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

2017-12-06 19:17孙铭蔚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贫困山区达州模式构建

孙铭蔚

摘 要:新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的社会保障、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实现“乡”到“城”的转变。本文针对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的研究,是以达州为研究案例,从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概述入手,结合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现状,对达州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设计与构建展开论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推进四川省贫困山区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达州;模式构建

贫困山区在地理、资源、人口等因素的限制下,普遍表现出产业化水平不高,人均收入偏低。基于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加快了我国各省市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目前,该体系已经完善和定型,经济结构的城乡统筹与全面转型,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因此,加强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概述

1.贫困山区自然特性。贫困山区一般位于各地市经济区域的边缘,其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却具有丰富的自然特性:首先,贫困山区具有显著的自然生态优势。具体表现在山区夏季农作物绿色环保,具有多层次生物圈,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富集,地貌地形多样。其次,城镇空间组织具有离散性。表现在农村耕地资源有限、居民点规模小、人口分布分散,城镇空间具有封闭性。最后,贫困山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特点。山区的居民建筑、古代遗迹保存较为完整,文化风俗与手工艺薪火相传,成为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贫困山区的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城镇化模式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

2.镇域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因素。镇域经济发展具有三大动力因素,分别包括产业发展与升级、土地流转政策、人的城镇化。对于贫困山区而言,城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其过程十分复杂。贫困山区的新型城镇化,也将意味着旧的传统习俗、生活习惯被改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新的社会经济现状、消费观念将引入到贫困山区中,基于贫困山区的天然属性,打造出的新型城镇化也会呈现出不同。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要求。

二、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现状——以达州为例

近年来,四川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推进了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6.3%,比2015年提高了1.2个百分比。以达州为例,其取得具体进展有:人口转移有序推进,空间布局得到优化,配套的保障措施基本到位。此外,达州市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达州市的产业支撑不足,公共配套设施较为滞后。其次,达州市的生态保护任务繁重,城镇化文化内涵较欠缺。最后,融资问题难以解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三、达州市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构建

1.构建原则与思路。为加快达州市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构建,应明确好模式构建原则与思路。首先,模式设计的总体原则包括四点:第一,遵循以人为本,突出贫困山区特色。第二,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低碳。第三,根据城镇化现状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城乡建设。第四,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为引导。在设计依据上,要以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集约利用为目标,以人口梯度转移作为主要途径,以产业布局、城市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作为支撑,以社会治理、相关政策作为保障,开展城镇化建设。

2.新型城镇化空间聚集体系构建。空间聚集体系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建立总体构架。将多级城镇体系进行多层次划分,比如新型农村社区、重点镇、县城中心区等,打破原有空间格局,加大县城土地开发深度,打造核心产业支撑区,如商业中心、工业园等。第二,优先发展县城中心城市。外在形象上彰显贫困山区特色,文化内涵上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第三,推进重点小镇聚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规模方面的优势,避免产业同位竞争。第四,构建新型农村社区集聚。调整产业布局,建立新的农民生产与生活共同体,优化居住、服务、产业等模式。

3.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产业支撑体系。为了强化产业支撑,应当遵循科学的发展策略,如产业融合、工贸带动等。第二,基本服务支撑体系。应加大城镇交通及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弄过服务体系。第三,生态保护支撑体系。首先,应落实全域生态区划分;其次,重点关注县域生态保障区域治理问题;最后,加强农业环境监测,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等。

4.新型城镇化保障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保障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社会治理与空间管理保障。加强城市社会治理,需要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充分融入到新城镇中,同时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并完善防灾救灾等体制。空间管制方面,需要优化开发区的集约模式,并限制开发区走异地化城镇道路,鼓励生态移民,推进生态旅游开发。其二,是政策保障体系。该部分又划分为五个方面:第一,对人口管理制度进行适当革新;第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第三,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第四,健全城镇住房制度;第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四、结语

为了站在政府的角度,对四川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出政策性意见,本文将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对镇域经济发展动力因素及其达州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构建原则思路、空间聚集体系、支撑保障体系等新型城镇化模式构建路径方面做出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部分贫困山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镇化水平低、过渡依赖资源开发、缺乏管理、农业规模化迟缓等。在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构建工作的研究,以此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得桂,董宇昕.就近移民搬迁: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推进模式——陕西脱贫攻坚进程中的移民搬迁实践及启示[J].国家治理,2016,24(33):38-45.

[2]丁梦.武陵山区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以湖北来凤县湖南龙山县跨省融城建设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8(05):111-113.

[3]王习明,周聪敏,王睿.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新农村建设——关于海南白沙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J].琼州学院学报,2013,20(06):20-27.

[4]李志峰.从贫困村到新型城市社区的破茧成蝶——郑州市上街區五云中心社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初探[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35(04):14.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15SB0454endprint

猜你喜欢
贫困山区达州模式构建
聪明药
滇西贫困山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满意度现状
吉尼斯世界纪录
浅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北方贫困山区的应用与推广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的建构及相关问题阐述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