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7)
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不同文化也开始融合。作为最高王权象征的周朝王室开始衰落,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幌子,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导致战争频繁,造成大量民众的伤亡。各诸侯国在争霸同时,横征暴敛,滥施刑罚[1]作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最高原则的周礼也逐渐崩溃。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变革之间的激烈冲突,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不断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世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都在社会变革中不断变化。
庄子通过自身人生经历的体验和思考,努力探寻着人生苦难的本质原因。他认为人生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身贪婪的欲望和人生的各种界限的制约。因此,庄子想极力去挣脱一切外物的束缚,追求精神上完全自由的人生。
2.1 自然的生与死
人既然有生,就会有死,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摆脱宿命。面对生与死的困惑,庄子从生命的产生和死亡这两个方面来思考,他认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的人,生命都是以“气”的形式存在于自然,气聚则有生命,气散则意味死亡,生与死始终是相伴相生的,死亡则是新生的开始。人的生与死都是自然之道,是自然赋予了我们身体和生命,让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有所寄托,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的,并不存在生与死的界限。在庄子眼里,生与死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人们应该用相同的态度来对待生与死,应该摆脱生与死给带我们的悲痛和恐惧。
2.2 现实的命运与时运
在庄子的人生观里,他认为人的一生必然会受到各种现实的制约,这种制约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命运。不论是生与死,还是穷贫与腾达都是世间事物的正常变化,也包含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既然人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束缚也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那么人的生死变化也就是不可避免。另一个是时运。人们所生活的社会,制约和限制着人自身本性的发挥,也是构成人生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之道没有起点和终点,而世间万物却有着生与死的变化,自然的法则在不断变化着,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是不足于依赖的3]。
面对社会现实社会中命运和时运的限制,庄子认为,人们必须听命于自然的命运和时运。人们必须遵循着自然规律,时刻保持着内心的平静,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做到安心于时运,做到宠辱不惊,才能挣脱思想的枷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3 自身的人心与物欲
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本真之心,但由于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便逐渐有了一己之私、一己之情、一己之成见,这些私心一旦形成于心中,便牢不可破,难以根除。人心中的悲伤的情绪以及对物质的欲望都是先天的本性,并不会因为所处的环境改变而改变。人们对物质贪婪的欲望也不是人所能避免的,是人内心最真的本性[4]。追求欲念、欢喜这些身外之物,这都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性[5]。面对自身人心与物欲的制约,庄子认为人应该摆脱欲望的限制,积极顺应自然规律,让自己不被外物所羁绊,做到逍遥自在的生活。
面对来自人生的种种困惑与限制,庄子重点从“道”的角度去探究人的精神生命,并且提出了超脱人生的方法,即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了解自然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以一种淡泊、超脱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3.1 顺应自然
在庄子的人生观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自然不变的客观存在,我们人类本身的形体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然而一个只有形体的我们是不能够有所行为的,当自然赋予我们的形体以“气”,我们才有了具有意识形态的行为。
庄子道家思想就包含着自然之道,他的思想里所谓的“自然”也包含着自由的内涵。在庄子思想观念里,经常使用“自然”来反面衬托“人为”,如“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和“无为而才自然矣”等。庄子人生观里所谓的自然境界就是顺应自然,这也便是庄子“逍遥游”中的虚无境界。庄子顺应自然的人生观是“外化于心而内不化”,他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并没有受外部变化万千的物质世界的束缚,而是内心一直有所坚持。他在《养生主》中讲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为人处世的态度,让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去顺应自然之道,而不去顾及世人的眼光和世俗的法则。
3.2 淡泊名利
庄子一生都把功名利禄看的非常淡,没有去追求那些身外之物。一天,当楚王命令两人来请庄子到楚国议事时,庄子却仍然持杆而不顾,并且说:“我只愿意做一只在泥水中自由快乐的龟,而不愿意做一只被高高供奉于高堂上的龟”。 庄子把功名利禄看作是身外之物,认为那些身外之物都是对他“逍遥游”的限制。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达到变化莫测的境界时,就像有道德学识的圣人无意于功名那样,无求于功名利禄。在庄子的人生观里,他把埋名隐功当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境界,并将那些能够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事情当做自身生命的追求和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把它当做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这也充分展现了庄子轻名誉贱利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8]。
