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人文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李齐贤汉诗用典现象浅探
任云
(延边大学人文学院吉林延吉133000)
李齐贤汉诗的非凡成就得益于典故的运用,通过使事用典,李齐贤在诗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之思、对国家的深沉之爱和对人生的深切之感等复杂的情感。李齐贤既呈现了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的用典手法,又成就了不露痕迹,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用典高妙而自成境界,实现了中国历史典故和诗人内心情怀的巧妙融合,同时又丰富了李齐贤汉诗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增加了主旨的深刻性。
李齐贤;汉诗;用典
李齐贤,字仲思,号益斋、栎翁,谥号文忠公,是高丽汉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有“海东杜甫”的美誉。作为与崔致远、李奎报齐名的“三大诗人”之一,李齐贤汉诗造诣颇深。在李齐贤现存的《益斋乱稿》中,收录汉诗共计270首,这些汉诗在朝鲜汉文学史具有相当价值,也对后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李穑在《墓志铭》中称李齐贤为“文章之宗”,并给予他“功在社稷,泽流生民”的高度评价。
“用典”是古代诗文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也可称为用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这样诠释“用典” :“据事以类今,援古以证今”。通常来说,只要诗文中出现与过去相关人、事、地、物的史实,都可称之为用典。李齐贤的汉诗经常有大量中国的典故出现,以中国地名入诗,如《渡孟津》、《登峨眉山》、《豫让桥》等;写中国名人事迹,如豫让、比干、范蠡等。除“事典”之外,李齐贤汉诗还有“语典”甚至是典故群出现。用典冲淡了第二语言创作的晦涩和突兀感,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同时技巧性的典故运用,使李齐贤的诗有别于李奎报的直抒胸臆,多用象征和隐晦的手法来书写深沉的情感,更显含蓄蕴藉,因此更近于杜子美的“沉郁顿挫”。
在李齐贤的诗篇中,运用典故可谓得心应手。在典故的选取中,李齐贤多选取与诗歌主旨相符合的典故,实现了历史故事和当下情感的巧妙融合,或者说,他是在历史与自身的相似性中表情达意。
2.1 用典以表历史之思
作为高丽时期的股肱之臣,李齐贤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有其独到之处,在其史论性的汉诗中,他对历史的思考常常能不受现有的历史评价态度约束,坚持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历史,见解独到,发人深思。
李齐贤对秦汉以来许多历史人物进行点评,甚至以人物姓名直接命名篇目,如《陈胜》《项羽》《张良》等。《项羽》一诗写道 :“书剑应难敌万人,须知大勇在安民。韩生夺得东归志,天意宁终假一秦。”李齐贤认为,项羽的专横残暴和狭隘自负使得他丧失民心而失天下,与历史上评价项羽多正面词汇相比,见解可谓新颖独到。《陈胜》一诗曰:“雍隔绳枢去故园,鱼书狐火起中原。只应燕雀讥鸿鹄,一去都忘垄上言。”借用陈胜狐鸣鱼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和“苟富贵,勿相忘”的典故,讽刺陈胜在平步青云后背信弃义导致政权不长久的行为。再看其《白沟》:“谁将督亢饵强邻,空费金增岁结亲。尺水区区遏南牧,可能卧榻不容人。”李齐贤在这里化用“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的典故,以强秦弱燕的历史故事,映射当时元朝和高丽岌岌可危的关系。李齐贤对历史不只是单纯的评论,更是希望通过对历史的批判和反思,以古鉴今,引发统治者的深思。
2.2 用典以彰爱国之情
朝鲜受汉文化影响由来已久,千百年来儒学都被奉为正宗。李齐贤生于儒学世家,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他对儒家的“修齐治平”有了更确切的了解,大“家”意识、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他的汉诗中表现得尤为强烈。
