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传记选读是高中语文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其课程目标是:“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但实际上,这一课程目标很难得到有效落实,一方面,传记文本的阅读难度小,学生自读即可理解,需要老师引导的地方不多;另一方面,传记阅读是高考的常见题型,因而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传记教学往往变成讲题课。这就导致老师们觉得传记“没讲头”,同学们觉得传记“没意思”。要突破这种局面,传记选读教学或许可在“拓宽”“挖深”与“内化”几个方面上用力。下面以《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的课堂实践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拓宽视野,激活兴趣,打开对话空间
通过摸底调查,我发现高二学生对沈从文是比较陌生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及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并未收录沈从文的文章。少数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接触过沈从文,但认识较浅。另一方面,《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仅是《从文自传》的节选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沈从文形成的认识也很有限。
鉴于这种情况,在上这一课前两周,我就将自己的《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从文家书》《边城》等书借给学生们看,动员他们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并初步介绍了沈从文的传奇经历、文学成就,分享了自己阅读沈从文的体验与感悟。当我为全班诵读沈从文的名句“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讲解张兆和向校长胡适状告沈从文,却反被胡适说媒的故事时,学生们赞叹不已、大笑不止。通过这种种方式,学生的阅读热情被点燃了。由于沈从文的文字本就极有魅力,很多学生初读之后便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一些学生还主动找我聊沈从文。另外,我还告诉学生,在上完课后要求大家写一篇《我读沈从文》的随笔。这样,在兴趣与作业的“驱动”之下,班上形成了一股阅读沈从文的小氛围。
我将《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一课设计为两个课时。正式上课前,我让学生完成了《从文印象》的调查问卷(请用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文,描述你心中的沈从文先生)。第一节课,我首先请一些学生畅谈他们自行阅读沈从文的感受。从问卷调查与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往往能朦胧地感觉到沈从文的一些特质,诸如:“一位文笔看似女人的男作家”“感觉他是一个很多情的人,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情,所以他的故事很有人情味”“用一支带着乡味的笔带人们领略了湘西的美”“湘西的美景在他的笔下似乎少了一种自然瑰丽之奇,而多了一份朴实淡雅”等。学生在形成认识的同时,也产生疑惑: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如何从作品中得到印证?这样,课堂教学的对话空间就打开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挖掘沈从文的精神旨趣与性格特质。另外,在第一节课上,我还播放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拍摄的《记忆沈从文》的纪录片,加深了学生对沈从文的认识。
二、深化解读,聚焦传主,提高阅读质量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一文简单,学生没有理解障碍。如何引导学生读出他们没有读出的信息,就颇有难度。传主形象的探析本是传记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围绕传主的文本解读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深入。因此,我设计以深度解读沈从文为第二节课的教学重点。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第一,从逃学经历看童年从文形象。课堂教学从标题切入,先解读其内涵——“小书”指课本,“大书”指自然和社会;接着再引导学生概括“大书”内容,赏读沈从文童年趣事,并引导学生分析童年沈从文形象。在方法上,我指导学生,解读传主要“观其行,听其言”。“行”即是传主行动,诸如“双手高举下河洗澡”“上学路上看死尸”“偷李子枇杷”等;“言”即是传主内心独白,诸如“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等。通过这两个方面,绝大部分学生可以读出幼年从文的贪玩、调皮、聪明、勇敢等性格特点。我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幼年从文的逃学行为?沈从文的逃学,其实是另一种“学习”。而这种积极主动、体验式的学习,恰恰源自童年沈从文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最后,我再联系初中所学的鲁迅《风筝》有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叙述,引导学生认识到:沈从文的逃学恰恰是其儿童天性自由发展的体现。
