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微信行为研究

2017-12-05 16:44王瑾曹建斌张杰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35期
关键词:行为特征心理特征微信

王瑾 曹建斌 张杰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社交新媒体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微信以其独有的私密性、互动性和情感表现性,吸引着大学生为主要用户群的年轻用户的青睐。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苏州S高校大学生的微信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微信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并对合理引导大学生的微信行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行为特征;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5.023

1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手机移动客户端的新社交媒体浪潮正席卷和重构着中国互联网的未来。从最初的腾讯QQ到人人网、新浪微信,到腾讯微信以及直播平台等其他新兴的自媒体软件,年轻大学生早已成为各大自媒体社交平台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习惯深深地被这些新型的数字产品影响着。微信因其最初独有的语音聊天功能,以及后期推出的红包功能,不仅影响着高校的学生,也影响着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平台。

2微信的功能与特征

2.1微信的功能

微信 (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2.2微信的特征

区别于QQ、新浪微博、校内网等社交媒体,微信以其独有的私密性、互动性和情感表现性,迅速风靡了大学生用户群体。目前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4%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微信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互动的多样性、交流的私密性和情感表现的高饱满性。

(1)互动的多样性。微信是一种创新性的互动方式,首先,它开辟了及时性的语音短信的聊天方式,将人们及时性的通讯方式从短信和通话中解放出来;其次,它依托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发了红包功能,增加了用户的互动方式。

(2)交流的私密性。相比于微博的多向度错落、一对多的单向性质,由于微信更倾向于用户之间的对话关系,所以是双向性的,显然,这种一对一的互动具有更强的私密性。

(3)情感表现的高饱满性。微信主打语音聊天,语音交流类似于现场直播,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能更好地表现传受双方的心理,比单纯的文字情感更为丰富。微信丰富了表情包的内涵,将用户的情感表达方式由最简易的QQ表情、微博表情向着内涵更深的表情包发展,丰富了用户的情感表达方式。

3高校大学生的微信行为分析

根据腾讯公司调查,目前微信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其中以大学生为主要用户群。笔者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苏州三年制大专院校S高校大学生的微信行为特征进行了随机调研。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其中,女生180人,占60%,男生120人,占40%,大一学生120人,占40%,大二学生100人,占33.3%,大三学生80人,占26.7%。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大学生使用微信状况及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调查。

3.1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状况

调查显示S高校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软件。使用时间方面,62%的大学生使用微信已经超过2年以上,22%的大学生使用微信已经有1年多以上,16%的大学生使用微信不到1年时间。微信的日平均时间,4.67%的学生每天使用微信时间不超过1小时,30.33%的学生每天使用微信時间在1-2小时之间,34.67%的学生每天使用微信时间在2-4小时之间,27.33%的学生每天使用微信时间在4-6小时之间,3 %的学生每天使用微信时间超过6小时。微信已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最喜欢的微信功能前三分别是红包、语音聊天、朋友圈,分别占比98%、93.33%、75.33%。

3.2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原因

通过对大学生的访谈和调查问卷回收,笔者发现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原因和出发点是有所不同的。76%的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更方便地与圈内好友沟通,8433%的学生使用微信是因为微信便捷易操作,7267%的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57%的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36.33%的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关注主题公众号,了解相关资讯,23%的学生使用微信是方便与父母沟通,还有48%的学生希望通过微信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3.3大学生微信主要内容分析

微信在高校大学生中已经具有较高的使用普及率,且学生使用微信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即便于和身边人特别是同学朋友的沟通交流,同时满足其对各类资讯的需求。而在学生使用微信及公众平台的过程中,其需求同样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总体上对微信提供的服务持肯定态度。

大学生的微信通讯录主要以同学、老师、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为主,可见大学生的微信圈子相对而言是以比较亲密和亲近人为主。大学生朋友圈的内容发布主要有原创和转载两种形式,其中73.67%的大学生朋友圈内容以原创为主,26.33%的大学生朋友圈以转载内容为主。35%的大学生会对朋友圈内容进行分组可见.65%的大学生会公开自己的朋友圈。大学生的朋友圈内容主要有自拍、美食、娱乐、心情和其他等内容,其中发布自拍状态的大学生比例占40%,美食和娱乐类的占50%,发布心情或者其他内容的分别占5%。微信公众号是大学生微信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6667%的大学生关注的公众号数量在10-20个,公众号主题丰富,大学生选择公众号主题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85%的学生会关注兴趣爱好类公众号,目前高校官方微信平台也在积极推广,S高校所有的学生都会关注官方类的公众号,比如学校微信公众号。这些微信公众号传播的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也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正面引导。endprint

4高校大学生的微信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

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大学生使用微信原因和大学生微信主要内容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微信行为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的部分心理特征。

4.1大学生的“微”行为特征

(1)大学生微信使用范围广、历史久、频率高。从微信的覆盖范围、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来看,微信已经成了大学生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微信正在改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交流方式。

(2)大学生偏爱展现型的微信内容。微信内容以自拍、美食、娱乐等展现型的素材为主,大学生偏爱展示完美状态的自己,刻意隐藏自身的不足。

(3)微信改变大学生交友方式。传统的交友方式以长期相处为主,微信正利用技术通过将用户的交流更加的真实而改变传统的交友方式,微信朋友圈的志同道合和语音聊天的契合,打破了地域限制带来的交友困难。

(4)大学生偏爱主题鲜明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用户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体现出内容依赖的特征。微信公众号是微信的一大特色,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吸引着大学生的追捧。广泛的关注和浏览,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眼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2大学生的“微”心理特征

(1)大学生自控力不足。大学生使用微信频率过高,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也会使用微信。微信的覆盖范围之广,带来的大学生集体自控力下降。

(2)大学生微信私密性和亲密性更强。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初衷和微信通讯录的构成反映出大学生更加重视微信的私密性,并通过这种私密性维护更加亲密的关系,因此大学生在微信的言论比微博更加负责,微信言论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理性的言论。

(3)微信滋生了大学生的攀比心态。展现型的微信内容往往放大了优点,掩饰了缺点,展现型微信所带来的信息量容易滋生和放大了学生的攀比心理。例如学生过去攀比最主要的在可见性最强的服装上,展现型微信几乎将所有行为都可视化,饮食、娱乐活动等,攀比的内容更多,战场更大,非常不利于学生心态。

(4)大学生渴望掌握人际交往的能力。大部分学生使用微信就是为了拓宽朋友圈,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渴望,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畏首畏尾,只有在半虚拟的微信平台中训练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5)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号完成自身的补偿心理。应试教育遏制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大部分学生总有一两件除了课本学习外感兴趣的事情。微信公众号以其高质量的编辑和高水平的指导,吸引着一大部分学生重拾兴趣,完成补偿心理。对于这一类的微信公众号往往会有很多忠实的粉丝。

5结论

微信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中重要的地位,微信带来的学生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变化正在改变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对于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笔者认为高校管理人员应正视微信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微信的积极作用,善于利用学生对微信内容的依赖,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晶,陈丽.新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影响——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为例[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665668.

[2]李浩.网络自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基于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实证研究[J].浙江学刊,2014,(5):127131.

[3]韩晓宁,王军,张晗.內容依赖:作为媒体的微信使用与满足研究[J].国际新闻间2014,(4):8396.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为特征心理特征微信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微信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