标准性要求的话,那么,治国理政思想则是发展的动力性与路径性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在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与较高的发展速度。但进入201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环境与中国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治国理政思想需要調整。中共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一直在思考和研究治国理政思想的问题,经过近5年思考和总结,已经基本形成了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与国际形势的全新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新认识新的发展动能。以投资为导向、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有着强劲的发展动能,但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两种导向的动能都出现了疲软的现象,如何认识和寻求新发展动能,就作为一个重大的治国理政思想问题提了出来。习近平指出:“深刻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大趋势,科学回答了如何集聚发展新动能的问题。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都是为了集聚和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①在这里,习近平明显强调了与以前有着很大区别的发展动能,那就是体制机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民生消费等四个领域的增长动能。通过对经济社会的治理,寻求和聚焦新的动能;二是在发展的路径上更加注重多重要素的有机聚合。习近平提出了全要素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谈到军民融合发展的时候提出了全要素发展的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②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实际也是习近平全新发展思想的最根本体现。如在统筹国内外发展大局,聚合国内外发展要素方面,就有着重大的理论突破与实践成就,他提出的“一带一路”思想,就是统筹国内外发展大局,形成全要素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再次,深化了治国理政的新战略。
发展战略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思想的落脚点,是实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想的具体手段和行动。没有新战略的落实,新理念与新思想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正因为新战略的重要性,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战略创新高度重视,在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战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战略认识。这是中共十八以来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
一是形成了完整战略目标体系。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战略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动员力量、凝聚人心、鼓舞精神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指南,以战略目标来制定政策、采取行动,就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发展的效益才能得到保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创新。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曾经激励了几代人为之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战略目标,“三步走”与“翻两番”,“小康社会”与“基本现代化”都曾经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原有战略目标在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需要更具有时代特征的战略目标。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战略目标的认识更加清晰,提出了一套连续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形成了层次结构非常清晰的战略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既有近期具体目标,又有中期奋斗目标,也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分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体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与引导力。endprint
二是设计和构建了全新发展战略布局。所谓战略布局就是指各个战略要素在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安排与使用,也是决策者和行动者对各种战略要素的重视程度与运用方法。战略布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其设计与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结构是科学合理的,但是战略布局的自觉意识与总体把握还不够,影响了改革发展决策和行动的系统性与全面性。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战略布局问题高度重视,反复考察、研究和思考,因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到一个需要总体把握与设计的阶段,过去单兵独进式的改革发展决策与行动的边际效益在降低,必须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每个改革发展的具体政策。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战略布局的设計与构建。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创新提供了总体框架和系统方案。中国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和系统正在日益提高。习近平在7·26讲话中要求:“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①
三是创新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战略举措就是解决方案和落实行动,是在战略目标与战略布局下的行动手段。所有的理论创新最后都要落实到战略举措上,所有的理论创新都要通过战略举措来接受实践的检验,战略举措正确有效,并且在实践中取得重大成就,就说明战略举措之后的理论创新是正确而有效的。所以,战略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高度重视,精准施策,从而达到预期的战略效果。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战略举措高度重视,审慎对待,所有的重大举措都是经过深入调研、反复酝酿制定和实施的,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战略举措创新和实施上的科学精神与严肃态度,也正是这样,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才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取得重大的发展成就。习近平在7·26讲话中认为:“5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②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理论创新有着鲜明时代特点和中国风格,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风格的历史延续,同时也是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特质的时代彰显:一是具有扎实的创新理论基础,那就是自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有了这一基本的理论基础,就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抓住本质,把握规律;二是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那就是实现人民的利益,一切理论创新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实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为了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聚焦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从问题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和提炼经验,形成了围绕问题而进行理论创新的逻辑过程。
(谢迪斌,历史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