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庆
一轮复习的目的是对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既要以教材为基础,又要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在一轮复习中,考生很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教材当作新课来学,就教材学教材,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挖掘不够;一种是脱离教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一带而过,复习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效率低下。笔者建议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四步走,脚踏实地,才能“异想天开”。
第一步:命题探究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依据。在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握好复习的目标和方向,以近三年高考的常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笔者进行了一个统计。
第二步:回归教材
1. 理解记忆基本史实
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要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以课本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为例。
(1)掌握正文知识点。王位世袭、分封制(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宗法制(含义、目的、内容、特点、影响)。
(2)认识教材插图。图片《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和《汉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地图《西周分封示意图》。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教材插图,所以考生要留意教材插图。
(3)留意小字注释,如“王畿”。类似这样的知识点还有很多,考生必须做到没有遗漏。
2.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在识记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为例。
(1)分封制的实际效能及影响
(2)分封制的实质
(3)宗法制的要点
(4)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其联系
3. 课堂听与记互相结合
课堂上,考生主要以听为主,同时也要适当做笔记,作为课后复习、巩固知识的依据,通过多种方式回归教材。考生要形成平时不考时“大忙”,小考时“小忙”,大考尤其是高考时“不忙”的良好状态。
第三步:知识整合
1.梳理框架结构,总结阶段特征
(1)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③礼乐制度。
经济:①生产工具——出现少量的青铜农具;②耕作方式——集体劳动;③土地制度——井田制。
文化:汉字起源于图画,至商代,汉字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甲骨文。
(2)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①争霸兼并战争;②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改革世卿世禄制;③以中央集权来代替贵族执政。
经济:①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②土地私有制确立;③新兴地主出现。
文化:“百家争鸣”。
2.以时间、空间为单位进行归类
考生要做到“瞻前顾后、左右逢源”。“瞻前顾后”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左右逢源”是横向的联系,例如同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以及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
第四步:精选精练
【例1】(商周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 )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B
【方法突破】根据标点,题干材料可分为两层含义,主要围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本题考生较容易错选D项,由商代“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到“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可断定,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此时周天子的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故排除D项。
【例2】(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史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史料二 顾炎武:“知封建之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1)史料一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及其表现形式。根据史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史料二阐述了清代学者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的评述。根据史料二,概括顾炎武和刘绍玢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認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endprint
【讀史用史】(1)相同: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
(2)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利弊;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矛盾。折射出的时代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
【方法突破】根据重要词句获取史料信息是突破高考主观题的关键。如由史料一中的“之前”“之后”“但转向了”可归纳出社会转型的内容;由“仍然是”可知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之处。由史料二中的“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可推断出清代学者持客观公正的评价。
【例1】(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分析】B、C两项中“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和“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明显错误。从题干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是贵族,但没有确立贵族世袭特权,D项错误。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区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
【答案】A
【例2】(2016·全国Ⅱ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分析】A项是对材料表面信息的误读,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族谱中关于回乡请祖先牌位的记载,故A项错误。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到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这些移民已在台湾定居,因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回乡请祖先牌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
【例3】(2016·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分析】根据“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B项。“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希冀子孙保用”说明铭文已经可以传递信息,发挥文书的功能,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endprint
求学·文科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