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荷塘月色》情感结构的对称美

2017-12-06 14:02江先进
新课程·中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画面精神家园荷塘月色

江先进

摘 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都认为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的圆形结构,还有内结构和外结构。作者的情感结构也呈圆形,有其结构的对称美。主要从画面、情感结构和精神家园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揣摩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构美。

关键词:画面;情感结构;精神家园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状物的美文。其美,不仅在成功的写景和语言上,还在结构上。其结构,我们已形成基本的思维定势——圆形结构。从外结构来看,作者的游踪是圆形的: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按照空间顺序畅游了一次夏夜荷塘。从内结构来看,作者的情感也是圆形的:作者的情感思绪经历了“颇不宁静”、求静、暂时得到宁静、走出宁静这一过程,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展现了作者这一段时间的心理历程。

一、画面的对称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我们可以直击它集中写景的段落。《荷塘月色》的第4、5段是集中写景的段落。第4段是写“月光下的荷塘”,先后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这些都处在朦胧的月色中,有着奇特的朦胧美。既写出了荷花和荷叶的形态美,也写出了荷叶和荷香的对称美。如在写荷波的时候,“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读到这里,读者就会发问:“为什么会是‘凝碧的波痕呢?”原来前文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田田的荷叶”在月光照射下,朦胧中才有“一道凝碧的波痕”。作者不忘前后照应,形成了画面的对称美。

第5段中,“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句话,文本前面也有伏笔。“田田”的叶子是底幕,“倩影”是主角,“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繁杂而又对称的图案。

而且,第4、5段本身在结构上也是对称的,一个是“月光下的荷塘”,一个是“荷塘上的月光”,两幅画面上下辉映,对称之美蕴含其中。

二、情感的对称美

从整个文本来看,作者的心情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的心绪不断地变化着。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走向了荷塘驻足观察,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里,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是那样的协调、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忘却,曲折反映了他当时对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反衬出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的荷塘美景中去了。宁静也好,超然也好,都只能是暂时的。作者出了门还得回到家里,获得片刻宁静之后还得回到现实中来,心绪又不宁静了。情感在荷塘间往返,不宁静、宁静、不宁静,自然形成了对称美。

具体来说,文本的第2段是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心绪下出去寻找“宁静”的,走到日夜走过的荷塘,见到荷塘四周的景色,是带着希望出门的。而第6段是作者在欣赏月光朦胧下的荷塘四周的景色,由衷发出“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失望之情油然而生,带上“希望”出门,带着“失望”回家,情感自然形成了对称美。

三、精神家园的对称美

作者在文本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和谐自在的艺术天地,同时也给自己的生命情感以棲息场所。作者欣赏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念江南风物,就是作者营造的三个精神家园。因为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作者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找自由,这只是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缺乏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时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实中的,正因为在北方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起江南,寻找家园。由此可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它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了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了距离,而夜深人静、白天也少走的荷塘,既在时间上又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上为读者创造了精神家园,有着内在的对称美。

总之,《荷塘月色》在布局谋篇上讲究对称美,回环照应,首尾圆合,体现了无奈,同时也写出了超脱。“忽然想起”,由现实转向联想,同时又是情感的联系点,这样复杂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流露,正显示了作者所追求的结构的对称美。

编辑 范昕欣endprint

猜你喜欢
画面精神家园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电视画面的剪接艺术分析
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专题报道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