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汶燕
[摘要]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的法源基础,在法律层面充分体现了完善民办教育治理体系的根本要求,为深化民办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文件的出台,体现了中央关于民办教育的形势新判断、发展新定位、制度新安排。文章认为,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未来的高等教育需求下提供更好的多样化教育产品和选择性教育服务,必须立足于大学的基本功能,探索民办高校特色办学的目标设计和战略定位,通过特色办学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办学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功能;民办高校;特色办学;路径选择
一、民办高校特色办学的目标设计
当今对于大学基本功能的内涵表述通常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这既是民办高校特色办学的根本着力点,也是民办高校特色办学的主要方向。
(一)人才培养
大学的首要功能就是人才培养,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历程。根据世界首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显示,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19年预计将达到50名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此时国内人才数量充足且类型多样,国际上综合国力和人力资源竞争日益激烈,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充分履行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提供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要重视高校质量的提升和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在这样的时代使命下,公办高等教育的定位是提供基本高等教育服务,实现教育公平;而民办高校的生存和竞争优势则集中在其多样化、可选择性、特色化的高等教育服务上。如何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维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特色办学,成为高校赢得社会认可,获得生存空间并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二)科学研究
自1810年柏林大学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开始,许多大学纷纷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科学研究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以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的传统一直在实践中被保留,就是因为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一项基本功能,其重要价值蕴含于其对教学内容的及时补充和更新。
鉴于此,立足地方开展科学研究,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体系,构建服务地方的人才库、思想库和智力支撑,既是民办高校的功能所在,也是民办高校特色办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基于民办高校的特点,其科研工作既要满足所在区域的要求,同时还要承载改革发展的先导作用。这就意味着民办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必须深度结合企业、行业、产业发展,重视和强化应用型科学研究。要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步伐,选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实现科研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进一步延伸。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创业型大学和以英国华威(Warwick)大学为代表的新兴大学的成功,揭示出办学模式迥异的民办高校其生存发展有着一个共同的规律——服务社会。同样,密集型研究大学的成功也来自于科研逻辑的正确——服务社会的本质是为社会各界解决现实问题,进而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以此促进科学研究。可见,先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再成为社会的中心,引领社会,才是科研正确的逻辑。
民办高校受所在区域全方位的影响颇深。学生大多来自地方,毕业生的去向大多也都在地方,科研项目多数产生于地方,社会服务的主要面向也是地方。因此,民办高校应当以培养地方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立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地方资源开发提供科技支持”“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先进思想文化”的理念,大力开展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全方位服务的体系和独特的办学特征。
(四)文化传承
教育在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构成,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③同时也具有传递文化、深化文化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与文化发展之间具有双向互动的密切联系。高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对文化传承和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支持和鼓励民办高校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并发展为重要的中坚力量,意味着民办高等教育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此,民办高校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准确把握全球教育市场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瞄准需求,积极发挥其自身独特优势,依托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优势,善于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跟上时代潮流,放眼观察世界,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软实力建设,成为继承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力军,助力国家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为中国教育走出国门营造环境、搭建舞台,为提升中国教育在全球社会的主导力和话语权保驾护航。
二、民办高校特色办学的定位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开展的“高校特色办学战略绩效评价研究”专项课题研究表明,一所高校应该选择怎样的特色办学路径,最主要的因素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历史、所处区域和学校类型。其中办学历史决定了学校的现有基础和资源,以及学科专业优势;学校所处的区域位置提供了关于区域需求、行業需求乃至企业需求的各方面信息;学校类型则直接关乎是否将特色办学目标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市场或群体。总体而言,高校特色办学策略模式主要包括差异化策略(强调高校使其学科专业及服务面向区别于其他高校)、集中化策略(强调高校将组织目标集中在区域行业)和市场化策略(强调高校基于市场需求设计应用型教育)。但这三者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些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叠的情况,因此特色办学的定位和模式选择应以某一策略为主,同时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对于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校来说,在采取集中化策略的基础上,差异化布局和市场化取向也十分重要。endprint
同时,通过对特色办学的内部运行绩效指标进行分析可见,不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高校,还是高校特色办学的定位和模式选择,其绩效指标重点都集中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较之公办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民办高校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大多是把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关注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将学科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点落在教学上。而对于教师的科研要求则相对较低,其主要动力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职称评定需求。因此,民办高校的科研状况整体而言存在着水平较低、基础薄弱、条件较差的问题。此外,管理队伍建设对于民办高校的运行发展也十分重要。精干、高效、专业、敬业的管理队伍是学科组织结构优化和学校发展推进的重要保障。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中要扭转重学术、轻管理,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要重视管理队伍服务意识的提升;要重视问题研究,积极开展干部培训;要鼓励多思考、勤思考,积极开展开拓性、主动性工作。