李齐贤笔下忠臣良将的故事,都是忠君爱国之情的彰显。他的《送许理问归辽阳》一诗中曾写 :“华表纵归丁令鹤,草庐还起孔明龙”,李齐贤先后化用了“鹤归华表”和“三顾茅庐”的典故,以此表示自己希望像诸葛亮那样得到君主赏识,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后忠宣王被流放,李齐贤写下《黄土店》一诗,其二如下 :“咄咄书空但坐愁,式微何处是菟裘?十年艰险鱼千里,万古升沉貉一丘。白日西飞魂正断,碧江东注泪先流。满门簪履无鸡狗,饱德如吾死何羞。”这首诗可谓是李齐贤诗作用典之最,一首七律连用六典,分别为“咄咄怪事”“式微”“使营菟裘”“北溟鲲鱼”“一丘之貉”“董龙鸡狗”。诗篇借助群组式的典故运用,怒斥了当朝奸佞小人的丑恶行径,对政局的担忧之情溢于言表。又有《渑池》一诗写道 :“强秦若翼虎,懦赵真首鼠。特会非同盟,安危在此举。蔺卿胆如斗,杖剑立左右。叱咤生风雷,万乘自击缶。”这首诗借用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士蔺相如渑池之会的典故,赞颂了蔺相如在赵弱秦强的局势下不畏强势,为赵国扬眉吐气英雄之为。李齐贤生活时期的高丽王朝隐有风雨飘摇之势,他怀着满腔忧国之心在元朝奔走,希望可以挽救自国家于危难,这是李齐贤爱国思想最明显的迸发。
2.3 用典以示人生之感
李齐贤一生六次往返于元朝与高丽之间,辗转漂泊的生活造就他人生阅历的丰富,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齐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高度认同,“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在他思想中根深蒂固。李齐贤有《孟宗冬笋》一诗 :“雪中新笋宅边生,摘去高堂慰母情。但使子孙能尽孝,乾坤感应自分明。”“孟宗哭竹”是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讲述孟宗孝感动天,在寒冬为生病母亲寻得春笋的故事。李齐贤化用此典,颂扬孟宗至孝的行为,也传达了自己对母亲和家人深切的思念。
宦海浮沉数十年,虽仍旧一心报国,但李齐贤的功名之心日渐淡薄,心境更加冲淡平和,儒家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在他晚期创作中实现了融合。试看《路上》 :“马上行吟蜀道难,今朝复始入秦关。碧云暮隔鱼凫水,红树秋连鸟鼠山。文字剩添千古恨,利名谁博一身闲。令人最忆安和路,竹杖芒鞋自往还。”开篇“蜀道难”化用李白作《蜀道难》之典故,颈联抒写他对功名利禄的看淡,尾联化用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以苏轼夜行黄沙道中的从容不迫之感,表现自己在人世纷扰和困顿之境中超然物外的心境。李齐贤倾注半生心力于国家,历任宰相,局势稳定之后顿生隐退之心,这是一种新的人生感悟和智慧。
李齐贤汉诗中典故的使用,一方面起到了服务诗歌主旨的作用,另一方面实现了李齐贤诗歌的语言简练生动,使诗人复杂的感情和情怀得到充分展现和倾吐。李齐贤诗歌对于典故的运用,自有其独到的手法,委婉含蓄中彰显典雅庄重,用典而又不局限于典,融心绪于古事,借古说今。
3.1 信手拈来,妙用天成
得益于丰富的人生经历,又因李齐贤博览经史子集,所到之处、举目所见都可入诗。就李齐贤汉诗中用典而言,可谓信手拈来,自然挥洒,事典、典故群,在李齐贤诗歌中层出不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事件和古迹在他的诗中更是屡见不鲜。忍辱负重的韩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彪炳史册的张良,都成为他笔下大加赞赏的志士仁人。
不但单个事典自然挥洒,李齐贤在典故群的使用中也有自己的特殊手法。如《北上》一诗 :“去鲁情何极,游秦兴未阑。每怀姜被暖,谁念范袍寒。对酒频弹剑,吹灯乍枕鞍。白云看渐远,安得报平安。”该诗写于诗人北上之际,篇首引孔子去鲁的典故入诗,“游秦”一句借用纵横家们游说秦王的典故,紧接着连用了“姜被”和“范袍”两个史书中的典故,颈联用冯谖弹铗的典故,挥洒了内心的不平之气。这些典故在他的书写中都有了弦外之音,离别的伤感、朋友的不舍、仕途的迷惘、对家人的思念,一时涌上心头,诗人五味杂陈的心绪跃然纸上。
