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单
摘要:主要回顾了近年来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现状及其相关研究,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指标及测量工具等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适应;展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5.062
学校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中小学,90年代后,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部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于学校适应某一维度的研究,例如“学校适应的定义及构成”、“适应的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等;从研究对象上看,则主要研究特定的大学生群体的学校适应,如农村大学生、大学新生等等。
1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内涵研究
1.1学校适应的不同界定
学校适应本身具有开放、多维的特征,目前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学者们并未达成统一意见,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呈现“过程”、“结果”、“状况”、“能力”这四类特征。“过程特征”主要关注学生与学校文化互动的整个过程,强调动态、变化的适应;“结果特征”认为“学校适应”是个体与学校环境互动所呈现的结果或状态,行为方式和心理认知是考察的重点;“过程与结果并存”特征认为学校适应既是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又是互动后的结果;“能力特征”侧重个体与学校环境互动的方式方法。
1.2学校适应的维度划分
研究角度和目的不同,划分维度也不尽相同。西方研究者对于学校适应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些具体领域,如认知适应性、角色适应性、人际技能与职业适应性。Ladd (1997)从学业行为、学校喜好、学校回避、班级参与、自我指导等方面对个体的学校适应性进行研究。
为研究大学阶段的适应维度,邓颖辑、顾海根等(2007)将台湾学者赖玉芬等编写的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ASS (Life Adaptation Scale in School)中小学版进行了修订,划分为师生关系、集体生活、同学关系和学业这四个适应维度。
2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内容
2.1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的研究比我国要早,涉及面广,主要是检查大学生适应的影响因素,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三方面:个体因素,包含人格特征、气质类型、内在行为模式、人口学因素等;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支持、家庭和学校环境等。其次是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方式,如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等。而国内多是将这三者分开来研究的,且侧重于探讨某一种特定的因素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
2.1.1人格与学校适应
个体方面,影响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格特质。国外研究主要是分析学生的内部人格特质与外部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于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的状况。这些因素除了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学校适应,学生本人的情绪状况和情绪特点对学校适应还会产生间接的影响,最终也会使学生的学校适应产生不良反应。
国内的许多研究也表明,人格对个体的学校适应行为有重要影响。李彩娜等(2009)采用本土化的《青少年五因素人格问卷》进行研究,发现人格各维度与大学生学校适应7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差异显著,外向性与人际关系适应、谨慎性与学习适应的相关性很高。
2.1.2家庭环境与学校适应
目前为止,关于家庭环境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的人口学特征、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家庭的整体功能”这三方面。Serdeva等(1996)的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学校适应能力的首要因素。
李慧(2007)发现原家庭动力不仅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结果,还决定着他们学校适应的过程。曾晓强等(2009)的研究发现,父母依恋对学校间接作用的影响主要有4种方式:一是以自尊为中介,通过自主性来产生正效应;二是以自主性为中介,直接产生正效应;三是以信任他人为中介,再通过自主性产生负效应;四是以信任他人为中介,直接产生正效应。
2.1.3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
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呈现正向相关性。其次,对于学校适应特定方面的正效应,主要是由社会支持中的特定资源来实现,如学校教职人员提供的支持对于学习适应具有最大的影响,而来自家庭和同伴的社会支持则对社交和个人情感适应具有最大的影响。
对于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陶沙(2003)对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进行了阶段性的动态研究,发现在不同阶段,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特点也不同,并且大学生对社会支持水平变化的感受与其消极情绪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2.1.4综合因素研究
伴随研究的深入,研究视角开始转向内、外两方面的双重影响,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综合影响因素,且对于介质的影响也越来越关注。黄雨晴等(2011)发现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影响学校适应。曾晓强(2009)在关于大学生父母依恋对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父母依恋对学校适应的影响是通过自尊这一中介实现的。
2.2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
2.2.1对学业状况的影响
