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 淮北 235000)
经学,是儒家核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经学的发展虽历经波折,但总算在儒家学派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并达到顶峰。
1.1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土崩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代。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此时,法家、墨家、道家等纷纷崛起,这些不同的学派丰富了当时的思想形式,百家争鸣的格局开始出现。此时,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1.2 西汉时期
此时的经学思想,已经不是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如出一辙了。它糅合了阴阳家、法家、道家的一些新思想。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开始出现,因而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和主流思想。
1.3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是社会大动荡时代,文学经历了三百年间的过渡发展,这个时间虽然长了一点,但是确实是文学有实质性转变的时代,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魏晋玄学受到后人追捧,开启了唐代《五经正义》的先河,为唐朝的《五经正义》作了铺垫,推动了古文经学的影响。
1.4 唐朝时期
唐朝是我国大一统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佛教的传入,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和一的局面。唐代以国家的力量来实行经学的推行,为了满足取士的需要,唐太宗为《孝经》作注,此时的代表作有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同时也是继郑玄之后,汉学达到了高峰的时期。
1.5 宋朝时期
宋朝归根究底也是个动荡的时代,重文抑武。靖康之变以后,这一时期程朱理学达到顶峰时代。此时,宋儒学普遍成为正统思想,在全国广泛传播并发展。经学在唐代以前称为“汉学”,宋以后称为“儒学”,宋朝儒士多以己意解经,理学家富多有哲学的义理。“不知宋学,亦不能知汉学,更无以平汉宋之是非,”“故不识宋学,即无以识近代。”[1]
1.6 元朝时期
元朝时间很短,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天下的朝代。元代的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依托。儒士地位低下,社会等级划分森严,元朝的经学并没有之前繁荣,并跌入低谷。但是在文学方面突破了新的发展。文人以文学创作来反映社会现实,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在唐传奇和宋元话本的影响下,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戏剧。
1.7 明末时期
明朝经学继承了宋明理学的发展,同时开创了清朝文学的先河。一方面,明朝官方编撰经典,另一方面南方经学开始萌芽。江山易主,社会更迭,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一些思潮,他们或多或少对儒家学派有所继承和发展。其中以王阳明的心学为代表,王阳明也成为此时经学的集大成者。
1.8 清朝时期
纵观清朝三百多年的经学,大致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继承宋元明以来的程朱理学的儒家学派,另一条是继承黄宗羲等人的变伪考异之学。钱嘉时期,乾嘉学派达到了清代经学的最高成就。清代的经学成就整体高于明代,出现许多著名的经学大家。如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他们对文字学、训诂学等汉语言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清代汉学家对“宋明道学家之问题,能予以较不同的解答;对宋明道学家所依经典,能予以较不同的解释。”[2]
1.9 五四之前
清王朝的覆灭,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彻底灭亡。与此同时,经学也走向灭亡。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唤起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在这一时期,经学的灭亡,使得史学挣脱经学的羁绊,开始了新的发展。但经学始终与史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史学一时间也难以摆脱经学的影响。王国维、章太炎成为此时经学的大家。“所以说这个时期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文化转移的枢纽。这个以前,是中国的学艺复兴时代;这个以后,便是中国学艺的再造时代。”[3]
梁启超在此书中讲了重要的一点:做学术要本着认真客观的态度,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去评判他人的学术成就,不能以己之好恶随意弃之,亦不能随意主观臆断。对治学要有客观严谨的态度。要想了解一个人的治学态度,必须结合此人的人生经历,这样才能看出其人格品行。在读书方面,不能只专读古书,而是在读古书的基础上,注重实地的调查,在搜集资料的同时,不仅要做到材料的丰富而且还要真实,另外,所得出的结论,创作出的文学,都必须怀有谦虚的态度。黄梨洲的《明儒学案》做到了:“著学术史有四个必要的条件”[4]63概括来说,一不可以爱憎为去取;二要提出特点,明确观念;三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四结合个人生平经历,看出人格。
3.1 梁启超对学术大家的客观评价
梁启超用自己思想和态度来阐述明清以来中国学术的演变,这本书层次复杂,纵横交错,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现在就稍举几个代表来看看梁启超对明清学术大家的评判。
3.1.1 顾亭林