多个典故相互作用、串典成珠的手法,在李齐贤的诗歌中层出不穷。他的《眉州》一诗,提及“三苏”、“二陆”、“三王”等多位名士,《感怀》之二、《黄土店》、《明夷行》同样有大量典故运用其中。典故的恰当选取使得诗歌传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在丰富思想内容的同时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3.2 如盐融水,浑化无迹
清人袁枚说道:“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所谓“用事不使人觉”,方是用典的高妙之处。李齐贤在《栎翁稗说》中说 :“古人多有咏史之作,若易晓而易厌,则直述其事,而无新意者也。”由此可见,李齐贤在创作中反对直接描述,要结合自己的心境巧妙化用典故,这样才可避免有意为之的弊病。
以《壬申十一月晦日》为例:“落落平生喜远游,归来弊尽黑貂裘。谁同阮籍能青眼,未分文君共白头。案上有书时自读,博中无酒与谁谋。伤心岁暮空阶雨,竟日叮东滴不休。”
诗歌开篇写了自己远游归来的故事,化用了《战国策》中苏秦说秦王未果的典故,十说不成,“黑貂之裘敝,黄金百两尽”。颔联化用了“阮籍青眼”的故事,期待好友重聚。“未分文君共白头”借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联想到与家人久别相逢的场景。全篇通俗平易,不见刻意斧凿痕迹,但诗中的一事一物,都充斥着一种孤独的气息,情感传达意味深长。用典手法的自然使读者忽略了诗人的引经据典,显得用典了无痕迹,在雅化诗歌的同时让内容和情感无限延伸。
这类船过水无痕的用典手法,在李齐贤的汉诗中俯拾皆是,不少语典的化用也是浑然天成。如《感怀》中“毕竟行藏谁与问”,便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论语·述而》篇中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句;“枕肱茅店夜三更”(《感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李齐贤在创作中力求新意,实现了历史典故和自身情感的巧妙融合,用典不着痕迹,这对于外域诗人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李齐贤引经据典,以各种典故入诗,或展现自己对历史思考,或表现自己赤诚的爱国之心,或传达自己对人生的感受,把汉诗的用典艺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中国的历史典故在李齐贤手中,被赋予了特殊政治环境下诗人更多内在的情感和思想,这是其用典新意所在,也是他为汉诗创作增色的法宝。总之,不管是否是有意为之,中国的典故都大量出现在李齐贤的汉诗中,并成为诗歌的一大特色。李齐贤以高超的手法将典故运用其中,呈现出特有的表达效果,使诗歌避免了平直而显得意蕴深厚,含蓄委婉而又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李齐贤汉诗的又一魅力。
[1] (宋)杨亿.谈苑[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 (清)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35.
[3] (高丽)李齐贤.栋翁稗说.收录于成赘堂丛书.民友社,1913.
[4] (韩)金台俊;张琏瑰(译).朝鲜汉文学史[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5] 李岩,徐建顺.朝鲜文学通史(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 (韩)李家源;赵季,刘畅(译).韩国汉文学史[M].南京 :凤凰出版社,2012.
[7] 刘强.高丽汉诗文学史论[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8]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资料选注[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 何永波.李齐贤汉诗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10] 温兆海.李齐贤诗美理论探微[J].延边大学学报,2000(4).
任云(1991—),女,汉族,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延边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