三、民办高校特色办学的路径选择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在总体目标设计的框架内如何定位特色办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特色办学路径,是其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
(一)立足社会需求,明确办学定位
高等教育要分类发展,科学定位是健康发展的前提。公办高等教育是利用公共财政资金举办的,负有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能,承担国家的基本高等教育服务。民办高校产生于市场经济的母体中,市场经济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综观民办高校的办学实践无不体现着贴近社会需求的特点。民办高等教育的职能更多地是提供选择性的、特色化的高等教育服务,实现教育公正。民办高校特色办学,首先必须明确办学定位。“一所学校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实质上是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它对于学校制定发展方向、厘清办学思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民办高校应在遵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短板,依据科学合理的定位制定学校的发展方向,进而规划学校有效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大学功能的根本路径。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办学而言,切忌盲目攀比和趋同化发展,而应着眼于走分类发展、错位竞争的特色发展道路。
(二)依托区域发展,创新特色办学
在国家投入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依托社会资源创新高校办学模式成为地方高校跳出发展困境的新路径。我国民办高校多属于地方本科院校之列,承担着其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服务功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既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原生动力,也是民办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输出口。因此,民办高校特色办学必须立足于服务地方需求、依托区域发展的办学道路,做到“地方有需求,我们有能力”,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布局、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提升面向地方服务的能力。
事实证明,尽管民办高校特色办学的侧重点各异,但任何一所学校在特色办学的发展中,都是依托区域资源平台,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立足地方、与时俱进、务实创新。特色办学体现在办学体制机制、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在学校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长期积淀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积极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及共建机制,将其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思路,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校企合作实效,吸引行业部门参与学校办学实践,支持和促进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更好更快发展,增强学校为地区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真正使校地相融相生、校企亲密合作,实现学校与行业、产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交互式、渗透式合作,为学校与区域发展“共赢”搭建平台、夯实基础,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特色办学提供保障。
(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学校优势特色
学科建设决定和引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定位及方向,所以,民办高校特色办学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瞄准产业行业发展前沿,科学规划、学科发展,积极探索学科专业建设的开拓与创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丰富办学层次,构建起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层次多样、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从大学学科建设的历史来看,没有一所大学在最初设置学科领域时就很广泛,学科的设置是一个根据不同时代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变化但又相对稳定的过程。同样,也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够把自己所有的学科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也不可能在某一学科的所有领域都居于领先地位。世界著名大学的知名学科,也是以其在某个领域中取得的独特成就而著称的,因此,学科专业的吸引力在于准确定位后形成的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从根本上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要重视并正确处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关系,围绕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科专业体系调整专业结构,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建立专业准入、调整和和退出机制,强调专业内涵调整与更新,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增强资源配置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加快特色办学的建设步伐。
(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特色办学靠人才,人才特色看专业,专业特色看培养,培养关键在教师。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队伍质量,一支师德师风优秀、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關键。民办高校的师资状况具有结构不均衡、流动性强的特点,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也是民办高校特色办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提高教师质量,一要利用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例如利用学校校企合作基地的优势资源,选送骨干教师到对口企业,以挂职锻炼、合作研发、顶岗实践、中短期专业培训等形式,全面了解、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运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使教师熟悉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丰富实践经验。组织教师学习和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开展教学,组织教师参加MOOC课程学习,积极推行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层次,完善学历结构;鼓励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提高教师队伍职称水平;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习交流活动等。二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招聘引进“双师型”专职教师,提升专业的“双师型”水平。另一方面从校外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名师,作为兼职教师;聘请一定数量的知名企业家和行业精英,作为社会导师,参与学校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
(五)将校园文化与办学理念相融合
近年来,高校逐渐忽视了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性,甚至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也正在稀释地方高校的区域文化色彩。办学理念传达着大学的核心价值取向,集中彰显着大学的特色内涵,体现大学的办学特色。许多高校将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凝练在校训中,以传达校园文化精神并形成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耶鲁大学“光明和真理”,斯坦福大学“让自由之风吹拂”等校训,都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别具一格。同时融入传统文化,体现人文关怀,唤醒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地方民办高校是在区域文化的滋养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必须充分认识到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区域文化的研究中,认真执行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重要职能,并在传承区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学校特色。
[责任编辑:农媛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