第二,从湘西世界看从文精神旨趣。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沈从文记忆中的湘西世界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我将其概括为:自然环境之美、社会生活之美、童心童趣之美、人情人性之美。前三点在上述教学环节中已涉及,这里不再展开分析,重点关注最后一点。我请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我”与“木匠”斗蟋蟀的片段。接着,再请学生点评他们的朗读,揣摩人物的心理。这一环节,学生朗读极佳,课堂气氛活跃。“我”兴高采烈地去找“木匠”斗蟋蟀,“木匠”却装作无动于衷、欲擒故纵,最后“木匠”用前一天“我”输给他的蟋蟀赢去了“我”的蟋蟀。“木匠”“阴谋得逞”,却怕“我”氣恼,又笑着安慰“我”。而“我”也丝毫不觉得伤心,微笑着回家了。这一部分表现出小孩与大人间的纯真友谊,由此可感受到沈从文湘西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友善的,人情人性是纯美的。解读出湘西世界的美之后,我指导学生,解读人物可以由“相”溯“心”。也就是说,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其实反映了每个人的眼光,沈从文对故乡的印象正反映了他的审美旨趣——崇尚美、欣赏美。沈从文眼中的湘西世界是优美的,他善于从湘西地区的自然、社会环境与普通人的生活中发掘美、分享美。
第三,从自我评价看沈从文性格特质。作家在写自传时,不仅是在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也是在反省自己的成长历程。当中年沈从文回过头看自己的童年时,他对自己的童年经历给予自己一生的影响做了一些评价。抓住这些评价,就能够更加深入地解读传主。我主要抓住“性情如水”这点展开。沈从文多次提到“水”对自己的影响,如“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等。那么,“水”究竟给了沈从文什么影响呢?这就引导学生发现了阅读障碍。在这篇课文中,沈从文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局限于课文本身,问题就无法得到解答。这时,前期的“拓宽”工作就起到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大致能了解到沈从文生于水边、长于水边,小说多描写水边人们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我再以PPT呈现沈从文的两段话:endprint
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一个传奇的本事》)
水,不仅关系到沈从文的成长环境、小说背景,更是其性格特质的形象表征。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丰富的情感,如“柔情似水”(秦观《鹊桥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等。一方面,沈从文如水一般多情;另一方面,沈从文外表随和柔弱,其实骨子里有着一股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解读到这里后,我再以PPT展示沈从文亲友对他的评价:
张兆和: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善良的人。对人无心机,爱祖国,爱人民,助人为乐,为而不有,质实朴素,对万汇百物充满感情。
沈龙朱:父亲为人谦逊,一生随和。虽然见过极其悲惨的景象,但生活态度永远乐观,且对事情有自己的观点和评价,不受外界影响,可以说是一个随和又“顽固”的人。
汪曾祺:沈先生是个感情丰富的人,非常容易动情,非常容易受感动。他对生活,对人,对祖国的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仁者之心爱着。
黄永玉: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曰: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滴石穿的力量。
至此,课堂教学通过逃学经历、湘西世界、自我评价三条路径,解读出童年沈从文的形象以及成年沈从文的精神旨趣与性格特质。
三、读写结合,形成思考,内化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后,学生以“我读沈从文”为主题进行随笔写作。通过前期阅读及课堂讲解,学生产生了写作冲动。从写作情况来看,效果很好。很多同学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并把传记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吸收。有人谈自己阅读《边城》的感受,有人談沈从文作品的风格,有人谈沈从文后期的“精神出轨”,还有人结合自己去凤凰古城的经历谈湘西的没落。其中,写得最好的是一位男同学。这位同学平时写作水平不高,经常出现思路混乱、语无伦次的问题,作文得分常在平均线下。他完成了一篇三千多字的小论文,他发现《边城》与《围城》所描绘的是同一个时代,但是“两城”所展现的世界确实完全不同的,“一个是黑暗、毫无希望的,一个是纯真完美无瑕的”。他结合鲁迅、老舍等人的小说推断,《围城》更真实,《边城》更带有乌托邦色彩,同时指出后者的虚构性恰恰反映出沈从文对美的追求,“即使处在一个糟糕的时代,沈从文也有对美的不懈追求”,最后他说“我们去理性地承认这个现实世界,但不要失去一颗追求美好的心灵,偶尔乌托邦一下,也比对生活没有希望要好。我觉得这便是人活着的意义所在”。虽然语言朴实无华,但他能够在课外阅读中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很让我“刮目相看”。
以上即笔者深化传记选读教学的尝试。不管是拓宽视野,激活兴趣,打开对话空间,还是深化解读,提高阅读质量,抑或是读写结合,内化人文精神,都围绕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而展开。其中的关键环节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强烈兴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发展都会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endprint