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32)
南宋高宗时期水师建设与布局研究
张泽平
(暨南大学广东广州510632)
靖康之乱后,赵构建立南宋,偏居江南。南宋因为不复北宋时期广阔的疆域,其边疆也南移到了秦岭淮河一带。在北宋残余军队支撑下建立起来的南宋丧失了北上收复失地的能力,无法与拥有虎狼之师的金军对抗,只能依赖江河之险被动消极防御,再加上金军多为北人,不及南人熟悉水性,于是,南宋在急速发展起来的水军的支撑下逐渐在江南巩固局面,开始了与金朝时战时和,划江而治的对峙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南宋国防政策对水军以及海防的倾斜。
南宋;宋高宗;海防;水军
相比于北宋,定都临安的南宋元气大伤,秦岭淮河以北的土地尽皆失陷于金朝,国土面积不足北宋时期的三分之二。在北宋时期就是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又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于是,如何保障南宋朝廷的安全,如何巩固海防成为时局的焦点。南宋高宗一朝历经35年,成为南宋海防政策的基点。在相关的研究中,主要有从兵种的角度探讨水军,也有对南宋海防整体上的研究,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对各时代的研究就稍显薄弱,本文主要立足南宋高宗一朝,探究在南宋建立之初,如何构建自己的海防体系。
北宋军队以步兵为主体,水军建设一向薄弱。在经过靖康之乱之后,残留下来的水军更是寥寥。但是到了宋高宗南渡之后,淮河和长江成为了抵抗金军南犯的最主要防线,对水军有着急切的发展需求。南宋朝廷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点,时任宰相的李纲“请于沿江、淮、河帅府置水兵二军,要郡别置水兵一军,次要郡别置中军,招善舟楫者充,立军号曰凌波、楼船军。”并“请于沿河、沿淮、沿江置帅府。”同时出于文武相制的考虑,建议“其帅府文臣一员,带安抚使为都总管;武臣一员为副总管,遇朝廷起兵,则副总管为帅。”但是当时高宗并没有准许,朝臣对此也缺乏响应。时任谏议大夫宋齐愈“闻而笑之,谓虞部员外郎张浚曰 :李丞相三议,无一可行者。”
虽然宋高宗没有采取李纲对于水军的建设意见,但是建炎初年,南宋在构建与金朝的边疆防线的时候,还是加强了对水军的建设。建炎初年,南宋军队多为北宋残余,组成军队的人员中也以西北人居多,这对于偏安江南,水域众多,需要南人支持的南宋政府来说并不适合,于是南宋政府开始招募大量南人加入军队,加强自己的军队实力。南宋虽然在加强水军的建设,实际上却只是在面对金朝重兵威胁下对军队进行扩充和加强的一个小的方面,并没有偏重于水军的建设,更没有形成体系的海防思想。
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追击宋高宗的金兵进犯明州(今浙江宁波),张俊不敌败逃,浙东副总管张思政及刘洪道相继遁去。不久,“金人陷明州,乘胜破定海,以舟师来袭御舟,”高宗因事先逃入海中而躲过一劫。后宋将张公裕“以大舶击退之。”但惊魂未定的高宗虽然逃脱了金兵的追击,但是也不敢上岸,而是在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市)、温州一带漂泊,直到金兵北还方才上岸。
同年二月,金军中路统帅完颜宗弼所率北还的金兵准备从镇江渡江,却被韩世忠部截断了退路,韩部共计水军8000人,海船100余艘,驻守在镇江焦山。三月十五日,金军和宋军在镇江的金山、焦山附近水面相遇。韩部船身高大,将士习于水战,“乘风使篷,往来如飞”,而金军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性,虽然金军占据着人数优势,但是双方却激战不下,金军始终无法渡江。完颜宗弼欲“尽归所掠假道,不听;请以名马献,又不听。” 之后,金军乘船逆水西上。韩世忠率水军沿北岸拦截,两军且战且行,最后将金军逼入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70多里的一处死港——黄天荡之中。正是因为明州海战以及黄天荡海战,使宋高宗以及南宋的统治集团认识到了水军、海防的重要性,促使南宋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和一套海防体系的设想得以迅速付之实践。