3.3 逍遥而游
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是他人生观的价值目标的具体体现,他所谓的绝对自由, 充分的展现在《逍遥游》里。“大鹏徙于南冥,扶摇而上九万里”,庄子认为,人生中只要有所凭借就不能做到无所依赖,只有放下内心物欲的有待去追求精神无待,那才是真正的逍遥。客观现实条件限制和自然的必然性束缚,都严重影响着人自。身的发展,是人们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想的局限性也束缚了身心的自由。人要以一种心灵无待的心态去积极面对生活,只有身心完全自由了,那么他内心的世界也就完全自由了。
庄子在《逍遥游》中明确指出了“逍遥游”的理想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做到内外如一,真正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够不为外物所限,也不为内心所困,故而便可以做一个随时扶摇而上的大鹏,随心所欲逍遥游于自然之中。
探寻庄子的人生观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可以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看清自己的心灵,发现自己的本性,以淡泊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4.1 要有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靠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去获取功名利禄,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进步好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关键在于人们不能纯粹的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以及身外之物而丧失了人心的本性。“得之则喜、失之则忧”,既要淡泊名利,正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当人们认识到了名与利都只是身外之物,而并不是人生的决定条件时,自然就会主动远离那些身外之物,转而更加去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做到既善于物质享受,又善于精神享受。一个人如果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就会迷失方向,只有精神享受才能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愉快和幸福感,因此,人生在世,贵在精神。
4.2 要有胸怀宽阔的心境
在如逆水行舟的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名利的脚步越来越急促,急功近利是社会群体普遍存在的心态,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权利与利益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困顿于物欲的牢笼里不能自救。在庄子的《齐物论》、《逍遥游》中,我们看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说人只有自己从内心里彻悟,心甘情愿地放下外在的一切贪欲、欲念,才能找回自我,达到忘我,做到“至人无己”,摆脱心灵的桎梏,净化心灵的污垢,真正地享受自然与我合一,天地与我同化,把物与我、是与非、生与死、荣与辱视同为一,才能领悟生命和活着的真谛,才能感受万物同伟大的美妙。
君子当以厚德载物,如果我们大家都以平和谦虚的心态,以宽阔的胸怀去面对生活,像庄子那样有“安时处顺”的宽广胸襟,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3 回归真实的自我
当今,我们奔忙于快节奏的机械化生活状态里乐此不疲,这样的生活节奏确实带给我们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改变,但是我们不应该“人为物役,心为形役”,在追求进步的路途中迷失自己,迷失了那些本该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我们应该用淡然的人生态度去迎接命运和现实的挑战。我们要顺乎自然、安于自然,不能被世俗功名利禄所累。学习庄子那种自在逍遥的精神,学习他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让自己从世俗的功利中解脱出来。“于世无用、于己大用”从而超越世俗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以“有用”为标准的社会价值观。庄子从物我合一、超凡脱俗的心境中找到“真我”,找回“自我”,这是对生命、对生存一种伟大的升华!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淡泊超脱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自在,徜徉自得的心境。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自身极度渴望自由,也有对现实社会政治的批判和对人生达观的态度;另一方面对困惑的人生,他又不得不用一些外物的限制来束缚自已,具有只求自身适己,怕虚无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他抛弃了大众所追求的功名利禄等世俗价值,努力去实现超越人生困境的精神状态。庄子的顺应自然,逍遥而游,淡泊名利,至人无己都是他人生世界的精神体验,是庄子理想中的自由天地。
[1] 杜宗才.简论庄子的人生观[J].殷都学刊,2008(1),9-10.
[2] 王利锁.智通庄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5.
[3] 董震.庄子的人生哲学概论[J].兰台世界,2012(24),1-2.
[4] 张默生.庄子新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67.
[5] 王国胜.理想的幻灭与无奈的悲鸣——试论庄子人生哲学的嬗变[J]. 理论探索,2005(05),8.
[6] 何宗思.庄子洗心[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47.
[7] 程光泉.论庄子的人生哲学[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