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烂陀的佛光

2017-12-05 20:09
西部大开发 2017年6期
关键词:佛光佛学玄奘

这个地方来过一个让我们永远仰望的人,发生了一件永远影响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事。来到这神圣无比的地方。千万不可一掠而过,必须一寸一寸、一点一点去看、去品味、去瞻仰、去感悟。我放慢步子,放松情绪,放缓心率,踽踽行走在那烂陀遗址的小路上。

终于来到了那烂陀佛寺遗址!这里曾经是在竹林精舍之后,当年印度最大的佛教寺庙,也称作那烂陀佛教大学,高峰期有万名学佛的弟子。

遗址外貌并不惊人,依然是印度式的家常景象,旅游品和各种小商品的叫卖声,习以为常或兴致勃勃的乞讨的孩子……这些我无暇顾及,一下车便离队匆匆独行,想加快速度多看一些地方,也想孤独起来,独自一人去观察和感受。在玄奘整整经历了那么多年的艰难跋涉才到达的这个神圣无比的地方,千万不可一掠而过,必须一寸一寸、一点一点去看、去品味、去瞻仰、去感悟。我放慢步子,放松情绪,放缓心率,踽踽行走在遗址那些纠缠的小路上。

那烂陀寺的宏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个庞大的建筑群,完全用红土烧制的红砖建造而成,视角效果与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红堡皇宫很相似。建筑群遗址在原野上展开去,有如上天在绿色的画布上涂了鲜红的一抹。我在小径上慢慢地走着,玄奘喜欢在哪条路上散步、悟思呢?路过一排排禅房的废墟。玄奘当年该住在哪一间呢?他又是如何打坐、如何省思的呢?巨大的佛堂,如今只剩下残垣断柱,当年玄奘坐在哪个方位呢?他诵经的声音必定是清朗悦耳,有若钟声回荡吧!在偌大的阶梯报告厅中,我更是徘徊久久,他就是在这里和印度以及各国的高僧論辩佛学经典的吗?他就是在这里向师长们汇报近十年的苦读成绩,显示出一个中国人的才华和刻苦而脱颖而出的吗?

那烂陀寺,地处印度古摩揭陀国,属于天竺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孔雀王朝的核心地区,梵文的意思是施无厌,永远不知厌倦地施舍。佛祖释迦牟尼传播佛法大部分在这个地区,佛教史上的四次大集结有两次也在这里。那烂陀寺因此拔地而起,一时成为佛学圣地。寺内的学术空气开放活跃,研修辩论蔚成风气,藏经数量、教学管理水平和佛堂、经堂、僧舍建筑设施,在天竺佛教界都号称第一大寺。不过,待玄奘来到这里时,历尽千年沧桑的古寺己经随同佛教在印度的衰败中而开始衰败。

主持寺庙的戒贤大法师年事已高,耄耋而近百岁,企盼能有高僧来这里承继、振兴佛学,日思夜想,憧憬成梦。这时玄奘竟然就跋山涉水从万里之遥的大唐过来了!戒贤喜出望外,主持盛大法事隆重欢迎;又悲从中来,在佛堂上对着玄奘号啕大哭。无论悲喜,都是期盼佛教这次能够有起死回生的转机。为了让大唐高僧能够安静地研修,戒贤法师专门安排玄奘住在另外一处叫“汉寺”的禅院,为他专门制订食谱,单独起伙。后来见玄奘梵语极好、佛学修养又深,更是请其直接挪到自己寝房的楼上住下。确定课题课程,选择老师,都由玄奘自己安排,真是优礼有加。

为了将佛学与它产生的精神根脉以及相关的文化环境联系起来研习体会,玄奘先是大量抄录经典,之后又将游学与苦读结合起来。他先花了一年时间,对王舍城周围的众多佛陀圣迹和五百罗汉首次结集三藏佛典之处做了考察,其间还到过一座叫“大雁塔”的寺庙。这座塔底座呈四方形,以梯形朝上迭层建造。寺内众僧本来信奉小乘佛教,只能吃“三净肉”(指不为自已而杀,也没有见到、听到杀生动静的肉类)。有一年,寺里很久没有化缘到肉,僧人们饿得直向上苍祷告,便见从头顶飞的雁阵中有只大雁迳直掉下来摔死在庙前,供众僧食用,这不是“舍身成仁”吗?“舍身成仁”是大乘佛教的教义。僧人们厚葬了大雁,并为它修了一座塔,冠名大雁塔。僧人们也从此改信了大乘教义。唐僧回到中土之后,为了宣扬大雁这种“舍身成仁”的精神,在长安城南的慈恩寺内也建了一座“大雁塔”,就在这里主持翻译佛经。西安大雁塔现在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玄奘业绩和佛教传播的千古见证,享誉天下。

待玄奘岁末游学归来,多年不曾亲自讲经的戒贤大师竟然宣布要开坛讲经,以100余岁的高龄为这位东土来的学生讲授大乘佛学经典《瑜伽师地论》。这正是玄奘梦寐以求的功课,他热泪盈眶,扑倒在地!开坛讲经这天,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广场上被各派僧俗挤得满满当当,一圈一圈围坐于讲坛周围,坛上只有两个蒲团,戒贤大师着金色袈裟在玄奘的侍奉下登坛开讲。

这一讲,便讲了整整15个月!