据《宋史》记载,南宋高宗一朝一共在中央禁军中建立水军五支,但是设立在建炎年间的只有池州清溪雁汊控海水军(建炎四年(1131年)设置,共一百五十人)。这支水军无论从规模还是战斗力都与随后在绍兴年间设立的水军有着很大的差距。可见,虽然在经历了明州海战以及黄天荡海战后,宋高宗虽然认识到了水军和海防的重要性,但是建炎年间,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水军和海防建设。
绍兴年间是南宋水军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历明州海战以及黄天荡战役之后,南宋朝廷已经认识到了水军和海防建设的重要性。绍兴年间,南宋的政局也开始逐步稳定,水军建设和江海防体系也正是提上日程。当时南宋朝廷对于水军和海防的建设主要有三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李纲的扩军方案,他建议是沿江、淮、河帅府置水兵二军,要郡别置水兵义军,次要郡别置中军,需要在沿江、沿河、沿淮十九个帅府,三十九个要郡,三十八个次要郡,共计设置七十七将水军。这是一个扩充南宋水军的计划,从中央层面设置水军,统一指挥训练,对于解决建炎年间水军松散,战力不强的问题有所益处。之后因为李纲被罢职,这个方案被取消。
第二个方案是绍兴五年(1135年),李邴向宋高宗提出的,李邴充分认识到了在长江、沿海设立防御的重要性,他在上奏高宗时说到,“臣度敌人他年入寇,惩创今日之败,必先以一军来自淮甸,为筑室反耕之计,以缀我师。然后由登、莱泛海窥吴、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窥江、池,以出吾右,一处不支则大事去矣。”针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局面,李邴还提出守备的方针,认为江南、两浙是当今国家的根本。
第三个方案是吕颐浩提议建立沿海制置司。史载绍兴二年五月,“左朝奉大夫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仇充集英殿修撰、沿海制置使。寻命兼领福建、两浙、淮东诸路,序位视发运使,举官如两浙漕臣,诸路非沿海州军,皆许按察,请置司平江之许浦镇,又辟右承奉郎王安道充本司参议官,皆从之。”
4.1 水军建设
南宋政府在主要采取第三条建议的基础上,也吸取前两个方案的精华,广泛设置水军。绍兴年间,南宋禁军中新建水军四支,分别是沿江水军,明州水军,福州荻庐、延祥砦水军,两淮水军。其中,明州海军专事海防事宜。
除了南宋禁军中水军编制大量增加,地方上也在南宋政府的支持下广建水军。在绍兴年间,地方上新建的水军力量主要有五股力量。一是绍兴二年(1132年)李纲招募沿江渔民三千余人,编练为湖南水军,屯住潭州;二是绍兴四年(1134年),高宗下诏建立横江水军,在临安、平江、镇江、秀洲、常州、江阴军、等地分别设置水军,每军 500 人;三是绍兴十八年(1148年)建立左翼水军,设置是兵额为三千人。四是绍兴三年(1133年),南宋政府在广东建立摧锋军,下属不少水军,驻扎在广州。五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设置的琼州水军,驻扎在琼州(今海南海口)白沙港,人数亦有两百人以上。
虽然在这些水军设立之初,其隶属兵额并不多,但是在之后却经过了爆发式的增长。以明州水军为例,明州水军驻扎在明州定海(今宁波市定海县),在绍兴六年(1136年)的时候就达到“士卒愈万”、“舟船数百”的规模。其海防区域北抵高丽、南至福建、东近日本,可见其规模之大,战力之强。
4.2 海防建设
