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2500)
《山水情》讲述了老琴师在归途中病倒在荒村渡口,渔家少年留老人在自己的授琴茅舍里歇息,老人感到宽慰。翌日,老人病体康复,取出古琴,弹奏一曲,琴声把少年引到他的身边。少年学艺心切,老人诲人不倦,两人结为师徒。秋去春来,少年技艺大进,老人十分欣喜。但慰藉之余,思虑如何使弟子更上一层楼。一日,老人偶然看到雏鹰离开母鹰独自展翅翱翔的情景,豁然开朗。于是携少年驾舟而去,经大川登山,壮美的大自然,使少年为之神往。临别时,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送给他,然后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遥望消失在茫茫山野中恩师的身影,顿时灵感突来,他盘坐在悬崖峭壁之上,手抚琴弦,弹奏着心之曲,倾吐着对人生的赞美,悠扬的琴声在山间回响。
《山水情》的美是情景交融之美,景物是大川河流的壮阔;情是君子之交的师生情谊;两者交织在一起,极大丰富了动画的人文情怀。水墨画的种种特点,在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格调清新,脱俗,空灵,富含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
2.1 色彩特征。中国水墨画,色彩多选用淡色,大面积的色彩是黑白灰。水墨画追求神似,通过笔触变化,改变画面的明度,进而达到写意的目的。《山水情》作为水墨电影秉承这一特点,在表现人物动作神态更加惟妙惟肖。
在影片中,渔家少年选择了除了勾勒人体线条的黑色以外,选择了较为鲜艳的橘色作为腮红,以及腰带的颜色,暗示了少年是一个活泼的,善良的人。在少年微笑的时候,橘红就更加鲜明了,颜色的饱和度增加,体现其心理的变化。虽然没有笑声,但从其脸上完全可以体会到心理的喜悦。在弹琴时感觉到寒冷,少年除了有搓手的动作外,嘴唇与面部的颜色变得暗淡,甚至有些许惨白,观者可以很好的感觉到少年身体的寒冷与练琴刻苦的品质。在发现老琴师离开的时候,少年的面部颜色变化是细腻的。起初少年在忘我的练琴,起身寻找师傅并未想到老琴师的离开,面部的白色加一点淡淡的黄,后来寻师不得渐渐焦急起来,脸上变成了红色。心理的变化完全展露出来了,色彩变化与动作神情相得益彰。
另一个人物老琴师,他身上颜色主要在于黑白灰三者的变化。第一次老琴师的出场时候白色的外衣上有几抹淡灰,里面的衣服是深灰色带有一点墨绿,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长期旅居的琴师。躺在床上的老琴师以墨绿色为主,暗示着这是个生着病的人。在钓鱼的时候,为表现其与山水相融合,衣服的颜色有转变为深灰色。在影片的最后老琴师又恢复到刚出来的样子,一切故事似乎又回到了开始。
还有许多鲜明的色彩,比如火红的落叶,棕色的猴子,黄色的黄鹂都是具有符号性的意象。在《山水情》中画面成功的运用了色彩的明度和色相的变化,将视觉,精神,思想等感受紧密结合。
2.2 构图特征。构图顾名思义是结构画面。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效果,将画面中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执元素有机地组织、分布在画面,以形成一定的画面效果。寻找视觉的美点,通过形、光、色的方式汇集于画面之中,表达特定的情感。本片使用最多的是两种构图方式。
第一种本片最大的特点,采用开放式构图大面积留白。留白是一种绘画手法,在绘画领域起初是在画面留下空白,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灵动,更加完整。但到后来,留白不再简单是为了体现画面的空间感,同时也是为了体现作者的个人情感思想。影视画面的开放式构图是指主体不在视觉中心点上,画面整体不受框架拘束,不对称、不平衡,给观众更大的联想空间。山水画的留白与开放式构图不谋而合。在图一中少年撑着船,老琴师坐在船头,左下角一小块陆地,整个画面元素非常的少,但是湖面的浩淼一览无余。同时船与人用笔很重,主体也很明确,引发联想这个老琴师将会去哪。在图二中只有一只展翅翱翔的鹰,其它的都是空白,但是作为观众都可以看出留白的地方就是天空,拓展了画面容量,这也是水墨画的最大特点。雄鹰象征着成长起来的少年,离开了师傅他将飞的更高,琴艺将进入新的天地。
图一
图二
第二种特征是对角线构图。对角线构图是指主体物处于画面的对角线上面运动,这种构图方式的优势在于增加了画面的运动感。在图三当中,老琴师抱着琴站在岸边,处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很明显的感受就是他即将去往河对岸,有一种预示性。在图四中船很明显位于右上到左下的对角线上,即使没有画出水流,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层面烘托了水流的急促以及两侧的山势险峻。一种寄情山水的洒脱油然而生,周围的环境增添不少情趣,与画面中的人物心境和所奏琴声很贴切。这两种构图方式有时候也会同时使用,也正如水墨画与动画相结合,形成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
图三
图四
《山水情》通过其特有的画面语言,将原本静态的山水画变成了有情感的动画。在色彩明暗转变中情感缓缓流淌,在留白中开拓无限的联想空间。色彩与构图两种画面语言相互补充,古琴曲配着水墨画,这也就是水墨动画的魅力所在。
[1] [法]乔治·萨杜尔 著,《世界电影史》[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
[2] 孙立军、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J].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34.
[3] 郑红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J].辽宁师专学报,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