《瑜伽师地论》玄奘学了三遍,又连续学了《中、百》三遍,《因明》《声明》《集量》各两遍,《顺正理》《显扬》《对法》各一遍,还有其他大量经文。经年累月,玄奘不舍昼夜、寒窗苦读,为将海量的经典带回东土一字一句抄录研习。

他应该就在我现在所在的遗址群中的哪一所禅房中,他的灯应该还亮着,砚池还散发着墨香,用中文诵读经文的余音也应该还在回响。我静下心寻觅着,谛听着。

不久玄奘开始了第二轮游学。游学途中,又跟随天竺另一位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胜军论师研习各类经典,探讨各种宇宙、人生的深层问题。当再次回到阔别五年的那烂陀寺,玄奘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在与戒贤大师深谈时,表露了归返长安的心思。他说,自己想让佛学在东土开花结果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取了经,还要在东土译经、讲经、弘法,因而归返长安已经十分紧迫。他画了几个向外扩散的同心圆,说佛学精义与一切知识、思想那样,有如这一圈又一圈不断扩展的波浪,越学越发现未学,越知越发现无知。学无涯,思无涯,得赶快开始译经弘法的实际行动。戒贤颔首不语,给他画了一个螺旋形作为回赠之言,说佛学和人的思想都不能是封闭的,应该是一个永不封闭的圆圈,不封闭才能开放地去吸收各种新的东西,在吸收中创造、推进、提升。这和千年之后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就是一个不封闭的圆圈、一个螺旋,用语完全一样!

回国前,作为西天取经的“毕业考试”,戒贤大师排除众徒竞争,唯独推举玄奘代表白己通讲《唯识扶择论》,老师如此的信任可以说是对他学业的最高肯定了。他一讲就是几个月。同时,作为主辩手,他又参与了三场轰动天竺、轰动佛教界的大辩论:一是与狮子光就“众生”与“我”的关系激辩五天五夜而取胜;一是与旃陀罗僧呵辩论,对手不战而屈;一是与顺世外道的辩论,对方放言若不敌玄奘,宁愿砍头认输,结果还是败下阵来,正准备自取首级,玄奘上前拦下,说我知你对《破大乘义》素有研究,还想听听你的讲解呢。如此宽厚的襟怀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更让旃陀罗僧呵感激涕零。玄奘自此名声大振,俨然成为那烂陀寺的护法尊者。

但不久,他还是弃舍了这里的一切,离开那烂陀,踏上了返回中华的漫漫归家路……

目标感和达到目标的责任感,或者说理想,信仰,梦想,追求,能给予一个人多么大的力量,磨砺一个人多么坚执的意志,我们从玄奘身上能够找到答案。西行途中,玄奘来到古代北天竺梵衍那国的山中(现在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附近),那里有座佛影窟,洞里黑黝黝的,据说只有最虔诚的人才能看到佛光的显现。但几十年中,从来没有一个人见到过佛光。玄奘进得洞里,一边朝石壁叩头,一边诚心祈祷。叩了100多次,丝毫不见亮光,玄奘想这是自己业障太重,诚心不够的缘故呀;又再叩了100多下,石壁上终于出现了一圈淡淡的光晕。“光,佛光!”玄奘大喜过望,险些喊出声来。不料佛光旋即散去,“佛祖,你这是怪贫僧心有旁骛呀!”于是静心息气,彻底消除了心中的各种恚碍,继续跪拜叩头,拜到300拜时,山洞里突然闪现出一道华光,整个洞窟辉煌起来了……

这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寓言。坚定着虔诚着就能看到佛光,坚毅的担起责任就能看到佛光,坚持到永远就能看到佛光——这就是玄奘告诉我们的。

我徜徉着,在和煦的风中;我感受着,在红色的建筑群里;我体味着,在玄奘和那烂陀的精神场域中,久久不忍离去。7个国家、18000公里、两个多月时间,我们那么艰难地走到了这里,难道这么快就要离你而去了吗,玄奘先辈!我又买了20多串佛珠,想回国后和朋友们分享,每人一串菩提子佛珠再加上一串玄奘故事,这恐怕是世上最珍贵的礼物了……我几乎忘了归队时间,惹得很多战友回头到处找我。跟着他们上了车,也忘了给大家道个歉,依然心不在焉,依然怅然若失,只无声地在心中喃喃自语……

“这个地方来过一个让我们永远仰望的人,发生了一件永远影响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事。这辈子能够来一趟,太幸运了,实在太幸运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佛光佛学玄奘
怎样区分天空中的“彩虹”之“佛光”
太宗&玄奘:西游前后的帝与僧
玄奘的晚年很凄凉
佛光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苦厄的修行
佛光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
没有时间老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