在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 年)之前,海防空虚,甚至说整个东南沿海根本不存在海防,每遇战事,多是从其他部队临时调戍。然而,随着南宋定临安为行都,行都的安全问题凸显出来。临安北临长江、东靠大海,面临着来自海上的严峻威胁。加之经济重心的南移,江、浙、福建、两广地区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提上日程。为了加强海防能力,宋廷开始了一系列的海防建设工作 :首先,宋廷下令“两浙十郡沿江海州县招捕巡检土军”;其次,针对南宋海军训练不精的状况,右司谏王缙建议“将帅之选既慎矣,而舟船数百,多阁水岸,士卒逾万,未经训习。欲乞明诏将帅相视,舟船损漏者修之,士卒疲弱者汰之。船不必多,取可乘以战斗;人不必众,取向资以胜敌。分部教习,周而复始,出入风涛,如履平地,则长技可施,威声远震,折冲千里之外矣”,高宗对此相当重视并“从之”。
宋高宗于绍兴二年(1132 年)五月,任命中书门下省检正官仇悆为沿海制置使,置司平江府许浦镇(今江苏常熟县东北),这是南宋在沿海地区设立专职防卫机构的开始。九月,又以右庙请大夫吕源为浙东、福建沿海制置使,治定海县。到了绍兴六年(1136 年)时,沿海制置司所统水军超过万人,所拥有的战舰达数百艘。不过,宋金和战的关系,为了免于惹恼金人,1136 年“沿海制置使”被撤销,直到孝宗乾道初年才重新恢复。
纵观南宋高宗时期所建立的水军,从驻防的地区以及水军数量上我们可以看到,南宋的海防政策基本上维持“一点两线,两实一虚”的格局。
“一点”指的是南宋都城临安。南宋背海立国,在受到海洋庇护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来自海洋的威胁。为了巩固都城临安以及南宋皇庭的安全,对临安的防御必然是重中之重。正是因为临安这样一个中心点的存在,也必然导致了沿海制置司的产生。沿海制置司作为南宋海防的统领机构,统筹协调沿海、沿江水军,战时统一调度指挥,能完美地将沿海、沿江两条防线的军事力量集合在一起,形成一道坚固的防御圈。
“两线”指的是沿海、沿江这两条防线,同样也是“两实”的表现。沿海防线驻扎有明州水军;福州荻庐、延祥砦水军;横江水军临安、平江、江阴部;左翼水军;摧锋军;琼州水军等部,共计水军一万七千余人。沿江防线驻扎着沿江水军;湖南水军;横江水军等部共计八千余人。除了摧锋军水军和琼州水军,沿海防线和沿江防线剩下两万三千余水军都统一归沿海制置司调度管理。它们以临安为中心分布在沿江和沿海军事要地。平时戍守各地,维护治安;战时则在沿海制置司的指挥下保卫临安的安全。
“一虚”指的是沿淮防线。沿淮防线是南宋与金朝的边疆所在,但是在水军的布置上却显得并非重要。终高宗一朝,南宋水军驻扎在沿淮防线的只有沿淮水军,共计两千余人,只占到高宗一朝水军总数的7%,可见力量薄弱至极。所以,在高宗朝江海防战略中,沿淮防线只是水军防线的前沿和缓冲地带,是一条绵延千里的“虚”防线。
高宗一朝又采取“一点两线,两实一虚”的水军战略部署,将绝大部分水军布置在临安周围,在面对金兵入侵时,不仅能依靠强大的水军阻敌南下,还两次救高宗于海上,对巩固在残破局面上建立起来的南宋王朝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南宋的水军和海防建设得以在此基础上得到迅猛发展,终宋一朝,其水军战略部署和组织机构基本沿袭高宗一朝,未有重大变化,对于南宋立足江南,继续延续统治百有余年奠定了基础。
[1] [元]脱脱 :《宋史》卷一百八十七,《兵一》。
[2] [宋]林駉 :《源流至论·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卷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元]脱脱 :《宋史》卷三百五十八,《李纲·上》。
[4] [元]脱脱 :《宋史》卷二十四,《高宗一》。
[5] [清]徐乾学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
[6] [明]邵经邦 :《弘简录》卷九十三。
[7] [清]嵇璜 :《续通志》卷三百六十七。
[8] [元]脱脱 :《宋史》卷一百九十三,《兵七》。
[9] [宋]李纲 :《梁溪集》卷一百七十六。
张泽平(1993-),男,汉族,安徽宿松人,硕士,暨南大学,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 :历史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