关于学校适应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最先的学校适应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适应”,聚焦于学习适应单一要素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渐渐地,对学校适应的研究,主要是以多维结构取代“学习适应”这一单一结构,且不同的学校适应类型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2.2.2对大学巩固率的影响
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对大学巩固率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影响形式。大学生的适应水平低——考试成绩差——丧失坚持在学校学习的自信——最终学生退学,这是间接影响。比恩(Bean,J.,1980)等人的研究发现,非学习因素,如较差的社会适应、个人情感适应和对学校的不认可等会增加了学生退学的可能性,这时的学校适应直接影响大学巩固率。但是,国外仍有研究发现学校适应对学业状况和大学巩固率几乎没有影响。endprint
3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指标及测量工具
3.1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方法
3.1.1定量研究
目前的研究开始扩展到大学生学校适应相关的维度,研究者开始关注影响因素和机制,多是建立能够量化的影响结构模型,且主要使用自陈量表进行测量,较少采用非自陈量表。朱丽芬(2006)在对云南省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选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她采用基本信息调查问卷、大学生学校适应性量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应对方式修订量表、社会支持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云南省13所高校3249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施测。
3.1.2质的研究
质性研究方法,指的是采用半结构访谈的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状态,挖掘量化研究无法获取的信息。但目前较少单独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可供查阅的相关文献很少。为了解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的校园生活,Terenzini,P.T.等人(1994)以刚从工作岗位或者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将学生按所在大学的类型分成若干组,主要采取访谈的方式,访谈学校适应五个方面的内容。
刘欣怡(2011)对南京大学2010级全日制硕士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主要描述他们入学后的适应过程,试图通过对适应过程的追踪来探讨身份认同问题。
3.1.3整合研究
整合研究方式,即在一个整体设计中,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各自完整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三种设计方案:顺序设计、平行设计、交叉设计,但目前一般采用顺序的整合研究方式,其他两种方式采用的较少。
贝克(Baker,R.W.,1986)在对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研究中采用了顺序型的设计方案,他先让参加测验的216名学生填写问卷,为了验证新问卷的效度,挑选了得分高和得分低的150名学生中的部分人,进行了访谈,其余被试则不釆取任何措施。平行设计和交叉设计的整合方式中,量的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互相补充,对于可以量化的影响因素就采用量表进行测量,而对于无法量化的影响因素则用质化方法来分析。
3.2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测量工具
大学生适应量表是大学生适应主要测量工具。研究者视角不同,测量工具也各异。若单从评价大学生适应来看,国外的评价工具和量表已经较为成型了。其中以Baker理论应用最为广泛,以此理论为基础编制的大学生适应问卷(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 SACQ)(2002)也应用得比较广泛,该量表用于适应不良者的筛查,包括学习适应、社会适应、个人——情感适应、学校认同四个分量表。
目前,我国编制的学校适应量表,大多是关于中小学生的。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评价标准尚未达至统一观点,也没有一套统一的量表,大多从研究目的出发利用自编问卷进行研究。
4研究现状评述
研究维度方面,并未系统地研究大学整个阶段的适应情况。横向维度上,多是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不同方面,纵向维度上,则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入学适应,很少发现以时间为线索,对个体适应的轨迹进行研究的。此外,对适应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研究也比较少,这方面资料的缺乏也說明,对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研究还是存在空白的。
从影响因素来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察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目前,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大多从单一层次考察或是对某两个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从综合角度进行考察的研究比较缺乏。
从研究方法上看,缺乏一套推广应用的标准化量表。目前大多是通过量表或调查问卷等定量研究来探讨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较少发现关于适应过程动态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彩娜,周伟.大学生社会适应与五因素人格间关系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7880.
[2]Robbins,S.B.,Lese,K.P.,& Herrick,S. M.Interactions between goal instability and social support on college freshman adjustment[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3,(71):343348.
[3]朱丽芬.云南省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4]Baker,R.W., & Siryk, B. Exploratory intervention with a scale measuring adjustment to college[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6,33(1):3138.
[5]Schultheiss, D.E.P.,& Blustein,D. L.Role of adolescent -parent relationships in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94,41:248255.
[6]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