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增辉
一堂班会课,应该像一篇文章,有主题,有意境,还有思想……这六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六七年的班会课,我坚持了这份朴素的理解。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学着很多老师,用班会课来处理班级事务,讲了四十分钟,落实奖惩,自我感觉效果不错。但是时间久了,我觉得有些不妥,难道班主任的作用就只是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魏书生先生书里介绍,这些不都是学生干部都能处理的吗?于是,我便学着魏先生,将班里的日常事务交给学生。可是,班会课讲点什么呢?
2014年高考前几个月,我常在早读前到教室,给学生朗读一些励志故事,每次学生都听得很认真,对学生的触动很大。送走了毕业生,我迎来了新生,继续当了班主任。那时刚好读到龙应台给儿子写的信《儿子,我为什么要求你读书?》,我有一种与学生分享这篇文章的强烈愿望,于是在一次班会课上读了这篇文章。刚开始,学生以为我只是读读心灵鸡汤,有些不屑,但听着听着,他们的表情严肃起来了。两千多字的文章,就像一个母亲的谆谆教诲,令许多学生若有所思。但学生毕竟只有十五六岁,阅历甚浅,对读书的理解也比较粗浅,我便和学生谈了一些我自己的感想,也谈了一些我的求学经历,我是学理科的,但热衷文学,读书让生活变得更有品位。
接下来的班会课,我陆陆续续地给学生读了一些文章,例如毕淑敏的《幸福是一种内心的稳定》、郭宇宽的《理想是你最大的隐私》、杨奇函的《你的精力分配决定了你的层次》、李尚龙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庄佩璋的《中国式的聪明》……每节课我只朗读一篇,而且是结合学生当时的状态来编排的。每次读完文章后,我都会和学生谈谈我的理解,学生听得很认真,有的还悄悄地做了笔记。
后来,看了央视的《朗读者》,我发现里面有很多素材非常有教育意义,便节选了一部分,呈现给学生。例如柳传志的《写给儿子的信》、老翻译家许渊冲教授的经历、麦家的《致叛逆儿子的一封信》……这些片段从不同的角度,用朗读者的故事和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柳传志和麦家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两个父亲对儿子的情感,都令人很有共鸣。十六七岁的孩子,很多正处于叛逆期,我也和学生讲了我曾经的叛逆,但我希望学生能以此为镜,珍惜每一份爱。而许渊冲教授的故事,对正处于高考前夕的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除了給学生朗读文章,我也喜欢给学生介绍一些大师。网络上有很多大师的纪录片,时间大多在三十分钟左右,再加上几分钟谈我自己的感想,刚好适合四十分钟的班会课。这一两年里,我给学生播了物理学家叶企孙、数学家罗华庚、国学大师陈寅恪等大师级人物的纪录片,也给学生播了《开讲啦》“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片段。这些视频记录了大师光辉的一生,他们严谨治学、努力工作,将毕生的才华献给了祖国,既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也感受到大师们人格的力量。
教育是需要载体的,回想这几年,我从不担心怎样上班会课,因为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和思想。我利用业余时间,多看看好的电视节目,多看看书,在信息的海洋里筛选各种素材,从不同的角度装饰着我的班会课。我感觉自己在写一篇文章,用文字诠释观点,用文化的力量引领学生,每次班会课,用一段话、一个故事、一个榜样,温暖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更爱祖国,让他们更加愿意努力学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