梁启超对顾亭林的评价极高,顾亭林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因有两点值得借鉴,“一是在他做学问的方法,二是在他所做学问的种类”。[4]77这不仅仅是肯定了他的治学态度,而且还有对顾亭林精神的肯定。他把自己治学态度反映在文学当中,以此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以坚强的意志来抵抗黑暗的社会。
“亭林在清学界之特别位置,一在开学风,二曰开治学方法,三开学术门类”[4]82。顾亭林作为清代经学建设之人,自然有之过人之处。从第一点来看,要避免做一些无用之功,讲求事实,观察条理;第二点,要勤收集材料,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以实求证,切记人云亦云,亦要虚心求教。
3.1.2 黄梨洲
黄梨洲在清代经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清代王学唯一的大师。黄梨洲作为中坚力量,开创了浙东学派,衍生两派:“一为史学,二即王学。”[4]53结合黄梨洲的生平来看,他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黄梨洲历经两个朝代的变迁,从晚明到清初,在国难当中,黄梨洲也是历经艰险,磨练出超出常人的毅力。梁启超说:“我们佩服梨洲,不仅在他的学问,而实在他的人格。”[4]58结合上一点来说,了解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不仅仅读通所著的书,更要结合生平经历看清人格。
3.1.3 王船山
王船山排斥虚无主义,提倡实有主义。“无不可为体”[4]98所谓实体,也就是人的心,王船山思想富有哲理,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要解决人生问题,须先讲明人之所以生。”[4]100也就是说,要探究其本源,生活才有根据。
王船山留下的《船山遗书》是最有价值的史评书,他以独到的眼光来以史实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他在书中提到的攘夷排满的思想在晚清时期给了有志之士一个沉痛的刺激,这个思想成为他们对抗清廷封建制度的武器。
3.1.4 对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在历史上并不能算作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他在诸多方面都有造诣。不仅表现在文学方面,而且在清代经学方面也有着颇高的成就。作为文学家,梁启超的一篇《少年中国说》写得愤慨激昂,唤起了无数有志青年的爱国心。一部《饮冰室合集》对中国近代的思想、政治、文化方面作了详细的著述;作为政治家,梁启超和康有为发起的维新运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梁启超所推崇和敬重的学术大家,第一是人格的高洁,第二是学术论文的价值。梁启超提出“以孔学、佛学、宋明理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5]
4.1 书目介绍
本书从天启三年(1623)说起,一直讲述到梁启超所生活的时代(晚清)。从十七世纪一直概述到十九世纪,其间大约经历了三百余年。
读了这本书,就不得不提到梁启超的另外一本书——《清代学术概论》,此书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范围差不多,不同的是材料和组织。《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清代学术概论》在内容上做了许多扩展,读起来让人觉得波澜壮阔,气度不凡。
之所以这本书叫《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而不叫做《清代学术史》,是因为这本书里面虽然大部分讲述了清朝时期的文学思潮,但是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为清朝的学术开了先河,波及到了晚明的文学,也算是对清朝的文学思潮作了一个完美的总结。由于本书的作者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聚甚远,许多人物的名字与我们当今的叫法完全不同。古人习惯称字,现代人直呼其名,在这里就稍举几个例子:黄梨洲(黄宗羲)、戴震(戴东原)、顾亭林(顾炎武)、王船山(王夫之)、王怀祖(王船山)、章太炎(章炳麟)。梁启超每介绍一人,必先介绍其生平,结合其人生经历,探讨其学术价值。
4.2 学术大家作品的介绍
总所周知,经学沿着儒家学派的主线发展,其中也不乏分支。再者,但凡在学术理论上有造诣的学者,无一不在其他方面著有成就。从先秦两汉的诸子百家到晚清民国的学术大家,稍举例来说:
1、东汉郑玄,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创立“郑学”,为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作注。同时,郑玄在古音韵学和词汇学都有所建树。
2、唐代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理论上,他提出的“文道合一”、“务去陈言”等散文写作理论,而且在文学方面著有《师说》《进学解》等作品。
3、宋代苏轼,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苏轼在诗、词、文章等方面都兼众长。他在作词方面,提出“自是一家”,讲求诗品如人品。他的作品中反映出的哲理与趣味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梁启超所说,做学问要本着端正的态度,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也是值得受用终身的。不随意主观臆想,不人云亦云。比如明末著名文学家钱谦益,思想和性格复杂,世人对他的品性和评价不高,但是他在文学方面确实有着不小的成就。他的“牧斋体”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因为他人格品性的复杂来否定其在文学史上的造诣,这是不公平的。做学问的人都要本着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他人的作品。
[1]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4年重印本.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商务印书馆,1944一版
[3] 傅斯年.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J].新潮,1:4.1919—04
[4]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5] 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